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沉于古诗,每天为您揭秘古诗内涵,让您感受古诗更多魅力。
前几天,在讲李商隐《嫦娥》时,我们主要介绍了类比的用法,我们知道如果要类比,借物写人(类比也可以借人写人),需要找到物和人的共同特点。
通常因为篇幅有限,一首诗一般只会使用一次类比,借一种景物来抒情。
我们今天来看李商隐的另一首诗《晚晴》,看看他是怎么在一首诗中两次运用类比的。
来看原诗: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先介绍下写作背景: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我们直接来分析。
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还是很清朗。
天朗气清
前两句写了地点和季节,夏初时节。
我们要注意几个词:
(1)深居: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的“宅”呢?整天不出门,待在自己房间内?
这个应该不会哈。
李商隐在桂林也是一个小幕僚,还得上班,不可能不出门的。
这里的深居,应该是指住得很幽僻。
(2)俯:说明诗人住的很高。
(3)清:天朗气清。
前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晚晴,但是写出了诗人看晚晴的地理环境,而“清”这个字已经表露出晚晴的特点。
正常推理,诗人看到天朗气清,自然也是精神清爽。
所以,诗人的感情就是从俯瞰夹城开始,感情触发点就是:俯瞰夹城。
2、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这句话字面意思:上天有意怜惜幽暗地方的小草,人间也重视晚晴。
这两句话,含义很深。
怎么把草和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一步步分析。
(1)怜:这是个拟人化的词,天本来是无情的,诗人却赋予它怜惜幽草的情感。
天是怎么怜惜幽草的呢?
结合后一句看,就是现在晚晴了。
也就是说:晚晴就是天怜惜幽草的表现形式。
为什么现在晚晴了,就是怜惜幽草?
晚晴,顾名思义,就是傍晚天晴了。
如果天晴是怜惜幽草的话,那么说明什么?
是不是说明,幽草一直深受雨水的折磨?
这就是根据诗中的字推断出来的,虽然诗中没有说下雨,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下雨下得时间比较久,这一天傍晚终于放晴了。
就是通过这个“怜”和“晚晴”推断出来的。
(2)幽草:为什么要用“幽”字?
这个“幽”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在古诗中,能明显感觉到,诗人表明是在写景物,实际就是在写人。
但是我们可能并不明白,诗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要把草和人联系在一起,这个“幽”字就是草和诗人之间的桥梁。
幽草,是生活在幽暗地方的草;
深居,是指诗人住得很幽僻。
你再看,是不是很像?
都是住在很幽僻的地方,这就是诗人和草的共同特点。
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特点,我们是不能认为草就是指代人的,这是一种类比法。
这里,也有很多人认为“天意怜幽草”其实是比兴,这个要看个人理解。
我个人以为,如果是比兴,诗人是没有必要把人和物的感情需求寄托到同一个事物(晚晴)上的。
好了,这个不展开讲,如果大家有疑问,我们在评论区讨论。
现在找到了幽草和诗人之间的共同点,就可以类比。
那么,幽草有什么感情呢?
我们前面已经推断出,幽草深受雨水的折磨,现在终于放晴了。
那么类比,诗人又深受什么折磨呢?
我们前面背景中有介绍,诗人一直深受党争的折磨。
所以,这里诗人的感情就很清楚了:长期深受党争的折磨,现在终于可以暂时解脱了。
可以看出,诗人既有对长期深受党争折磨的伤感,又有对现在终于解脱的庆幸之情。
接着看下两句。
3、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诗人在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这两句直接写晚晴。
我们还是要注意几个词:
(1)并,也就是更加的意思,这个字很显然就把刚才诗人心中的庆幸之情,加深了一层。
具体是什么让诗人的感情更深了一层呢?
就是后面的“高阁迥”、“小窗明”。
因为住得高,我的房间内还有余晖可以透进来。
因为终于晴了,所以诗人之前的感情是庆幸,现在不仅晴了,看到自己的房间内居然还有阳光透进来,所以这个时候,诗人的感情更进了一步,是更加愉悦的感情。
(2)高,这里还是要注意这个“高”字,它可以与之前的“俯”相互照应。这是写作上应该注意的地方。
来看后两句。
4、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越鸟:南方的鸟。
这后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大家读到这里,有没有发现,这结尾有点突然?
通常我们写律诗,都遵循起转承合,结尾要合起来,诗才会比较完整。
但是,你们看这首诗,结尾两句和前面六句,好像是脱节的,没有关系啊。
其实,是有联系的。
这里,诗人又非常巧妙地用了一次类比法。
我们回头看上两句。我在前面没说,是特意留在这里摆出来给大家看。
“小窗明”和“鸟巢干”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
一个是说:诗人住的房间有光透进来了;
一个是说:越鸟住的巢被太阳晒干了。
这两个景物的共同点是:都是住的地方,都有太阳光的照射。
你们看,就是这样在无意之中,诗人又一次用了类比法,不露痕迹,巧然天成。
那么越鸟又是什么情感呢?
就是“归飞体更轻”。
归飞体更轻是什么情感?
是不是因为高兴和开心?快乐高兴地飞,自然感觉很轻。
所以,诗人后面的感情,已经由愉悦又更深了一步,转成了高兴和快乐之情。
5、全诗感情脉络梳理首先,诗人俯瞰夹城,感情触发,有清爽的感情;
其次,看到幽草得以摆脱雨水的折磨,转变为庆幸之情;
然后,看到“微注小窗明”,诗人感情更深一层,转变成愉悦之情;
结尾,看到“归飞体更轻”,诗人感情又深一层,转变为高兴快乐之情。
这就是全诗的感情脉络。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一直在不断加深,每一处景物都能把感情推进三分。
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诗人两次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但是巧然天成,我们如果不仔细读,很难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
今天的文章解读,能给您带来一点点启发吗?如果能,我真的很开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有什么想说的,请在评论区随便说。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将每天为您解读一首古诗,探秘古诗内涵,让您感受古诗更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