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重阳lp
“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在这个什么都善变的人世里,我想看一下永恒。”
——《海角七号》
有阵子我特别迷日本电影,不是硬盘里的那种,是穿着衣服讲故事的正经电影。顺带哈了一下日本的影视歌星,当年歌手中孝介在内地和台湾都有些名气,尤其在台湾,于是看新闻上说他跑去演了一部电影,又过了段时间电影上映了。
引起我关注的是电影上映后在彼岸的台湾大受欢迎,而内地影评人和观众则呈现两极分化的景象。夸它的人说这种唯美的跨越时空的爱情很虐,骂它的人则说它很“毒”且“媚”。但我依旧没顾得上看,直到有一天朋友郑重其事地组织了一次观影,看得正是这部《海角七号》。
对了,那年《海角七号》在台湾的票房热度持续高涨,有报道说超过了当时的《色戒》。而作为一个内地观众看这部电影,坦白讲首先一定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否则很容易被带偏。
因为我搞不懂为什么一部看似是青春爱情的电影能以绝对优势在彼处压倒《色戒》和《赤壁》?
它讲述了在一个名叫恒春的台湾小镇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想举办一场海滩演唱会,需要组织当地乐队作为暖场而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努力,过程中不免搞笑和伤悲,直到在男女主人公们不断坚持下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故事很励志,很温暖。而导演魏德圣(兼本片的编剧、监制和制片)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加入了一段六十年前(电影上映于2008年)的中日跨国爱情,通过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七封情书的传递把这个故事扩容起来,使得这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爱情的厚重与深刻。
一
首先,《海角七号》一定是一部可以映照现实生活中所有小人物们的近乎纪实的作品:
男主阿嘉(范逸臣 饰)是个不被大城市接纳屡屡碰壁后来到小镇讨希望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明珠(林晓培 饰)处于社会的底层,她同样与上一代人总有纠缠的心结。而交警劳马(民雄 饰)外表刚强内心敏感,至于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想必一定会对马拉桑(马念先 饰)非常认同,他身上这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的。影片中茂伯(林宗仁 饰)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
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观众可以从电影所表现的众生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影子。
至于导演魏德圣对每个人物的故事都点到为止,不刻意深入,这种留白处理让观众的想象空间就更大了。所以看这部电影可以仔细品味,通常第二遍比第一遍的观感更好,同样在看第二遍时才能注意到此前导演用心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才能让人感受到在电影中的人们对生活的那种热情。
其次,《海角七号》对故事所在地的台湾小镇恒春的写实也是电影成功的另一大要素:
闽南语、国语和日语夹杂,反映出当地鲜活的独特文化,所有参演演员也全部以写实为主,这也许是观众会被打动的原因——
因为它真诚且真实。
当然最抢眼的可能是片中的那位民意代表主席:
“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
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角色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还是台词,以及肢体语言都展示得个性十足,甚至只要他一出镜,其他人就可以被完全忽略,有头脑有手段有魄力,但不仅没有城府还十分善良。
饰演洪国荣的台湾演员马如龙,他年轻时就是武侠明星,也是台剧支柱,老了之后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演绎这类江湖气十足的角色自然驾轻就熟。
所以台湾观众看待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亲切,尤其是当男主范逸臣在影片开头砸吉他并狠狠地骂“草泥马的台北!”时,观众看得痛快。作为一个弹丸之地,人家也有“北漂”情结,情结之中同样也有着孤寂和无奈,还有专属的青春记忆。
二
