苏永祁
育明宗长要我写篇《苏氏发祥地及其渊源》,这个题目不小,自知实难胜任,曾犹豫再三。现在育明宗长又来电催促,新加坡苏氏公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册付梓在即,这就逼着我抓紧查阅学习一些史料,重读颜中其、管成学、张新斌等先生的著作,勉成小文,表达一份对有着光荣历史的新加坡苏氏公会成立八十周年的祝贺之情。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何谓“发祥”和“发祥地”呢?《辞海》中有“发祥”词条的释义:语出《诗·商颂·长发》:“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后汉书·班固传》:“发祥流庆。”李贤注:“言发祯祥以流庆于子孙。”后因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处为“发祥地”,也泛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
据此释义,苏氏的发祥地应是某位或某些杰出代表人物的苏氏祖先出生或建立基业之地。然而,苏氏历史源远流长,繁衍了数千年。久远的先祖其史料已经模糊,几被岁月淹没;近些的祖先则各支各派自有其宗,似当空繁星难以计数。这就是我觉得育明宗长给的命题难以答对的缘由。不过,也正因如此,新加坡苏氏公会要在纪念册中列此内容,体现育明宗长等领导人高度重视族史教育,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中华文明,撒播寻根探源、人行万里而不忘其本的精神种子,实乃远见卓识和高明之处。所以我愿尽力而为。
一千年前,北宋大文学家、苏氏族谱的创始人、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告诉我们,苏氏是黄帝的后裔。他在《苏氏族谱》中依次列出高阳、昆吾、苏忿生、苏秦、苏建苏武父子、苏味道等先祖名人,作为苏氏家族繁衍发展的主线。今天我们探寻苏氏发祥地基本上也遵循这些脉络来展开,以下就是对曾产生深远影响的几处主要苏氏发祥地的简介。
姬水与黄帝、姬姓。
炎帝、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先祖。苏氏是人文始祖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及其部落最早生活在今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今岐山县仍有姬水),故《辞海》说“相传黄帝居姬水,因此为姓。”姬姓是最古老的姓,又作己姓,当为苏姓之远源。后来黄帝及其部属逐渐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地带,所以河南地区也有许多黄帝遗迹。但其发祥地还应该说在姬水比较确切,终究黄帝是喝姬水长大的。当然,现在河南新郑作为黄帝故里,陕西黄陵作为黄帝长眠之地,都受到海内外子孙的祭拜,也是理所当然的。
帝丘与颛顼。
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之孙,五帝之一。相传,黄帝与正妃螺祖生昌意。昌意娶西南地区土著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从小生活在西南地区的若水,后随氏族东迁河南、山东、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留下了大量遗迹。因长期居于帝丘,创建帝业,故《左传》称:“颛顼之墟,故为帝丘。”帝丘位于今河南濮阳东南。颛顼葬于顿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内黄县。苏洵在《苏氏族谱》中说:“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樊,为昆吾;……”可见,颛顼在苏氏族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近来有人向我建议,对颛顼高阳氏应作一次寻根。
昆吾与苏姓。
苏洵说:“昆吾始姓己氏,……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樊,封于昆吾,又称昆吾氏,是昆吾部族的首领。昆吾氏也以制陶器和铸金属器具著称。《辞海》有“昆吾”词条:“夏的同盟部落。己姓。在今河南许昌东。善于制造陶器和铸造铜器,夏启曾命人在昆吾铸鼎。后为商汤所灭。西周时为许的封地。”昆吾之子忟,在夏为伯,是苏姓的得姓祖,故苏氏尊昆吾樊为苏姓始祖。昆吾氏活动在中原地区,山西有昆吾亭,河南濮阳有昆吾台,河南许昌有昆吾之墟。
邺城、苏门山与苏国。
许多史料记载,昆吾之子(后代)在夏朝封于苏,即邺西苏城。邺为著名古都邺城,地在今河北临漳县(曾属河南省)境。据《辞海》,邺为古都邑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战国魏文侯都此。建安十八年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北朝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最近见报载消息正将邺城作为古都博物馆开发。但迄今尚无考古发现苏城遗迹。今又有学者认为苏氏原为有苏氏,源于河南辉县西北、太行山余脉的苏门山,又名苏岭。
温县与苏忿生。
《辞海》有“苏”字词条,释义之一:“古国名。金文或作‘稣’。又称有苏氏,己姓。在今河南济源西北。西周初年苏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公元前650年为狄所灭。”苏忿生为周初六卿之一的司寇,掌管全国的刑狱司法。苏洵说:“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蓋《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苏国的历史长达400年,国灭而以国为姓的苏氏子孙蔓延于天下。今河南温县西的招贤镇一带还残存苏国故城墙。2005年,中国姓氏研讨会在温县举行,重点是研讨发源于温县的温姓、苏姓。该县领导和苏氏宗亲曾与我联系,希邀请海外宗亲赴温县寻根问祖。
洛阳与苏秦兄弟。
苏国灭亡之后,洛阳是苏氏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并产生了苏秦家族。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苏忿生之后,著名纵横家,有悬梁刺股、六国拜相的历史美名。其兄弟苏代、苏厉亦有盛名。苏洵说:“六国之际,秦及代、厉,其(指苏忿生)苗裔也。”近年,洛阳市郊发现有唐代的“苏秦墓碣”,以及明初的“苏秦故里”碑。洛阳市还成立了苏秦学会,开展对苏秦的学术研究。
