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润通络法(《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沈案)
主治:肝气滞着,胸胁胀痛,脉涩小;营液枯槁或老年病后,胁痛,咽干口燥,或左胁疼痛,难以转侧及症瘕初起等病。
处方:旋复花(包煎)、当归须、桃仁、新绛、柏子仁、青葱管。
加减:脉涩,胃痛,胁痛甚剧者,加元胡索;咳嗽引胸胁痛者,去当归、柏子仁,加杏仁、米仁、冬瓜仁;脉不流利,气血两痹致痛者,去旋复、新绛,加香附、苏梗、元胡索;胁痛吐血者,去当归、青葱,加丹皮、钩藤;久痛络虚,结聚成瘕,去旋复花,加鹿角片。
体会:
这是叶氏应用仲景旋复花汤的加减法。
《金匮》“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所谓肝著,是指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的病。
旋复花汤为下气散结,活血通络方。叶氏常此方随证加归须、桃仁、泽兰、郁金之类,治胸胁板着胀痛,收效良好。
方中旋复花下气散结,青葱行气宽胸,新绛、归须、桃仁辛润通络,柏子仁益阴润燥,以宁营络,使气行络通,肝著自愈。
如络虚久痛有年,色脉衰夺者,可减去旋复、新绛、柏子仁,加鹿角、桂枝。叶氏自注说:“去旋复之咸降,加鹿角之上升,方中唯有葱管通下,余俱辛散横行,则络中无处不到。”(《临证指南医案·诸痛门》第2案)
所以,辛润通络法不单单治疗肝著,还可灵活地应用于久痹、症瘕等辨证属于血络瘀滞的病。
二、辛泄肝络法(《临证指南医案·疝病门》第4案)
主治:肝气不和,疝病小腹坚聚有形,或下坠阴囊胀痛。并治妇女腹中症瘕。
处方:当归须、元胡索、淡吴萸、炮山甲、青木香、川楝子(原方川连易归须)。
加减:疝入阴囊,加桔核、小茴香;挟热口苦,去吴萸,加川连、山栀;妇女腹中症瘕胀痛,去青木香,加桃仁、青葱管;大便不通,加郁李仁;腹痛有形,不便,去山甲、吴萸,加韭汁、两头尖、桃仁。
体会:
疝病,有因寒滞肝脉而致,有因肝经湿热下注,有因肝经气结而成,还有寒湿袭下,筋脉缓纵的狐疝。
因寒滞肝脉者,阴囊与睾丸冷痛,痛连少腹,睾丸上缩;因湿热下注者,阴囊赤肿,灼热弛纵,睾丸肿大,不可触及,溲黄而热;狐疝所作,阴囊时而胀痛,时而缩小,卧则入腹而胀痛自消,立则入囊而胀痛并作。
本条所述,少腹有形,阴囊胀痛,诚属肝经气结成疝,治宜辛香理气,佐以通络。方用吴萸、木香、川楝辛香苦泄,平其逆乱之气,归尾、山甲、元胡索以和肝通络。气调络舒,肝的疏泄功能复常,疝瘕就可消失。
三、通络祛痹法(《临证指南医案·痹病门》第3案)
主治: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走肢流走而痛,邪气触犯,不拘一处,或数十年周痹之病。
处方:蜣螂、全蝎、地龙、炮山甲、露蜂房、川乌、麝香、乳香。上药制末,以无灰酒煮黑大豆汁泛丸,开水送下。
体会:
原案说:“古称周痹,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是说疾病的新与久,用药有缓急的分别。久病入络,非一般草木之药所胜任,必用虫蚁搜剔之药为主。但是,虫蚁的药性峻猛,应制为丸剂,庶不耗伤正气。
方中全蝎入肝,搜络逐风,蜣螂穴居气浊,性善窜走,山甲长于宣通经络,蜂房祛上部风热,地龙舒筋活络而利湿,乳香止痛,川乌祛风散虚,麝香辛温香窜,能搜剔经络中幽隐之邪。用黑豆汁泛丸,有益肾阴之功,入无灰酒,能行药和阳。因风湿热邪流窜经络致痹,不是瘀血为患,所以叶氏不用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等祛瘀活血通套药。
俞东扶目见叶氏治邑人周姓痛风,用乌头、全蝎、山甲、黄柏、汉防已、麝香,生马料豆、茵陈汤泛丸,开水送下,服后痊愈。东扶评曰:“二案各有妙义,非浅见所能窥测。”证明叶氏治疗这类疾病,当时治验很多。
笔者仿照此法,治疗一例湿热痹证,昼夜呼号,右腰漫肿(西医诊断为肾周围脓肿),于清热药中,加地龙、蜂房、蜣螂等药,三日治愈。
整理者按:考此方,叶氏从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的麝香丸化裁而成。
四、通络化滞法(《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胀病门》附记徐姓儿案)
主治:小儿或成人,单腹胀大数月,气分之药不效,或腹面青筋紫黑。专治血络瘀滞之胀。
处方:当归须、桃仁、炒山甲、蜣螂虫、炙䗪虫、元胡索、五灵脂、红查肉,水泛为丸。
加减:右胁下胀痛,加牡蛎。
体会:
叶氏治徐姓小儿单腹胀,十日痊愈。记有“气分不效,宜治血络,所谓络瘀则胀也”。
治络的学说,《内经》发其端,《金要要略》血痹诸方见其用,叶氏扩充其法集大成。本条是辛润通络佐以虫蚁搜剔的法则,方中当归、元胡、桃仁辛润通络,灵脂、山查散瘀行滞,佐山甲消坚,䗪虫破症,蜣螂推荡,共奏辛润通络、逐瘀消胀之效。合成丸剂,在于徐消默运,不损正气。
笔者多次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人膨胀(肝硬化腹水)有较显著的疗效。
五、通络消症法(《临证指南医案·积聚门》第7案)
主治:右胸胁形高微突,初起胀病无形,久则形坚如梗,气钝血痹,日渐瘀滞而延为症瘕。
处方:煨木香、煨香附、川郁金、夏枯草、牡蛎、当归须、川芎、桃仁、蜣螂、䗪虫,用大曲酒加水稀糊为丸、无灰酒送服。
体会:
方用木香、香附理气行滞;牡蛎软坚;夏枯草消结;归、桃、芎、郁辛润入络散瘀,又籍蜣螂、䗪虫协诸药推磨症瘕,制丸缓攻,用有形之药,消有形之病。
叶氏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这是根据《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结合临床经验,所下的结论。
气与血是相辅而行的,而气为血帅,气病常影响到血。即所谓:气滞血著,气逆血溢,气陷血下,气盛血张,气弱血怯,气热血沸,气寒血泣,都说明气先血后,气以领血的关系。论气血阴阳,则又以阳气为本,阴血为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所以,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当阳和敷布,血脉通调,疾病就无从发生。如果,寒暑劳形伤其外,恼怒忧思戕其内,使阳气衰而阴血结,体先虚而病原入,沉痼的疾病就渐渐形成(症瘕包括其中)。
有识于此,摄身防患之法,可想而知。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