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位于河南洛阳市长安路街道中州路附近的口袋公园。 黄政伟摄(人民视觉)
位于江西赣州市章贡区的章江湿地公园。 胡江涛摄(人民视觉)
行路见荫的绿道,花香鸟啼的公园……在不少地方,山水草木与城市相融相生,令人心旷神怡、享受美好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如何把城市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记者带您走进3座城市,发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盘活有限空间,让废弃荒坡变身居民身边的口袋公园
城市空间寸土寸金,绿化文章该怎么做?近年来,不少城市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空间“见缝插绿”,让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多了起来。
潺潺溪水穿园而过,“乒乒乓乓”的击球声此起彼伏,与儿童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在重庆两江新区,龙竹路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披上“绿衣”,好不热闹。家住附近的袁女士每天早晚都来这里散步:“这里以前就是夹在住宅中间的一片荒坡,垃圾成堆、气味难闻,现在成了小区的‘后花园’!”
这样的坡坎崖地形,在山城重庆并不少见。“重庆地形崎岖,小区之间的零散土地或杂草丛生或土石裸露,不适合单独开发利用。我们通过建设口袋公园,将荒坡‘斑秃’变成绿色‘挂毯’。”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公园管理处处长王皓敏说。
2021年,经过3个月“美容手术”,龙竹路社区的荒坡变身为体育文化公园——
就地取材巧改造。利用近10米的场地高差,设计了儿童攀爬彩丘、下沉式儿童活动沙池;平坦处则添置乒乓球台、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既节省了土石方外运成本,又增添了活动乐趣,一举两得。”王皓敏说,公园还打造了一条环形跑道、设置了一批座椅,方便市民运动休憩。
悉心绿化增颜值。将香樟、黄葛等乡土树种“搬”进园内,春鹃、马鞭草等植物“铺”上山坡,小河中芦竹、睡莲等错落有致,速生与慢生结合、常绿与落叶搭配,实现“四季见绿、两季有花”。
建设好,更需养护好。公园里,绿化养护工陈安水弓着身子、拎着锄头,一下一下往土里刨,换栽桢楠树:“公园刚建成不久,如果发现有树木难以存活要及时更换,还得定期施肥、浇水,让它们快点长起来。”
“口袋公园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认为,口袋公园最主要的特征是小而精、小而美、就近布局、开放共享,方便居民使用。
为了最大程度让群众满意,龙竹路社区的工作人员还颇费了些功夫。
最开始,龙竹路公园“插”在小区中间,两侧小区都围起护栏,居民步行时要绕一圈才能进入公园。
怎么办?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开发商坐下来开会讨论,你一言我一语。
“拆掉围栏修个门吧!大家散步方便。”
“门太多了不安全,本来就是散步,走几步没什么。”
…………
最终经过协商,大家决定在围栏中加设小门。小区居民可以刷卡打开,既方便又安全。
如今,重庆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多,让山城绿意盎然。武隆区两路口游园,栽种冬季开花的银叶金合欢,实现“四季赏花”,还装饰了祥云柱、鸭子石雕,增添游园趣味;南岸区温馨南苑小区,昔日“脏乱差”的老旧小区院坝上,如今花草树木和休闲廊亭相映成趣……据统计,重庆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总量已超过1300个,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建设绿道8万余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国将持续建设分布均衡的公园体系,让居民走出家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不断完善城市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
治理黑臭水体,建设湿地公园,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
水系,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明前后,山西太原市的汾河湿地公园内,柳树刚刚抽出新芽,草甸上冒出了新绿,连白鹭等珍稀鸟类,也赶来“凑热闹”。附近高楼伫立、车流繁忙,却和湿地里的世界融为一体——城市与自然,就这样共生共存,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与10多年前的景象联系起来。家住太原市胜利桥东附近的王强,至今记得小时候从汾河河道里飘出的味道:“走到跟前就是一股恶臭袭来,夏天涨水的时候,河道就成了‘垃圾场’,有时甚至会顺水漂下沙发、凳子。再后来,西山那一带挖沙,河道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一水中分,九水环绕。千百年来,纵贯太原南北的汾河滋润和浇灌着这座城市。不过,上世纪90年代之后,汾河及它的9条支流却成了“黑臭”的代名词,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近年来,太原市相继实施“九河”综合治理、汾河城区段分期治理等工程,呈南北长条状分布的汾河湿地公园正是在此基础上建成的。“湿地公园如同一个大‘海绵’。如果污水源源不断,就算湿地的储水、净化功能再强,依然治标不治本。”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邵社教说。
