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
2024-06-29 08:40:51  作者:心如霜  网址:https://m.xinb2b.cn/sport/fym380004.html

大明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拜太子少傅,少师,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杨荣,明初著名阁臣,“三杨”内阁中的谋断之人。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

杨荣

明初“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士奇行事周谨,善揣上意,杨溥品性雅洁,低调治学,而杨荣则擅划能谋,务实断策。如果从单纯的政务能力来说,我认为杨荣是三人中佼佼者。

但能做事的人,不一定会做人。杨荣贵在行事雷厉风行,谋断于须臾之间,亦困于他的就事论事,果敢专行,使得在后世风评中略逊于杨士奇。

以学入仕,乘势而起

杨荣是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所谓名门,就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依旧人才辈出,子嗣昌盛的家族。按照杨荣的家谱往前推,最远能推到商周时期的姬姓贵族。而杨家真正显达的时候,是在唐宋时期,之后杨荣这一脉先祖迁入福建。

杨荣出生的户籍地,是在福建建安,属于闽北的范畴。祖上出过很多官员,杨荣的太爷爷,爷爷,父亲也都是当地有名的文人。杨家家学深厚,且极重学风,杨荣自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2)

明代官员

与杨士奇的野路子入仕不同,杨荣是正儿八经走科举的路线考上去的。27岁那年,杨荣是福建省乡试第一,次年便考取了进士。

杨荣成为进士的时候,是建文二年,当时的成绩是二甲第二名。这个就有说道了。

如果你查阅明代科举的名录,你会发现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一般在做官之后都很少出名臣,而二甲三甲的学子,特别是二甲的,成材率却很高。

科举发展到明代,其实在制度上已经很完善了,相应地,各种作弊方式也被运用到炉火纯青。其中最厉害,最安全的一种作弊方式,就是所谓的“约定门生”。朝中大佬或者某个派系会在当年参考的学子中,选择几个才名大的,然后用暗中透露考题或者影响阅卷官员的方法,来让这些学子中第,特别是前几名。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3)

科举榜文(清)

久而久之,皇帝也明白了大臣的套路,所以对于一甲的前三名,一般都是在姿态上给予高度认可,各种政治宣传,直接封官,然后扔进翰林院里。一般来说,前三名以后基本上都不会被皇帝刻意启用。而进入二甲的学子,往往都是皇帝特别看重的,因为这些人基本都是靠着真才实学考出来的。

二甲和三甲的学子,又会进行一轮筛选,能力强的进翰林院,学习处理各种政务条令,次等的去朝廷中央各部衙门,锻炼行政能力,最次的就是外放做官了。这种现象在明代中期以后尤为明显。

杨荣二甲第二名的成绩,实际上就是全国第五的排名,杨荣不负杨家的倾心培养,他也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编修。而此间苦读的心酸,也许只有杨荣自己知道。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4)

杨荣

按照惯例,杨荣接下来就是在翰林院熬着。如果运气好,哪篇文章被皇帝看中,或者成为皇帝或者太子的侍讲,便有机会接触到朝廷的核心圈层,未来大有可期,但上苍似乎觉得太慢了,直接给了杨荣一个登天的机会。

建文四年,朱棣打进了南京城。与杨士奇,黄淮,解缙等人一样,杨荣是当时第一批主动向朱棣表示“归顺”的青年官员。

我相信,每一个建文年的旧臣向新君朱棣表示臣服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那杨荣为何如此决绝地选择了朱棣?

其一,杨荣是科举出身,而科举取士是朝廷的官方行为,并不是特别受到了建文帝的恩惠;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5)

明惠宗朱允炆

其二,杨荣寒窗苦读十余年,家族对其寄以厚望,杨荣身负亲族重担,不可能为建文帝尽愚忠;

其三,儒家经典中,有荀子的“民本”思想,即皇帝不能被选择的时候,也要尽力辅佐君主造福百姓。

当朱棣骑着高头大马进入紫禁城的时候,杨荣上前拦住了朱棣。杨荣就问了朱棣一句话:您是直接登基还是先去孝陵给朱元璋上柱香?

