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战争很频繁后来孟子的评价,叫“春秋无义战”,但当时的当事人,大概不会承认这个说法,他们很可能会声辩说,自己之所以发动战争,是反强扶弱,是帮落难公子(国君之子叫公子)主持公道,再“义战”也没有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时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时的君子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春秋初期,战争很频繁。
后来孟子的评价,叫“春秋无义战”,但当时的当事人,大概不会承认这个说法,他们很可能会声辩说,自己之所以发动战争,是反强扶弱,是帮落难公子(国君之子叫公子)主持公道,再“义战”也没有了。
上一章里介绍了许多兄弟争位的事件,这些事件,很少会是单纯的内政问题,往往都会闹成国际冲突。
那时诸夏间的战争,郑国是焦点。它在四战之地,又是刚冒出来的国家,讨嫌。
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然后卫国就以帮助公孙滑的名义伐郑。这次卫国打输了,所以以后再打郑国,就都有正当理由了,叫“修先君之怨”,为老祖宗复仇,总是再正义也没有的。
精明的郑庄公当然也会积极使用这种手段对付别人。宋穆公感念兄长当年传位给自己的情谊,没有传位给儿子公子冯,而是传位给兄长之子,郑庄公立刻就收留了公子冯,从此这件事就成了宋国的一块心病。之后宋国的十年十一战,和这件事有莫大关联。
尝够了苦头的宋国很快也学会了这一手。郑庄公好女色,儿子很多,其中能力最突出的两位,一个叫忽,一个叫突,突是宋国贵族之女所生。
庄公去世,忽继位,宋国便支持突夺取国君之位,成功。
忽逃到卫国,为了帮助忽夺回君位,卫国出兵郑国,但失败。
但后来突还是因为斗不过国内的权臣而被赶走,忽复位成功。这下各国又忙着帮突夺君位了。最有意思的是,这次卫国又赫然在列。估计当时郑、卫两个姬姓国家间得有这样的对话:
郑国:“兄弟,你到底是帮忽还是帮突?”
卫国:“帮……谁输了我就帮谁!”
简单概括就是,国内政治斗争当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很自然都要去勾结境外势力;而利用别国政治斗争中弱势的一方,去干涉别国内政,也是普世价值。所以当时各国都有收集外国的流亡公子的爱好。
以上尚属于较为理性的战争起因,但另外还有一些仗,则似乎就为争一口闲气。
鲁隐公二年,莒国攻打向国。原因是,向姜嫁到莒国,在婆家住不惯就又回去了,于是莒国就发兵,要去抢回老婆。——莒国诗人不给力,没有把这个抢女人的故事写一部《伊利亚特》,不过《左传》记了这一笔,倒是被网络小说用上了,《芈月传》里,芈月的母亲向氏,是莒姬的媵,这是细节设计用心的地方。
莒国与向国都是小国,但大国间的战争也未必需要更严肃的理由。《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录:
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这事《楚世家》也写到了。司马迁写不同的世家,是有不同的史料来源的,所以经常彼此矛盾。这件事却是两篇《世家》记录基本相同,正说明可信度相当高。
吴楚两国边境上,两个姑娘采桑叶,大约是看中了同一棵桑树,于是就如现在的美女看中了同一只包包,便斗气撕打起来。回家后各自哭诉,于是两家男人开打。吴楚两国的边境城市的长官关注到这件事,大概都觉得起因虽小,却关涉国家体面,不能示弱,于是打了一仗。然后战况跟国君一汇报,两大国间的战争就爆发了。
这已经是春秋末的事,各国发动战争其实已经谨慎得多。吴楚又都是这个阶段的超级大国,还是会这么打起仗来。则类似的战争由头,春秋初或许也有不少。
鲁隐公五年,郑国攻打宋国,“入其郛”,也就是攻破了外郭城。宋国来向鲁国求救。鲁隐公询问战况,宋国使者要面子,说“未及国”,就是还没有打到内城。鲁隐公鄙视这种死要面子的行为,于是决定让宋国活受罪,回复使者说,贵国国君是邀请寡人“同恤社稷之难”的,既然郑国人连内城都没有打到,那寡人就不敢多事了。
鲁隐公九年,郑国再次攻打宋国。“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宋国人因为上次鲁隐公没有出手,所以这次没有再找鲁国求援。但这下鲁隐公更火了,别人来打你,你居然不找我,眼睛里还有没有我啊!
下一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鲁隐公约齐国、郑国国君会面,商讨事宜很明确:“为师期。”今年是不是又要打宋国了?约个时间一起去啊!
当然,某一次具体的战争的理由,可能今天看来颇为搞笑。但当时连续不断的爆发战争,则应该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从情理上推想,如此高密度的战争,应该和当时的人口尤其是精英阶层的人口增长,有很大的关系。
大夫的嫡长子要继承大夫之位,而国君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要做大夫,一代一代往下传,大夫会越来越多,是大夫也就都应该有封地,可是国家提供不了那么多封地。
士的嫡长子要继承士之位,而大夫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要做士,一代一代往下传,士也会越来越多,士要去政府里任职以换取一份俸禄,可当时国家职能有限,政府机构简单,不需要这么多公务人员,所以这些士就要失业。
虽然,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地比例折算,华北地区还没有到土地瓶颈,但是这些大夫和士,大小都是贵族,对慢慢开发荒地又显然没什么兴趣。
国家囤积着这么多欲求不满的贵族,当然就要对外扩张。抢夺别国已经开发好的领土,解决大夫的封地和士的食田问题。
但这种卑污的理由,自然是“非礼”的。《春秋》之义,是非礼的就尽量不写(上面的那些搞笑理由,很多却是合乎礼的),所以这一层原因,就很少被谈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