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7月23日,2021年各省市自治区最新的出生人口数据公布了。2021年全国各省的出生人口数据较往年来得更晚一些。按照惯例,这些数据在三个月前就应该公之于众了。
晚就晚吧,而且数据还不全面,这次只公布了29个省市的出生人口数据,还有天津、海南两省的数据未公布。对此,有业内专业人士开玩笑说,各省公布的人口数据出奇得慢,就好像一个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拿到成绩单后,总是找借口拖延不给父母看。
根据已经公布的29省市自治区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来看,我个人的第一感觉就是,2022年大概率就是我国人口的拐点——2022年我国的人口可能迎来“负增长”。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29省中,2021年常住人口净增为负数的有15个,分别是河南、黑龙江、云南、辽宁、吉林、湖南、河北、甘肃、山西、贵州、内蒙古、江西、陕西、新疆、北京。其中河南2021年常住人口负增长58万,黑龙江负增长46万,云南负增长32万。
河南必须得说道说道,因为它打破了一项过去59年创下的辉煌纪录:河南1962年以来出生人口首次跌破80万。一提到河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生”,2009年-2013年,河南每年都出生人口还保持在113万-130万之间。2015年河南甚至超过山东,成为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最高的省份。2016年更是创下199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出生人口总量高达142.6万人。即便是在2019年河南的出生人口也达到了120.4万。但2020年,河南出生人口开始显著下跌,当年出生人口跌破百万,只有91.7万,2021年出生人口又降到79.3万。换言之,河南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跌破百万。
曾经的全国第一生育大省河南,为什么“熄火”了?个人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外流严重,尤其是育龄妇女。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河南省流出人口高达1610.09万,是全国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比2010年增加595万人。从数据来看,2020年河南外出人口流向最集中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分别为277.36万、246.59万、219.72万、134.3万和127.19万,流入这五省份的人口占全省总流出的62.4%。
二是住房成本高,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等。这点不展开细说,因为全国的情况都一样。
三是河南省全国闻名的高彩礼传统绝对是“最后一根稻草”。在各种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河南省的很多年轻人,现在都不愿意结婚了。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南省结婚率自2013年以来,已经迎来8连降,2021年登记结婚对数降至2013年的50%。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所以才会导致河南省出生率连续多年下降。
其次,2021年出生人口超过50万的省份,只有6个,分别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而出生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一个,广东,全年出生人口118.31万人。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总数为1062万人,照此计算,广东省以一己之力就贡献了11%的出生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继2018年超过山东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地位”逐渐稳固,和第二名的差距高达39.01万,相当于湖北省一年的出生人口数量。
“最能生”的广东省是如何炼成的?换句话说,广东省是如何维持出生人数全国第一的?这我们看来主要是三方面原因:第一,广东省人口全国第一,2021年常住人口12684万,理所当然地,育龄妇女数量也最多;第二,广东省的外来人口最多,2021年外来人口占总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3.5%,且外来人口中的女性处于生育年龄的比重也较大;第三,广东潮汕地区和湛江地区,生育文化浓厚,本地家庭生育潜力也很大,一家3孩是普遍现象,很多潮汕本地人,生育4孩、5孩也很常见。
再者,鲁湘皖赣过去4年出生人口下降均超过40%,创数十年以来的新低。
山东省:过去4年出生人口合计降幅高达57.1%,全国第一;湖南省:4年降幅高达47.9%,2021年人口净增长-23.39万;安徽省:过去4年出生人口降幅高达47.6%,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江西省:2021年,出生人口仅37.7万,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低于40万人,较2017年下降了40.6%。
此外,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21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排名全球倒数第五,总和生育率只有1.15,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
透过2021年29城出生人口、出生率、人口净增长等统计数据,我们也总结了4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昔日的人口大省,也逐渐开始显露疲态了,比如河南、四川、安徽,近几年出生率、人口增长逐渐乏力了;
二,东三省人口问题基本无解,不仅出生率低,而且人口外流严重;
三,老少边穷地区,生育率都不低,但人口增长不能指望他们,因为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总体缓慢;
四,经济强才是硬道理,虽然自身的生育率不突出,但是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却能弥补弱项——对其他省有巨大的虹吸作用,人口同样可以实现快速增长。反过来看,很多经济欠发达区域,未来人口负增长才刚刚开始。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人口专家、经济学者给出的理由是:首先就是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尤其是有资格当妈妈的人在逐渐减少。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20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
其次是婚育年龄推迟,过去10年我国婚育年龄推迟了约2岁;
再者,疫情影响人们的生育活动,这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皆如此。比如居家隔离限制了很多年轻人的社会活动,男女之间的交流变少了,继而影响了恋爱和婚育活动。
在我们看来,很多专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婚育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生育、养育成本的大幅提高,严重抑制了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意愿。
此外,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还有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和医疗。尤其是住房,已然成了很多适婚年龄青年无法破解的难题。以今年一季度,全国平均房价9750元/平计算,购买一套房子的总价也超过了百万,即便是付三成首付款,买房的门槛也提高到了35万左右,而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51万元,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换言之,2021年全国人民的人均结余资金只有1.1万左右。照此计算,一个普通人凑够35万的首付款,至少需要30年。
笔者今天和同事聊生育话题时,该女同事说的一席话,感觉很能代表当下绝大多数女性的思想:想让年轻人多生孩子,首先请帮年轻人卸掉三座大山,尤其是居高不下的房价,是抑制生育的最大“堵点”。我现在已育一孩,说实在的真不想再生二胎,或者想生算是迫于压力没法生。一方面,自己在这座城市没有房子,也买不起房子;另一方面,没有房子,在工作的地方想让孩子上公立学校太难了,私立学校的学费普通家庭又承担不起。此外,生完孩子后,夫妻二人必须有一个全职带娃,家庭经济来源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生育一个孩子,可能连饭都吃不上了。
我们看到,过去这两三年,国家为了鼓励生育,已经开始发力了,特别是去年5月底,更出台了三孩生育政策,这等于是把实行了二十三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全“废除”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也有不少省市都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主要涉及延长产假、放育儿假、每月补贴少量现金、纠偏女性就业歧视等。当然部分城市也出台了购房补贴、多孩家庭可这限购区域额外获得购房名额等措施。
平心而论,现在的催生配套设施,虽然面面俱到,但是力度明显不够。正如经济学家马光远所说,多了几天产假、育儿假,一个月补贴一点钱,不会彻底改变大家不生孩子的习惯。孩子从生到养的成本,这笔账算下来,绝非几天假期可以改变。
所以,鼓励生育,还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尤其要瞄准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配套政策持续发力。此外,目前出台的政策更多集中在生育领域,在养育方面尚较为笼统。比如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将幼儿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加大医疗投入、切实解决年轻人买房难等,这些才是当下绝大多数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主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