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问吧
又逢七夕,“孤寡青蛙”再度冲上热搜,背后则是庞大的单身未婚青年市场。有人说,比起“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单身生活,婚姻意味着让渡自由;而不同于恋爱,婚姻又掺杂更多功利眼光与利益算计。当代青年就在这种“婚”与“不婚”的权衡中,渐渐消磨掉踏足婚姻的勇气。
当代年轻人为何结婚难?谈钱真的伤感情吗?“彩礼”造成了婚姻不平衡,还是婚姻不平衡造成了“彩礼”?澎湃问吧邀请经济学家万喆,一起从经济学角度聊一聊结婚难。
相爱有捷径吗
@高一:适龄男性在择偶时应该选择美貌的女性,还是选择专业能力强但外貌略显疲惫的女性,哪一种会使“收益”最大化?
万喆:如果单单谈“收益”,当然是找一个又美貌如花又专业能力过人又家庭背景雄厚又有亿万家财要继承又贤妻良母的女性。不过收益从来不是单项面的评估,成本、风险、周期等等都得计算在内。否则收益再高,都是幻梦。
当然,如果这是你现实中的选择困境,一般来说,外貌更像是短期效应,能力更像是长期效应,该怎么“投资”,取决于你的偏好,也取决于你缺什么。
最后,如果你正在生活中为此苦恼,可能现在并不是择偶的好时机。人生苦短,至少找一个让你不会觉得犹豫不决的人吧。
@小兔兔:从媒妁之言到现代相亲平台,这样找对象的方式性价比高吗?
万喆:通过媒介的撮合,的确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路径。因为有一个中介平台将双方事先进行了评估,再予以匹配。这种“媒妁之言”,在现代也可能是网络平台,并不是一定指婚介平台,而是网络上的兴趣爱好等集约平台,也是一种寻找对标的方式。当然,无论是哪种媒介,对双方的了解可能都是有限的。但只要是媒妁之言不是父母之命,自由选择权在本人,还是有助于提高效率的。
谈钱真的伤感情吗
@Abysm:剩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市,造成这种现象经济学原因是什么?男女平等,皆是平等机会受教育的呀?
万喆:当前中国“剩男”主要成因是绝对数量多,被动选择“剩下”,有明显阶层挤压、地域挤压,所以多在农村。所谓“剩女”主要成因是观念碰撞,多为主动选择“剩下”,因此反而是条件较好的为多。在教育上,落后地区有些家庭往往并非男女平等。而在学历挤压上,男性则往往更愿意选择学历不那么高的女性,造成“逆向”挤压。这也是“剩女”往往是条件好女性的原因之一。
@Magic Waltz:请问彩礼文化是中国独有吗,还是别的国家也有?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经济学逻辑?
万喆:一些研究都发现,由于结婚后男女双方在家庭内部的收益分配通常是依据习俗而定,可能偏离各自在市场上能够得到的“均衡价格”,那么在市场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就可能在婚前将这些“差价”一次性收取过来。这里面有三个要素,一是婚后的收益分配,一是婚后的市场“价格”,一是婚前(后)的市场优势。三要素的落差就是婚前的“差价”。如果婚后收益很大,大于自己的市场价值,大抵就不太需要“彩礼”“嫁妆”。如果婚姻收益不大,但自己婚后市场价值更小,因为习俗等原因也不存在优势,比如印度新娘,那就要先补上“差价”,没有嫁妆嫁不出去。如果双方婚后收益分配和市场价值对等,双方优势也均等,就不太需要什么婚前“差价补偿”。在发达经济现代社会中大抵如此。
@Margaret_:“谈钱伤感情”这句话用在男女关系上也很真实,若是商量不好,该为了经济问题据理力争吗?
万喆: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关系会在伦理关系中出现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有人会偏向于认为经济关系还是应当从属于旧有伦理观念,有的偏向于认为经济关系基于契约精神。
从生活中看,应该说对于大多数普通婚姻而言,可能需要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至于平衡点在哪,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具体协调方式。重点在于大家的观念是否比较一致。当然一些涉及重大经济关系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契约精神和法律途径解决。
@Frajka:让老婆管钱,体现了什么经济学知识?