只此一句,朱棣恍然大悟。

朱棣虽然是造反,但却一直在试图让“靖难”显得合法化。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6)

明成祖朱棣

比如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比如后来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等举措,其实都有这样的意味。而朱棣进入南京却只想着自己的皇位,少了给朱元璋谒陵这个环节,就会显得吃相很难看。

杨荣的这个提醒,是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去了,朱棣也深深地记下了这个敢于拦路的年轻官员。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杨荣此举,何尝不是一次“投名状”?也打消了朱棣对自己的顾虑,显示了自己的谋略。

这就是三十岁的杨荣,一个认定一件事就马上做,并且能够彻底贯彻,思虑周密的年轻官员。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7)

故宫

谋划军务,君王臂膀

朱棣登基后,正式确立了内阁的框架,把一批中青年官员吸纳进来当自己的政务顾问,也就是阁臣,杨荣赫然在列,也是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杨荣是以军务著称的。他几乎参与了永乐和宣德时期朝廷所有的军务工作,特别在永乐年,朱棣几次北征,都喜欢带着杨荣。

为什么一位只在翰林院待过的低阶文官,却能在军务上表现出不俗的能力,甚至得到了能征惯战的朱棣赏识?我一开始也很好奇,后来仔细想了想,应该和两点有关。

第一,杨荣的思维方式很符合用兵的习惯。

杨荣是非常善于从细节上去把控局势的人。而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往往又得益于诸多细末处的组合与运作。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8)

明军

比如宁夏边关有告急军报,杨荣就从宁夏城防和守军战力,再结合驿报时间,断言不日便有宁夏安定的捷报,事后果然被杨荣言中;比如朝廷派军队去剿匪,之后收到了匪患已定的捷报,杨荣从军队的行军时日推算此非剿匪将领之功。

杨荣回老家奔母丧,回来后朱棣居然问起福建军政事宜,需知这些在出发前朱棣并未要求杨荣去了解,而夸张的是杨荣能够事无巨细一一回答。

包括在随朱棣的一次出征归途中,因为小股人马脱离大队急行军而造成粮食的相对短缺,杨荣在事后便制定了详细的军屯计划,并被朱棣接受大范围推广。

一军主帅最需要思考的是什么?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9)

明军军阵

主帅要未虑胜先虑败,这便要求对诸多可能出错的环节进行预防性地补遗,并制定相应的预备方案。而杨荣恰好就是能从各种细节去勾勒整体的个中高手。

我们知道朱棣是雄主,文治武功,千古一帝。但朱棣性格上其实是有弱点的,就是执拗。当然,严格来说这不能算缺点,正是因为朱棣的执拗,才能在永乐年间完成如此多的壮举。

可如果我们鸡蛋挑骨头,比如在寻找建文帝这件事上,比如在对蒙古持续用兵这件事上,甚至是在靖难初期一味地打攻防战这件事上,其实朱棣显得“小气”了点。

这时就需要有人在旁边告诉朱棣:陛下,您其实完全可以跳出这个框架,以更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姚广孝劝朱棣直捣南京,是如此,杨荣让朱棣先去孝陵,亦是如此。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0)

故宫

我想朱棣用杨荣,除了要用杨荣的思维模式,也是要身边有个人能够替自己查漏补缺。

第二,朱棣刻意在培养杨荣在军务上的能力和经验。

从永乐五年开始,朱棣就让杨荣频繁去西北筹划军务。从边军的战备,工事的修筑,将领的能力,到边民的生活,塞外的情报,沿途的地势,全部都是杨荣考察的范围。

从永乐五年到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御驾北征,杨荣在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军务工作经验,并从小到军卒饮食,大到战略制定,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为他以后在中枢处理军政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皇帝的刻意培养,终于为我们在历史上展现了一位善谋能断的贤臣形象。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1)

