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律动课程是聋校根据聋生特点设立的一门美育课程,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聋校引进,教学内容包括音乐感受、舞蹈、体操、游戏、简单唱歌等。其目的是利用学生的残余听力,锻炼他们的触觉、振动觉,发展动作机能和语言,培养学生对韵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活泼、团结、友爱和遵守纪律的品质。经过60多年的发展,律动课程逐渐实现了本土化,成为中国聋校特色课程之一。
一、研制指导思想
《聋校义务教育律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研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提高聋生身心健康水平、开发艺术创造潜能、适应社会生活需求为目的,遵循聋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规律,努力培养聋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与健康的审美情趣,为聋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突出律动课程的审美性
律动课程是聋校对聋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聋生在亲身参与艺术活动中不断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态度;
二是让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断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之具备审美的基本能力;
三是通过欣赏和表现,激发聋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是获得审美愉悦,促进社会崇尚礼德,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呈现律动课程的综合性
律动课程融儿童舞蹈、韵律操、打击乐器演奏、情景游戏为一体,可以在一节课中,安排学习2至3项内容。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能够吸引聋生全身心投入,有利于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肢体表达能力、空中定向能力,手语口语表达能力、认识自我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例如,在观看舞蹈视频时,聋生可以感受到视频中舞台环境美、灯光的绚丽美、演员的舞蹈肢体美以及服饰美、道具美、化妆美等一系列美感呈现在眼前,非常适合聋生用视觉来抓捕美的元素。
又如,在学习音乐知识时,按节奏读歌词,可以加强聋生的口语训练,把康复内容融入律动教学中。再如,在学习韵律操时,可以把时尚的街舞、热歌劲舞的元素融入教学中,让聋生多接触各种类型的艺术精品。
(三)体现律动课程的活动性
律动课程在聋校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聋生对肢体的探索活动与生俱来,他们善于观察、善于表现,喜欢接受丰富的、变化的肢体语言的学习。当律动课程向社会延伸,与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祝活动、课外艺术活动相结合时,他们会产生满足感、自信感和成就感。当他们在各类演出中获得荣誉时,就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上进,做最好的自己,并由此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订是以聋生为本,考虑了聋生生理的特点。聋生虽然失去听力,但视觉特别敏锐,从小对美的追求和爱好不逊于健听学生。健听学生可以在音乐课程中享受艺术的熏陶,在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中学习相关的知识。而聋校的律动课程中只能用肢体表现音乐的部分要素,学习节奏、力度、速度,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美好意境,这就是聋校律动课程的内涵。
所以,在聋校,要通过律动课程的学习,使聋生掌握律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促进聋生艺术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运动协调能力、自我认同和团结协作能力、社会认知和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开发艺术潜能;补偿身心缺陷,陶冶道德情操,启迪人生智慧等。
(二)课程内容
按1~2、3年级分别设计阶段目标和相应的课程内容。一年级是由学龄前阶段转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步,《课程标准》要求聋校律动课要有情景游戏内容,其目的是解决一些聋生因年幼还不能适应学校教学活动的问题。情景游戏是“愉快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游戏前面加上“情景”二字,也是为了突出艺术类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以区别日常游戏和体育游戏。情景游戏可分很多种类,有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音乐游戏、歌舞性游戏、创造性游戏等。情景游戏以培养聋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主要任务,通过模仿、想象、创造,在游戏中不断发挥教育功能,在艺术陶冶中,使聋生不断接受道德和艺术的启蒙教育。
设计的学段目标和教学内容应符合该年龄段的特征,情景游戏在1年级刚入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比例较多。2年级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聋生从懵懵懂懂到开悟,接受能力和吸取知识能力有较快发展,小舞蹈组合、儿童舞、韵律操、打击乐器等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大。3年级在1~2年级课程目标及内容的设计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各种典型的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组合教学较多。三个年级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三、课程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聋生心理节奏,突破律动教学的瓶颈
节奏是聋生学习律动的基础,也是聋生难以突破的困难。在教学中应注重节奏训练,充分利用聋生触觉、视觉、残存听觉、振动觉、运动觉,运用观察、模仿、体验等方法学习节奏。聋生要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口读数,用体感知,“模仿”基础节奏。
其一,音乐节奏是听觉节奏,聋人听不到音乐节奏,但可以用眼观察,把听觉节奏转换为视觉节奏。
其二,“残余听力”指听力尚未完全丧失的情形,在聋校律动教室里安放着一个的大鼓,通过教师击鼓,利用聋生的残余听力听到鼓声,训练聋生用耳“听”,分辨节奏的不同,如果节奏舒缓教师击鼓就轻和慢,如节奏欢快教师击鼓就重和急,这就是学习音乐要素中的力度和速度。
其三,聋生可以一边用口“读”节奏,一边用肢体“学”节奏。
其四,把“读节奏”落实到每一个舞蹈动作中,这样就会增强聋生在舞蹈中动作与动作之间连贯性,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动作与动作之间流动过程中的韵律。
总之,要多种感官结合,培养聋生节奏感,有了准确的节奏,舞蹈就有了韵律美。
(二)重视直观性教学,加强多媒体辅助运用
直观性教学在律动教学中永远排在第一位。
其一,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律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为聋校律动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以情景导入、生动画面、示范教学、艺术品赏等把律动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聋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大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课堂的容量。
其二,教师的整体示范也很重要,有些教师过度依赖电脑多媒体,教学中没有整体示范,教授难点也是依靠电脑来分解动作,自己只是指导和纠正聋生动作,这样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把自身的美好的肢体语言传授给聋生,才能把握驾驭律动教学的课堂。
(三)明确教学基本程序,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课堂教学是落实和实施课程标准的阵地。一节完整的律动课,首先是课堂常规的建立。上课时听音乐进教室,下课时听音乐出教室,进出教室的动作,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一段舞蹈中选出一个最经典的动作进行。律动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四部分:准备部分,热身、基本功训练、复习等;基础部分,学习节奏;基本部分,儿童舞蹈或体操(4至5个动作)等;结束部分,游戏。也可把以上基础部分纳入准备部分,从而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切忌一整节课学习打击乐器或者学习游戏、练习基本功、学习体操、学习舞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教材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的内容,使每节律动课层次清晰、内容丰富而不杂乱,点面结合,有立体感,系统科学。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聋生学习效率
1.“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聋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聋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例如,选取一小段舞蹈视频让聋生观察学习,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舞蹈动作,教师根据聋生选取的动作,创编成一个小舞蹈组合,配上音乐,然后再教授给聋生。既发挥了聋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人,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最后在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自始至终也在主导着课堂,放而不乱,收放自如。
2.“情景—陶冶”模式
创设情境是律动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通过视频的播放,教师的手语讲解、直观性的图片,为聋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聋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习“蒙古舞组合”,在视频中播放大草原的场景,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蒙古包、食物、服饰,牧民载歌载舞等。这些喜庆的场景让聋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风俗人情,激发聋生学习蒙古族舞蹈的热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示范—模仿”模式
聋校律动课程教学中舞蹈内容占比例较大,所以“教师的示范,学生的仿学”教学形式较多。教师的艺术素质高、示范技能好,就能够吸引聋生全身心地投入,使聋生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完成操作的技巧,通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进而形成正确的技能,达到所学的要求,然后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学习新的技能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18年第11期。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430030;题图来自网络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编辑|一鸣 鹏燕 云海
向上滑动
微信公众号
zwzgtj xdtsjy
新浪微博
现代特殊教育
今日头条
掌握中国特教
一点资讯
掌握中国特教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以使命拥抱生命,
服务特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