脱离上述人物,被情感线缠绕的男女主自然也是最大的亮点。
影片中女主角友子的扮演者田中千绘很漂亮,她本人就是身在台湾进修的日本留学生,也许是自身与角色的高度吻合,所以表演时更容易代入到角色的设定中。她将一个小女子孤身在异国他乡的不适感以及微不足道的倔强感表现得非常好。
当然,根据故事的设定,她最恰到好处的是遇到了男主阿嘉,并陪伴着阿嘉在阴差阳错中辗转帮忙送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七封信。此时,《海角七号》的魅力才显现出来——
无论是电影中每当主人公念信时的记忆场景还是交付信件给到年迈的祖母,影片都刻意采用了中景和远景。
半个多世纪前,随着日籍老师(中孝介 饰)笔下的含蓄内敛,我们看到的是一幕藏于心间与信间的爱意。彼时六十多年前的“友子”(梁文音 饰)在黄昏时抬头一笑,画面仿佛瞬间就切换到了日本战败后大量日籍侨民离台的码头,码头上的两边分别是藏于人群中苦苦寻觅老师的女孩,和站在轮船上怅然若失的先生。
而穿插于两代人的爱情描写更显得分明:
雨天,阿嘉与友子完成了生命的大融合,观众以为这不过是一场现代男女的荷尔蒙爆发,可随着情节的深入,阿嘉透过心中的点滴逐渐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几十年前寄予一对男女间深沉的爱恋。
所以当阿嘉送完信回来时,友子站在海边冲着他抱怨,不等她说完,阿嘉跑上前抱住她说:
“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但这段最终坚定了男女主的时空之恋其实只被导演当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已是垂暮之年的“友子”收到晚辈们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特写都没有给:
年迈的老人在忙完一天的活后,发现了阿嘉偷偷送来的信件。天黑了,我们看不清她的面庞,看不清她的神情,甚至看不清那双手是如何颤颤微微地打开那些信。
留白,还是留白。
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想象空间比刻意煽情更有魅力,以至于看完之后大家回去畅想——
当迟来了六十多年的表白与思念呈现在一个人的眼前时,这份爱恋究竟是轻?是重?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七封情书全部出自导演魏德圣之手,我觉得他文字功底很好,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依依不舍又分明故作淡然的爱意,结合影片虚化的人物镜头显得更为浪漫。
而歌手东来东往的同名主题曲《海角七号》音乐响起时,除了让人叹息无奈的思念,就只有愈发简单直白的想要放肆表达的“我爱你”的情绪。
当然,回到这部电影上映后内地的一些负面评价,我只能说:
事实上有些人岂止是不懂电影,不懂历史……
可能,并极有可能不懂爱情。
三
内地观众很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当时在台湾大受好评,但以公允的角度分析,这便是本土民俗题材影片大破票房记录的原因。
几年后我看了一本叫《我们台湾那些年》的书(在此前的《军中乐园》中提到过),作者以一个台湾人的视角特地提到了《海角七号》当年热映时被内地诟病的场景——
为什么日本战败后当日籍侨民撤离台湾时,当地人会表现得依依不舍?
因为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也正是他们把先进的基础建设和城市规划带进台湾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台湾得到了第一盏街灯和第一条铁路。因此台湾人对日本的好感远胜葡萄牙人、荷兰人和清廷。
这就是历史与事实,作为电影的外延拓展阅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所以不同立场和不同视角下,“正确”这种事情就显得分外神秘且随波逐流,但我依然相信历史唯物主义,还有在依托于历史唯物主义下表现的人文情感,包括这部《海角七号》。前提是观众需要建立起彼此理解的基础。
没有理解,自然就只剩下误解。
此外,作为一部小成本的爱情文艺片,《海角七号》的“意境”和巧思的确值得学习与品鉴,包括作为一部投入成本很低的电影,歌手中孝介一人分饰两角:
“现代”时态的本人角色出演以及六十多年前的看不清面容的“日籍教师”。
至于范逸臣和林晓培,在当年来说已经是这部电影能请来的最“大腕”的演员了。
而在好莱坞大片和大制作国产巨制纵横的时代,一部低成本的爱情文艺片能够异军突起,对于魏德圣,我同样心怀致敬——
没有狗血、没有床戏、没有套路、没有多角恋、没有特效,甚至也没有家国天下,只有一份跨越时空用几封信把观众心中隐藏的美好和眷念调动起来的情绪。还有那首同名曲《海角七号》随着波涛拍打在岸边时,依附在信中倾诉的“隔门一道说相思,从此与卿两不知”的爱恋。
于是,至今我都分外感谢《海角七号》,也感谢魏德圣导演,感谢他依然保留着被所谓的票房号召力遗忘的从容与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