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北方的大风又开始了“频繁出没”模式。
像是4月3日下午,东北华北一带阵风超过6级,一些地方阵风达到了7-8级。在这样的大风天中,不仅树枝被吹得猛晃,人也被大风吹出了百变的发型。总之,生活在这一带的朋友们可能又增添了几段风中凌乱的回忆。
(图:中央气象台)
人在北方过春天,大风天气是躲不开的烦恼。通常来说,北方一年中最多风的时段也就就集中在春季3-5月。那么,风,是怎么就变成了北方春天的“天气标配”呢?
我们知道,空气流动起来就有了风。而两个地点之间的气压落差就是能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发动机。在同样的距离内,气压差越大,风也就会越强。
再往下探究一层,什么能带来气压的高低落差呢?是温度的差异。不同地点的空气受热或者遇冷,出现上升或者下沉运动后,就会分别形成低压或高压中心,气压差就此形成。风,也就来了。
在春季,冷暖空气都很活跃,而且实力都不差。两者的博弈进退之间,不仅带来了气温的频繁起伏,也为大风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机会。
比如说春季经常出现的冷空气加蒙古气旋组合,就是带来大风的常见天气系统。
蒙古气旋通常脱胎于蒙古高原上的热低压,它的形成需要冷暖空气的共同参与,蒙古气旋活动时一般也会紧跟着冷空气。蒙古气旋(低压)和冷空气(高压)这一低一高两个气压中心之间通常有着很大的气压落差,大风自然也不会缺席。
当然,春季的大风也不一定全需要冷空气的高压打配合制造气压差。
像是蒙古气旋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制造大风的天气系统,当它中心气压足够低时,气旋东侧虽然没有冷空气打配合,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气压落差,形成大风天气。这时候冷空气还没抵达,给人的感觉就是暖风吹啊吹。
即便是没有蒙古气旋这样典型的低压系统,春季的迅速升温也有可能让近地面气压下降形成热低压,这同样能带来气压的落差,使得风力增强。
总之,春季的冷空气和暖空气,在制造风这方面,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配合工作,都是很在行的。
除了靠冷高压、蒙古气旋这样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气压落差,形成大风之外,北方春天的风还可能是从高空“借”来的!
这种形成大风的机制,气象学上叫做“动量下传”,也是多见于春季。一般是高空风速比较大的时候,地面被加热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交换增强,高空的大风也就借着空气上下对流下传到了地面。
不过这种动量下传作用下的大风,一般是出现在晴朗的午后,白天呼呼吹,傍晚就消停。因为动量下传需要上下层空气有温度差,傍晚太阳下山,地面温度也降了下来,空气的对流减小,风也就停了。
眼下北方还正处在多风的季节,在我们出门感受明媚春光时,如果恰巧有大风捣乱,除了顾好发型和帽子,也要多留意上方。比如小心躲避被风吹折的树枝、被吹倒的广告牌,尽量少在临时搭建的建筑物旁边长时间逗留,警惕高空坠物,注意安全是第一位的。
笔者:冯喆,气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