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从《无证之罪》《白夜追凶》再到《嫌疑人X的献身》《心灵法医》,烧脑悬疑片一直备受吃瓜群众喜爱,而这悬疑作品中,被搬上荧幕最多的还是《心理罪》,到目前为止已经拍了很多版本了,电视剧有好几部,电影也有两个不同版本。
改编自《心理罪》系列小说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被称为2017年度最佳犯罪片,讲述的是精通犯罪心理学的天才神探方木(邓超饰)遭遇了一连串的案件,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都是杀害那些“民愤”极大的对象,比如帮助摔倒老太太讹诈无辜大学生的律师,最后竟然是在一场十万人点赞就引爆炸弹的游戏中丧命的,这场“以暴制暴”的黑暗审判使得城市陷入混乱,在与同事米楠(刘诗诗饰)调查案件时,方木发现曾经是自己高中同学的江亚(阮经天饰)是凶手,而方木觉察到江亚的妻子曾经是植物人的魏巍(林嘉欣饰)竟然苏醒而且出来指证江亚,方木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最终方木用自己的生命套取出了江亚的秘密,当然值得庆幸的是方木最后被救回来了。

整部电影里最喜欢邓超饰演的方木,演技方面好的没得说,影片中他说等小女孩长大娶她,这句承诺也是助她走出抑郁的缘由。方木优秀,自由,他本身就是光,喜欢方木的大胆自由,随意真实,更喜欢不顾一切的牺牲。他不是希望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人,而是内敛低调,好而不自知。而江亚也是光,但他的方式方法的极端,使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极端,最后让自己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
电影前半段的连环杀人事件,仪式感、形式感特别强,血腥变态、匪夷所思,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全程高潮迭起毫无尿点,故事环环相扣处处悬念步步惊心,节奏感强。按方木的的电影台词来说就是:一场脑洞大开的杀人秀。死者全都是负面新闻事件中、大众眼里的“该死之人”,然后代号为“城市之光”的凶手神秘登场,并在每一处作案现场留下直指方木的线索。为电影后半段方木与江亚的刺激对局做了铺垫。
其次这部片子的四宗匪夷所思案件:校园体罚案、逆子弃母案、酒驾害人案、老人碰瓷案,将一场高智商的连环凶杀案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背后反映了一连串社会问题: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教师的惩罚权问题、醉酒驾驶的问题和孝顺等问题,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而江亚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犯罪者统统杀死,而且杀人的法子还很有创意。
比如将在学校体罚学生的无良老师,用铁链锁于教室之内,让教师在无休止的解题中血液流干而死。

比如为了拆迁费将父母赶出房子的不孝之子,全裸被绑住手脚塞回了一个有着子宫象征的水囊中。

比如随意停放车辆而阻挡了救人的车主被凶手用同样的方式活活烧死。

这样的杀人方式,也就是江亚所谓的城市之光。以相同的方式再次演绎“死亡”,杀人犯借用城市之光的名义在网路投票,最后实施杀人,是“城市之光”引发网友热议、引爆焦点的最大原因。
整个电影充满着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江亚充满着仪式感的“惩恶”犯罪故事之中,混杂着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等社会热点元素,影片中的无良律师任川被江亚绑架,在网上公开投票决定任川的生死,无数的键盘侠叫嚣着杀了任川,打着“清扫这座城市的尘土”旗号,他们自比正义人士随意决定他人性命,这样的网络暴力让我感到痛心。想到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乔任梁、雪莉,长期活在网络暴力中,成为网民肆意宣泄情绪的垃圾桶,最终他们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也成为了人们宣泄愤怒的一个方式,但终归缺乏足够的理智 ,当下,碎阅读和快情绪发泄,使得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事件表面,而不是去追问真相背后,导致的可能是给无辜的人带去更大的伤害。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到他人,即使他罪大恶极也应由法律来惩处,我们唯一应做的是不参与网络暴力。
江亚的伪城市之光被大众熟知就是来自舆论的迅速发展和传播,即使我们拥有言论自由,但是也应将其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有时舆论会拯救弱势群体,而有时会变成洪水猛兽无情吞噬世间美好,舆论有双面性,它可怕的一面会将一个人的心理彻底击垮丧失生机,如果我们能尽自己的力量将舆论力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中,悲剧会少一些。电影中也真实地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事件,通过观看之后,也让人产生一种反思。当一座城市腐烂、黑暗的时候,当坏人逍遥法外的时候,确实需要有人伸张正义,但如果他杀人是出于私心、虚荣心,得到人们的赞扬,如果他靠虐待别人来宣泄苦闷那他就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坚守正义。就像警察方木在影片中的一段话:“我叫方木,我是一个警察,职业的天性决定我必然穿梭于光明与黑暗两端。欲望纵横交错,暴力取代公理,罪恶占据人心,当杀戮成为实现公平的唯一手段,当暴力成为这座城市的信仰,在我的余生里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以警察的名义,熄灭那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