武功与苏建、苏武。
西汉定都长安,大量苏氏迁入关中,并涌现出苏建、苏武家族。苏建随大将军卫青大破匈奴,立大功,封平陵侯。《史记》称其葬于大犹乡。有的族谱认为大犹乡在武功境内,但有待考证。苏洵说:“至汉兴而苏氏始徙入秦。或曰:高祖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而苏氏迁焉。其后曰建,家于长安杜陵。武帝时为将,以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其后世遂家其封。建生三子,长曰嘉,次曰武,次曰贤。”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奉武帝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单于多方威胁诱降,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后封关内侯,获绘图像于麒麟阁的盛誉。他是我国民族气节的杰出代表,苏武牧羊的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因年代久远,《辞海》迄无其生年。但有《苏氏族谱》明确记载苏武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辛丑十二月初七辰时,弥补了正史的空白。由于有苏建及其三个儿子组成的家族,武功成了苏姓重要的郡望,武功堂是苏姓主要的堂号。位于陕西省武功县龙门村的苏武墓历经二千多年至今犹存,近几年来由于海内外后裔和当地政府的努力,经过大规模建设的苏武墓园(苏武纪念馆),已成海内外苏姓人士的祭祖圣地。2008年10月在武功县隆重召开的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第七届恳亲大会,更使武功县名扬中外。
眉山与“三苏”。
唐凤阁侍郎苏味道,有一子留于眉山(今四川眉山市)。数代后有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成名,史称“三苏”,均列“唐宋八大家”。尤以苏轼(1037-1101年)为旷世奇才,名闻天下。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进士,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病逝常州,葬河南郏县,追谥文忠。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时应制举。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晚年号“颍滨遗老”。与兄轼同葬河南郏县。谥文定。眉山是“三苏”一脉的发祥地,至今留有三苏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名胜古迹。苏洵说:苏建长子苏嘉“为奉车都尉。其六世子孙纯为南阳太守。生子曰章,当顺帝时为冀州刺史,又迁为并州,有功于其人,其子孙遂家于赵郡。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味玄。味道,圣历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故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由于苏味道的故乡赵郡在今河北省栾城县,栾城县已建苏东坡祖籍纪念馆。
固始与入闽苏氏。
今河南省固始县,为古代从中原多次向福建大移民的主要始发地。尤其是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和唐末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这两次带有移民性质的军事行动,影响更为深远。闽人以至由闽入台湾、迁东南亚的后裔都认为祖先来自“光州固始”,苏氏也不例外,多种苏氏家谱有此记载。固始胡族镇至今有苏堆的苏家老宅、蓼祖庙,苏岗的唐光州刺史苏奕墓等遗迹。2006年,世苏理事长用发宗长组团到固始寻根祭祖,随后又捐资对苏奕墓整修、立碑,对蓼祖庙进行重建。
福建同安与苏颂。
苏颂(1020-1101年),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政治家,字子容,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其所创水运仪象台、所撰《本草图经》,都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负有盛名。《辞海》称其为泉州人,因当时泉州府辖地包括今之泉州、晋江、厦门等。他虽自幼随为官的父亲苏绅寓居他乡,并在丹阳、京口(均属今江苏镇江市)购地葬父、筑屋、长眠,但同安芦山堂作为苏颂故居,在宋代就有朱熹认定。2007年3月,世界苏姓宗亲总会在厦门同安隆重召开第六届恳亲大会,更使芦山堂名声远播。
南雄珠玑巷与南粤苏氏。
广东南雄市珠玑古巷,也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原向南方大迁移的重要集散地,有“岭南文化的摇篮”之誉。世界上许多粤籍人都知道自己祖先来自珠玑巷,视之为发祥地,不少家谱有此记载。据调查,由珠玑巷南迁的后裔达5000多万人。1995年成立了世界性的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众多姓氏在珠玑巷建有宗祠。苏氏宗祠于1995年重建,2002年成立了广东南雄珠玑巷苏氏联谊会。
2009年8月于上海
苏永祁,上海南汇人。其祖父为百岁老人、文化名人苏局仙先生。苏永祁1951年参军。曾任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空军大校军衔。退休后担任武功苏武研究会理事长,武功苏氏联谊会顾问,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第五届理事会顾问,中国苏轼学术研究、中国谱牒学会会员,长春苏颂学术研究会理事,《新编苏氏大族谱》副主编,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顾问,《中华苏姓书画展》倡办人。曾在海内外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通讯、散文、游记、报告文学、学术论文、照片等作品数百篇(幅)。
投稿方式
QsgrQ138033389邮箱:138033389@qq.com
集结天下苏氏古今资讯,传播各地宗亲最新动态,推荐您添加苏家人的
TXSS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