明代官员

这个所谓的断,其实是一种决断力,也就是在复杂多样的选项中,快速确定最合适的那一个。

从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历洪熙,宣德,正统,杨荣一直以擅断闻名。

很多时候皇帝派宦官来内阁找人去商量事情,要是碰巧杨荣不在,宦官一般就直接转身走人。有时候杨士奇苦苦难以下定论,皇帝也左右为难,杨荣一来,三两句话,说的所有人心服口服,迅速确定结论。

而这就是杨荣的决断力,这是一个朝堂中央枢纽不可或缺的技能,杨荣的存在,皇帝幸甚,朝堂幸甚,黎民幸甚。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2)

故宫

雷厉风行,略欠通达

人无完人,我们在肯定杨荣身上的优点同时,也要正视他身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开篇的时候我说过,杨荣成也能断,败也能断。

我举个例子吧,这个例子在我聊杨士奇的时候也提过。

明宣宗朱瞻基要废掉自己的原配皇后胡氏,改立贵妃孙氏为后。宣宗就找来“三杨”商量。皇帝态度坚决,且张太后也原则同意,所以”三杨“是劝不动宣宗的,皇帝之所以找他们来,就是要他们拿出办法来如何”体面“地把这件事办了,因为毕竟是无故废后。

杨荣这个时候就是直脑子了,一听说皇帝让自己找废后的理由,三下五除二,就提出了孙氏的几大“罪状”交给宣宗。宣宗看着杨荣支的招,事倒是能办,但总觉得过于生硬,有损自己贤君的形象和孙氏的名声。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3)

明宣宗朱瞻基

那么杨士奇呢?杨士奇就说胡氏身体不好,以此为突破口劝说胡氏自己辞掉后位,并让宣宗和孙氏以后对胡氏以礼相待,这么一来,所有人的面子上都过得去。

很显然,杨士奇的法子比杨荣的更灵活,更贴合皇帝的心意。

所以,杨荣在人情世故上,虽然也是老手,但比起杨士奇来,总是欠缺了点。这是他做事风格形成的,事实上我更愿意看到一个就事论事的杨荣,而不是一肚子花花肠子的政坛油条。

明初的时候,内阁的阁臣有资历的排序,但没有严苛的大小之分。因为大家都是皇帝的政务顾问,只是从宣德年间,慢慢有首辅,次辅这样的分别。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4)

明代官员

事实上在永乐年间,从与皇帝的亲近程度来说,杨荣是胜过杨士奇的。道理很简单,朱棣频繁用兵,杨荣一直跟着皇帝参赞兵务,深得朱棣信任。要不最后怎么是杨荣决定在朱棣归途驾崩之后秘不发丧呢?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杨荣在军中的地位,几乎有控局的能力了。

只是后来宣宗即位,国家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宣宗又属于那种喜欢玩的主,重文治,杨士奇才慢慢压了杨荣一头。

当然,这种亲密程度是相对来说的,其实从外臣来看,“三杨”都和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关系亲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杨荣(必以小节而虑全局)(15)

三杨

28岁入仕的杨荣,在随后几乎参与了明初所有的重大政务。他参赞西北军务,跟随朱棣北伐蒙古,支持皇帝迁都北京,参与编撰太祖实录,平定地方盗强匪患,制定安南的最终战略,帮助仁宗顺利即位,剿灭汉王作乱反叛,也与同僚们缔造了“仁宣之治”,还扶持了年幼的英宗平稳过渡朝局。这是一位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都献给朝廷的官员,这是一位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的政治家。