万喆:体现了老婆的经济学知识运用技高一筹。总体而言,家庭内部经济权力和权利的安排,成员们能够达成共识就好。
婚姻还是人生必选项吗
@℉ Gary:当代青年为何常有“恋爱可谈、结婚不必”的想法?
万喆:事实上,当前伴侣的经济关系变得更复杂且更松散,组成家庭的物质性需求降低,则情感性需求升高。而情感更不容易有标准。加上社会流动性加大,对人的认识更不容易有高粘合度,因此导致了结婚难度大大增加。
@澎湃网友rAfyme:不愿意结婚,是否因为现在的社会生活经济压力大?
万喆:这是其中一个因素,但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不看到经济因素,和只看到经济因素,都是一叶障目。
@嗯选:请问男性与女性谁更需要婚姻?我周围的女性朋友不婚基本都是因为觉得结婚并不能使生活变得更好,反而还会带来巨多的附带麻烦,而且有很多朋友都是结了又离了,一地鸡毛,所以觉得还是自己过更舒服!
万喆:从感情上看,依然是你情我愿互相需要。从经济关系上看,过去女性由于不能有独立经济能力,因此需要在婚姻中取得经济基础。过去常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就是说女性在婚姻中为了取得经济关系,她们就变得“需要”婚姻。
但现在,女性在社会中的经济贡献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有了经济自主能力后,对婚姻的经济需要就逐渐淡化了,对婚姻的认识和目的也一定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整体还没有跟上这个变化,认识的沟壑就会带来更多的男女性矛盾,也包括所谓“剩女”矛盾。
@没得名字了:从经济学角度看,养育后代成本这么高,为什么还要养育后代?
万喆:婚姻成本这么高,为啥还要结婚?结个婚的花费够一个人生活好长时间了。但经济不是死的钱,是活的快乐,没有精神上的享受感,经济就也没有意义。
@YOYO-:结婚和生子好像也是两码事,当代青年对于生子越来越慎重了,是否因为婚姻不再和以前一样具备较大的保障能力?
万喆:我曾经在生育率和生育意愿问题上写过一个系列文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人在其中的角色变化也很快。女性在新时期也有很多焦虑。如果社会不能对这些女性焦虑作出及时反应,女性的焦虑更深,势必就会影响其生育意愿和行为。所以,生育意愿看女人,也要看男人怎么看女人。
当男女性的对等意识相近,其生育意愿就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无论是在男女权利平等意识更高的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福利更好的北欧一些国家,或者是在男女权利平等意识更低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受一些宗教影响更深的国家,其生育率可能都会更高一些。而当双方的平等认知相差较远,处于一个“深化认识”的中间阶段,则观念撕裂往往带来更低的生育意愿。作为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女性已经开始考虑的更多,而男性和整个社会没有太好的跟上,因而形成了权利意识的“剪刀差”,从而体现在了生育这个大家最不得不合作的问题上,形成了低的生育率,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2019年,韩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做《82年生的金智英》,讲述了一名女性成长的日常,这个名字是个最普遍的名字,而她的生活如此普通,却充满了琐细日常中女性所受到的歧视和忽视。首映当天,票房超过14万人次,但根据韩国Naver电影网站可以看到,男女性的评分呈现两级化,女性评分高达9分以上,男性则给出一点几的超低分。事实上,电影根据小说改编,小说曾被文在寅推荐,但在网络上则掀起了“腥风血雨”,引发大争论。电影在准备期,接受角色的女主演社交媒体账户下就涌进几千条来自男性的辱骂。一旦有女艺人在公众场合提起这本书,无一幸免地都遭受到网络舆论暴力的洗礼。如果你仔细想想,这可能就是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原因。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澎友观点
@慈悲与愤怒:从性价比角度去谈婚姻,已经背离了婚姻的根本目的。
@看不见的萤火虫:实力和能力才是王道,优质的人在任何时代都可以享受足够的资源,弱势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只能匍匐在泥沟里。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好,足够优秀而已。
@333568:其实相亲里有一个定律,那就是各方面让你满意的人大概率看不上你,所以首先要把心态放平。
@澎湃网友JJrYby :现代对婚姻没那么多要求,不一定都要结婚。
责任编辑:鞠文韬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