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四章的学习,引用原文如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紧接着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之后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一句话我们要先理解“冲”与“盈”的关系,“冲”代表的是虚而不满,绵绵不绝;“盈”的意思则是多、满、无以复加。
“冲”就好比是深邃的山渊,一缕阳光从上而下延绵不绝,不断吸收阳光赐予的能量,也在不断释放让山川草木,潜水溪流能够生长,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盈”就好比是一个水杯,一个水盆,只在吸收能量,却不释放,不一会儿就满了,继续往里面加水就溢满而出。
总之道家是崇尚“冲”而不用“盈”的。人也是一样,人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件容器,这件容器关键在于人的运用和认知,不过好在人的各种条件,决定了人必须往“冲”的方向去发展,但是现在有的人并不会很好的利用自己的身体,吃得多,动得少,“盈满”之后疾病缠身,自怜自爱。
做到冲虚之后,达到不满不盈的境界,自然可以做到顿挫尖锐,化解各种纠纷。再去参合光景与尘象,澄澄湛湛,和而不杂之后就能够理解:人非人、神非神、仙非仙、道非道、名非名,假使真能有一个主宰万物的上帝存在,那么这个上帝又是谁的孩子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过老子是智慧的,上帝的父母我们姑且将他称呼为名象的“道”,这便是“象帝之先”了。
这一章的原文基本已经解释清楚,非常好理解,关键在“冲、盈”的体察。这一章在后世经常会被列入了修仙术和帝王术的内容。
从个人修养层面上来说,无论是炼气化神,还是吐故纳新,都要保持“冲虚”的状态,让心念流转,不沉浸于纠缠与纷扰之中,如此来就能够参透“和光同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我即是我,我即非我,谁即是我,我即非谁,万物齐平,不留痕迹。
将这一套法则运用的最好的世俗中人,便是唐朝郭子仪。关于郭子仪的故事,“王庶文讲坛”觉得很有必要讲一讲。
郭子仪是地地道道的武举出身,历任军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任命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克朔方节度使,屡战有功,后来玄宗仓皇逃脱进入四川,太子李亨即位,拜郭子仪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使的职权。
两年以后郭子仪率15万大军收复长安,唐肃宗亲自前往灞上犒劳军士。不过这只是表面工作,实际上肃宗非常忌惮郭子仪的军权过大,于是派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来监军。鱼朝恩虽然太监出身,却代表了皇帝的意志,在军队中四处掣肘,让郭子仪头疼不已,只好缴械兵权,回归京师,奉命闲居,一点怨恨都没有。
接着史思明又再派兵攻陷河洛,西边少数民族也趁机逼近长安,实在是内忧外患,唐肃宗不得已只好再次启用郭子仪,封为汾阳王,郭子仪也不负众望率军收复洛阳。不过战事结束后郭子仪又再次受到皇帝的质疑,肃宗死后,儿子李豫继位就是唐代宗。
唐代宗亲信程元振的谗言,再次罢免了郭子仪的一切兵权,只让他去监督修建唐肃宗的坟墓。郭子仪深知帝王之术,马上将肃宗时期留下的上千篇机密文件全部上缴给了代宗。代宗心生惭愧,自己下诏说:“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紧接着大唐又再次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梁崇义割据襄州,仆固怀恩屯汾州,暗中约召回纥、吐蕃寇河西、践径州、犯奉天、武功。这如此局面下代宗也模仿他祖父玄宗,逃离京城避难。此时,郭子仪又再次临危受命,封关内副元帅,军威大震,吐蕃连夜溃散,再次收复两京。
从郭子仪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生境界犹如天人,不居功自傲,不自怜自爱,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不顾一切,马上开始行动;国家怀疑他的时候,他也不顾一切,也不怨恨任何人,郭子仪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做到“福禄寿考”四字俱全的人。
他这一生的成就完全可以归咎于“冲虚”与“和光同尘”的境界,生命是需要感受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没有沉浸在某一个点,而是不停的完成个人身份的转化,生命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吸取养分,也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去。
在释放的过程中虽然建立了丰功伟业,可是并不闪耀,并不刺眼,一切都很自然,能够原谅和体谅他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又有容纳之量。
好了,关于“「道德经·玖」-冲而不盈,和光同尘”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道家中的“冲”代表的是虚而不满,绵绵不绝的境界;第二、郭子仪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做到“福禄寿考”四字俱全的人,原因在于他对“冲而不盈,和光同尘”的学习和运用。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