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灵小筑
祁王是《琅琊榜》的“精神柱石”。
他只出现在几位主配角的回忆当中,却是整件事情的导火索。
他是公认的贤能优秀、和善爱民,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心中夙愿是“整肃朝纲,激浊扬清”。
因此,当梁帝将毒酒赐给一个如此优秀的儿子,这位儿子感叹“子不知父,父不知子”。
他到死都不愿意相信父亲会给他定下一个谋逆的罪名赐死。
所以,祁王被梁帝所杀,症结就在于“祁王谋逆事件”。
那祁王真的冤枉吗?
从盛世太平的角度来说当然冤枉,但从梁帝的角度来说,杀他不冤。
自然,祁王是没有打算谋逆的。
祁王在世时,以他自身的条件来看,他是梁帝所有孩子中最像未来“贤君”的人。
贤有三层意思。
一是能力强,二是素质好,三是有魄力。
原著中,蒙挚第一次去雪庐看梅长苏,他和梅长苏有过一段对话:
蒙挚:“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换了别的场合,让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根本不是难事,可现在跟你说着话,就好象又回到了年轻时候那般鲁莽冒进……你还记得葫芦谷之战吗?若不是祁王殿下三道亲笔金令勒住了我的马缰,只怕早就落进了敌方陷阱。葫芦谷若是失守,令尊大人一定会把我的头揪下来使劲儿踢的。”
长苏:“父亲当时确是信不过你,不过后来他也曾说过,若论识人之明,他比不上祁王,祁王能通过一场演武就在万千将士中独独挑出一个并不是优胜者的你来,这份眼力他就做不到……”
简单的一段对话,一个优秀的祁王跃然纸上。
这样的一个人人称颂的皇子,再加上赤焰军的声明,成为太子几乎是没有变数的事情。
所以,祁王完全没有谋逆的动机,说白了,没有必要反。
非常可惜,他的确有这个能力。
朝堂之上,他能言善辩,左右朝臣无不敬重赏识;朝堂之外,赤焰军骁勇善战,对祁王言听计从。
所以,祁王有造反的能力。
“造反”这件事比较特殊,它不一定要有存心叛变的证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
因为就算祁王不反,不代表他手底下的人没有怂恿的;现在不反也不代表以后不反。
总之,祁王所有优秀的样子都在提醒着梁帝——你地位不稳。
何况,祁王不但有反的能力,也有反的“行迹”。
在剧中,戚猛和飞流比武,胜负心起,将刀刃飞向靖王的方向,场面一度低气压。
当时的梅长苏面如寒霜,目光如冰针般地锁在了戚猛的脸上。
原著对此有一段关于梅长苏的心里描述:
“这一幕在军中并不罕见,对待新人,对待外军转调来的,对待其他所有没好感的人,常常会来这么一着下马威,如果对方表现得好,就可以得到初步的认同。
林殊以前也干过这样的事情。
那一年,当父亲把一个四十岁还在兵部任闲职的瘦弱文士引入赤焰军担任要职时,年少气盛的少将军就曾经故意震断自己的剑,让一块剑锋碎片飞向那个单薄的身影,以此来试验他的胆量。
那一次,父亲的军棍打得格外的重,几乎打得自己三天起不了床。
梅长苏相信靖王一定记得这件事,记得当时父亲训斥自己的话语。
在行刑的现场,身为当事人的聂真并没有说一个字来求情,因为他知道,林殊挨打的原因,不是因为挑衅聂真,而是因为当他挑衅聂真时,祁王殿下就站在聂真的身边。
就如同当那柄飞刀射过来的时候,靖王就站在自己身边一样。
虽然戚猛没有恶意,虽然他的目标决不是靖王。
但他毕竟是将利刃刀锋,朝向了自己主君的方向。
如果靖王一直安守现状,如果他的未来走到尽头也只是一个大将军王,那么这一幕可以一笑置之。
但现在情况已经不是这样了。 当他的雄心和志向指向大梁最至尊的宝座时,他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属于君主的气质,那是一种绝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被忽视被冒犯的气质。”
换句话说,当时的祁王,已经有了一种“超越王爷”的气质。
而这种气质,已经被大梁赤焰军首领林燮变相承认了。
究竟谁是皇帝?!梁帝能不着急吗?!
确实没有。
梁帝也许可以对祁王进行削权,限制人身自由,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之上。
梁帝就算有心想要削权,放他一马,也得朝中大臣配合着他来。
可当时的朝廷,多数人都赞赏萧景禹,梁帝又忌惮祁王府的威势,这一马也不知从哪里放起。
正好甚得帝心的夏江,想借梁帝之手,清除那个想要裁撤悬镜司的祁王;而梁帝又苦于如何“有理有据”制约祁王。
两人一拍即合。
祁王是冤枉的,但这个冤大头只能让他来当,他不当,梁帝就得自己当。
对一个皇子来说,皇帝和他之间的身份,先是君臣,而后才是父子。
“整肃朝纲,激浊扬清”是好事,但这是皇帝的事,不是皇子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该谋其政。
当时的天下是他萧选的天下,萧景禹介入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