要治本,做好汾河城区段的排污口管理至关重要。排查汾河支流小东流河时,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德茂曾带队到一家建材厂检查,问道:“那个排污口是不是你们的?”负责人矢口否认。仔细摸排后才发现,该厂的排水口很隐蔽,延伸到数十米外的一处荒地排进河道。“光在小东流河施工段,短短930米,排污口多达10处!”许德茂说,通过走访,汾河及支流共排查出1000多处排污口,通过治理,从根子上避免了河道再污染。
湿地公园内,不少绿洲、小岛颇具意趣、引人驻足。一问才知,这一设计有其特别考虑。“为了给动植物留出充分的上岸空间,我们采取了多台阶、自然缓坡式堤坝,使用草皮、草灌等生态材料,让景观更自然更和谐。”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任敏康介绍。
湿地公园也被称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肾”,对城市小气候、水域的水量和水质、流域生态多样性等影响明显。汾河湿地公园建成后,汾河太原段的蓄水量增加了20%,目前已有紫鹭、斑嘴鸭、花凫、翠鸟等165种鸟类常年造访。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城市拥有了湿地公园。据了解,我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国各类湿地公园达1600余处。
推进城市更新,广场改造、设施升级撬动绿化新空间
恰到好处的城市绿化,离不开园林绿化工程师们的巧妙设计。和煦春风中,来到北京西单商圈的购物广场“更新场”,只见坡地上伞房状的委陵菜已经返青,一丛丛绿色鸢尾草竞相生长。
“过段时间你再来,国槐、栾树长出新叶,三角梅、舞春花盛开两旁,好像身处城市森林。那真有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了。”说起自己参与的绿化改造项目,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总设计师李战修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6岁的李战修在园林绿化行业干了近30年,从“大广场、大草坪”到“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从“大量引进洋花洋树”到“因地制宜推广乡土植物”,他见证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点滴变化。
——设计更加亲近自然。
“以前这附近也进行过改造,但绿化主要是引进规整的草坪,树种得不太多,夏天遮阴不够。如今绿植和布景造型多了,更加回归自然,感觉是在公园中逛街。”打小在西单地区长大的北京市民肖明说。
改造之初,李战修和同事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是覆土不足的限制——原来的覆土层仅60厘米厚,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每年还得换栽。为此,设计师们将地下广场由4层减为3层,将更多空间留给地面绿化,覆土厚度增至1.5米至2米。
建筑物做“减法”,绿化就能做“加法”。漫步“更新场”,屋顶花园中油松、元宝枫等树木高低错落,下沉广场上的海棠围成一圈,与丁香、小黄杨等低矮灌木,委陵菜等地被植物交相呼应,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
“广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由原来的5000平方米增至1.1万余平方米,乔木由约100株增至300余株。”李战修介绍,下沉式商业广场藏在通透疏朗的森林绿意中,再配上能够降噪隔热的灰色火山岩外立面,达到了“隐于闹市”的效果。
——绿化方案更加科学。
“为什么不多种些常绿树种?”看到广场上除了少部分油松、白皮松等常绿树种之外,不少落叶乔木尚处休眠期、树冠光秃秃的,记者心生疑问。
“其实在北方地区,多种冬季落叶乔木有利于透光,让人们可以充分享受暖阳。”李战修解释道,过去北京也曾尝试引入一些常绿阔叶树种,但存活率不高。经过长年摸索发现,北京的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比例保持在7∶3较为合适,有利于创造夏天遮阳、冬天温暖的城市休闲环境。
此外,近年来城市绿化也在努力追求节俭、务实。在“更新场”的草坪上,冷季型草和委陵菜等野生草交替布置。“早熟禾、高羊茅等冷季型草整齐美观,但耗水多、养护成本高,适宜在重点区域少量使用;委陵菜的枯草期比冷季型草长,但无需施肥、生命力强。二者按照一定比例布置,能够优势互补。”李战修介绍,冷季型草和野生草的混播方式已在不少园林绿化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城市更新,既涉及老旧建筑的改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升级。北京平安大街示范段绿化改造项目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曾经空旷灰色的街道变成了花草相伴的绿道,遮阳又养眼。”在北京,90后胡昕喜欢从平安大街骑着自行车,一路途经北海、南锣鼓巷,感受老北京的风韵。
过去,道路宽度达三四十米的平安大街两侧,多为二层及以下的低矮建筑,空间比例失调且绿荫不足。为此,李战修和团队在大街中央新增一条平均宽度约3米的绿化带,上层种植国槐、海棠等乡土品种,下层栽种月季、绣球等植物,底部再配植宿根花卉等;两侧则拓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搭配绿竹、坐凳、无障碍设施等,营造“骑行在林荫路、健步在花园街、休闲在微公园”的舒适氛围。
从业多年的李战修发现,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行业越发受到重视,项目的数量和投资体量也在变大,“城市更新还有不少挖潜空间。我们要创造更多贴近自然、耳目一新的作品,让百姓生活更舒适更惬意。”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6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