正统五年,杨荣回乡扫墓,途中病情加重,同年七月病故,享年七十岁。

“三杨"之中,我最敬佩的,也是杨荣。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 后羿的妻子是谁(嫦娥的丈夫是后羿吗)
  • 2024-06-30嫦娥的丈夫是后羿吗导语:中国的传奇故事十分丰富,其中远古时期的神话传奇更是深入人心,例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其中,“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中都有一个叫后羿的人物,再加上中国历史上有。
  • 皮草洗完后变硬了怎么办(皮草洗了不要急)
  • 2024-06-30皮草洗了不要急现在已经到了穿皮草的季节,很多女性都拥有皮草,穿着显得非常雍容华贵,给人一种很高大上感觉下面给大家讲讲皮草用水洗了会怎样?皮草用水洗了怎么办?皮草水洗容易导致缩水变形的皮草的长毛上的鳞片不正确的洗涤方。
  • 可扎齐肩短发百搭(又奶又甜齐肩短发)
  • 2024-06-30又奶又甜齐肩短发齐肩短发不长不短发型,齐肩的长度是每个女生在蓄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整不好难看又尴尬,整得好也会气质美丽动人惹人怜一年四季都适合的气质齐肩短发,你值得拥有又奶又甜又温暖,一款永不过时的短发齐肩发。
  • 成吉思汗历史上属于哪个国家的人(成吉思汗到底是哪国人)
  • 2024-06-30成吉思汗到底是哪国人风云公务员考试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一直以为成吉思汗中国的,似乎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就是中国人的骄傲从前,还有专门嚎叫着“成吉思汗”的歌曲可长大后不光读历史课本了,也不光听老师的话了,看了更多的资料才发现原来。
  • 晚安温馨句子大全(睡前晚安一句话温暖)
  • 2024-06-30睡前晚安一句话温暖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小太阳和小月亮彼此爱慕着,却隔了一亿光年用心寻找那棵草就能忘记烦恼;用心感受那种爱幸福就会存在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出去走走,别。
  • 凤凰男的婚姻标准(凤凰男低声下气恋爱两年)
  • 2024-06-30凤凰男低声下气恋爱两年我是风华,你有故事就来找我1.做人不要忘乎所以尽管很多人表示,不再想吃郑爽和张恒的瓜,但关于郑爽的猛料还是每隔一段就被张恒爆出前几天,张恒爆料,郑爽当年在拍《倩女幽魂》时,片酬高达1.6亿,只需拍77。
  • 痛经是不是得妇科病的几率大(痛经或是妇科病的信号)
  • 2024-06-30痛经或是妇科病的信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女孩子每个月都会有一个亲戚前来拜访,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但一般都会按时过来,女孩儿将这个亲戚称为“大姨妈”相信来“大姨妈”给不少女孩子都带来了困扰,亲戚来了很烦躁,不来又十分担忧最。
  • 适合iPhonex无线充电器(超能课堂119)
  • 2024-06-30超能课堂119苹果公司作为手机行业风向标,其一举一动都是竞争对手模仿的对象,一旦iPhone有了这样、那样的新设计,都将会为手机厂商的标配设计和之前的指纹识别、NFC功能一样,iPhone8、iPhoneX发布以后。
  • 兔宝宝最新公告解读(爱宠大机密发布兔子)
  • 2024-06-30爱宠大机密发布兔子在国内上映后反响相当不错的动画电影《爱宠大机密》的续作《爱宠大机密2》发布了兔子“雪球”的预告,雪球这次穿上了超帅紧身衣变身超级英雄!《爱宠大机密2》继续由第一部影片的导演克里斯·雷纳德执导,《小黄人。
  • 金晨朱亚文主演的电视剧叫啥名(本月新剧推荐王子文)
  • 2024-06-30本月新剧推荐王子文《太古神王》盛一伦/王子文/向佐太古神王的剧情简介  君望域古羿国,秦家养子秦问天自幼羸弱,秦府被迫将其送入白府联姻,自小寄人篱下,后白家为攀附皇城叶家悔婚,更欲取秦问天性命,他逃出生天,恰逢皇室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