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创兴,最远抵达了非洲东海岸,创下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记录。可惜的是,郑和的远洋并没有开启中国的海洋时代,随着朱棣的去世,郑和的远洋戛然而止。
不但当时明朝,现在也有很多人都认为,下西洋对国家没有好处,只是白白浪费了钱财。朱棣只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国威,给他本人的靖难成功增添合法性色彩。
这种想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肯定是小看朱棣了,下西洋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功利心。郑和船队带有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出售给南洋和阿拉伯国家,并带回宝石和胡椒等香料。
像胡椒一向是珍贵的香料,郑和在海外的采购价是每斤0.01两,运回国内的销售价是每斤0.2两,2000%的利润。以至于朝廷一度把胡椒当作官员的俸禄,节省了很多财政开支。
郑和的做法其实与宋朝差不多,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以获得超额的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郑和船队一路剿灭了多股海盗,不让他们妨碍明朝的官办海贸。
除了做生意外,郑和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使命,便是寻找黄金。中国是个缺乏金银等贵金属的国度,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对金银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黄金。
而郑和等人通过阿拉伯商人早就了解到非洲东海岸是黄金产地,如果能到达那里,便能获得大量的黄金,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郑和会派人去贫瘠落后的非洲东海岸。
那么,非洲东海岸真的有黄金吗?当然有,苏丹直到今天仍然非洲第二大黄金产地,2015年的黄金产量达到85吨。历史上苏丹的黄金产量还要高得多,现在的金矿基本上都是以前挖剩下或不太好找的。此外,坦桑尼亚也有黄金,产量更低一点。
阿拉伯人从苏丹等地弄到黄金,再带来明朝支付采购费用,一来二去,明朝也知道了苏丹产金的事情。郑和的想法很好理解,直接与苏丹交易黄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岂不是更好?现在的一些博物馆里就有当年郑和远航带回来的黄金。
可惜的是,郑和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时,当地的采金高峰已经过去,不足以支撑对明朝的大规模贸易。非洲黄金产地转移到了西海岸,如加纳一带。
如果明朝给郑和更多的时间和财力支持,郑和赶在欧洲人之前发现好望角,到达非洲西海岸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惜啊,在朝野一致的反对下,下西洋彻底停止,连宝船图纸和航海图都没有保存下来。
奇怪的是,明朝的海贸并没有停止,只是由官方转到了民间,而且规模越来越大。那么问题来了,明朝的大臣们为什么反对下西洋,真是因为太费钱吗?嘿嘿,私下里从事海贸的商人背后,往往都站着朝廷重臣。
如果由朝廷垄断海贸,这些大臣还怎么赚钱?禁海以后,走私出去的中国商品价格反而可以抬高,利润更多,何乐而不为?这才是明朝官方禁海的同时,海盗、海商却越禁越大的真相,最后引发了长达百年的倭寇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