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诸葛家族在三国时代人才倍出。吴国有诸葛瑾;蜀国有诸葛亮,诸葛瑾的亲弟弟;魏国有诸葛诞,诸葛瑾的族弟。但下一代里,出类拔萃的,就只有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了。诸葛恪是个悲情人物,我们分两回来讲他。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打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好学,口才了得,文武双全,特别是反应快,善机变,参加个辩论赛唔的,他要是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孙权经常被诸葛恪惊着儿,有一次对诸葛瑾说,蓝田生玉,真不虚也。意思是,诸葛瑾啊,你就够可以的了,没想到你儿子比你还厉害!
用“聪明哥”来称呼他,估计没有人反对。
诸葛恪身长七尺六寸,合现在大约是一百七十六公分,须发都不重,额头很宽,鼻梁的凹陷处很深,嘴很大,声音很洪亮。
二十岁时,诸葛恪做了骑都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以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号为四友。
诸葛恪和孔融在中国老百姓当中的知名度还是相当高的,孔融得益于一只让出去的梨子,诸葛恪则得感谢一头牵回家的毛驴。
老爹诸葛瑾,字子瑜,长了一张大长脸,大家都觉得跟驴脸差不多。孙权这人有时候很滑稽,喜欢搞怪。有一次,组织群臣开Party,突然让人牵了一头毛驴进来。驴脑门儿上贴了个条子,上面写了四个大字:诸葛子瑜。群臣一见,全都笑喷了。史书没说诸葛瑾在不在场,我估计不在,要不当场就得羞死。不过呢,诸葛恪在场,等大家笑得差不多了,诸葛恪向孙权行礼,要求赐笔一用。孙权就叫人拿来笔,诸葛恪在条子上加了“之驴”两个字,于是,这头毛驴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举坐欢笑,孙权就把这头毛驴赐给了诸葛恪。
【估计诸葛恪的脸跟本尼有一拼】
诸葛恪的小故事很多,我们摆几个看看。
又一次,孙权问诸葛恪说,阿恪啊,你认为你老爹诸葛瑾和你叔叔诸葛亮,哪个更贤明?诸葛恪不假思索说,当然是我爹。孙权问为什么。诸葛恪说,我爹知道应该为谁做事,我叔显然搞不清楚,所以我爹更胜一筹。言下之意就是,孙权才是真命天子,曹魏和蜀汉皇帝都是伪皇帝。孙权大笑。
衣赐履说:我天!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马屁之一!你说孙权能不喜欢诸葛恪吗?
又一次,孙权开酒会,让诸葛恪给大家依次倒酒。到了张昭面前,老张说自己已经喝高了,坚决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小子,你这可不是敬老的礼节诶。孙权跟旁边儿又开始使坏,说,阿恪啊,你这酒司令当得合不合格,就看你能不能让张公喝了这爵酒。
诸葛恪就对张昭说:
当年,姜子牙都九十多了,仍然统帅部队,何尝言老?而如今,打仗的事儿,并没有安排您上前线,而品美食饮美酒,却请您坐在上席,怎么能说这不是敬老呢?
张昭听了,无话可说,只好干了一爵。
后来,蜀国有使者前来,群臣都来会见,孙权对蜀使说:
这个小子叫诸葛恪,是你们诸葛丞相的亲侄子,这小子喜欢骑马,你回去跟你们丞相说一声,让他送一匹好马过来。
诸葛恪闻言,立即跪拜致谢。孙权说,马还没有送来,你谢什么呢?
诸葛恪说,蜀国不就是陛下在外头的马厩嘛,今天有此恩诏,马是一定会送来的,我岂敢不谢恩呢!
裴松之注引《恪别传》上还记了一件事儿,挺有意思。孙权请蜀国使节费祎吃饭,事先对陪酒的群臣交待,等费祎到了,大家都闷头儿吃菜,谁也别起来行礼。费祎到了之后,只有孙权放下筷子打了个招呼,但是群臣都埋头苦吃,就跟没看到费祎似的。费祎一看这个调调儿,知道是在戏弄自己,于是也调笑说:
凤皇来翔,骐驎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
意思是,凤凰来了,麒麟就停下吃喝,但那群傻驴傻骡子,还跟那儿傻呼呼地吃个不停。
言罢,费祎抄起一张大饼吃起来。
这几句把吴国群臣挖苦得够呛,但没人能给他怼回去。又是聪明哥诸葛恪起身答道:
爰植梧桐,以待凤皇,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
意思是,我们种了梧桐树啊,希望有凤凰降临。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赶紧的,拿起弹弓子,嘣这个老家巧儿,让它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聪明哥挺身而起】
费祎一看,这是碰上对手啦。于是,放下手中的大饼,要来笔,作一首《麦赋》,诸葛恪立即作了一首《磨赋》,两篇赋写得都很好,大家都喝彩。诸葛恪实际上是说,费大使啊,你是麦子我是磨,我要把你磨成粉,做他一锅大面饼,呵呵。
又一次,孙权问诸葛恪,说,你和滕胤相比如何。
诸葛恪说,有的地方他比我强,有的地方他不如我。
孙权问,这话怎么讲?
诸葛恪说,滕胤呢,跟个班儿跑个腿儿,端个茶倒个水儿,这都比我强;但要说到给陛下定个大战略,出个大主意什么的,他就不如我了(登阶蹑履,臣不如胤;回筹转策,胤不如臣)。
又一次,太子孙登开玩笑说,诸葛远逊,请吃马屎。诸葛恪说,太子殿下,请吃鸡蛋。孙权问,他让你吃马屎,你为何让他吃鸡蛋呢?诸葛恪说,马屎和鸡蛋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孙权差点儿笑背过气去。
【居然找不到孙权大笑的图片】
衣赐履说:这样的小故事,史书记录挺多,咱就不多讲了。个人感觉,诸葛恪是真聪明,有急智,爱耍帅,喜出风头,对谁都不怵,跟他爹、他叔叔都不太一样。另外呢,诸葛恪自视太高,比如自己和滕胤相比的话,就太过分了。这样的性格,没掌权则已,一旦掌权,那必须是把所有人当傻子,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身处危局而不自知。
孙权挺喜欢这小子,就想让他做点事儿,试试斤两。先让他代理节度。节度是掌管军粮的官员,上下传递的文书,各种统计报表,永远都弄不完,这种工作,一般聪明人做不了,必须是那种踏实认真细致的老黄牛来做。果然,诸葛恪很不喜欢这个岗位。
后来,孙权就让诸葛恪去带兵了。
东吴这地方,比不得中原地区,山野深林、未开化地区很多,这些地方的人一般称为山越或山民,他们时不时就反叛。当时,丹阳郡(江苏省南京市)的山民闹得比较厉害,山路险阻,山民强悍,以前也征讨过,成效不明显,官兵一来,人家躲山里去了,官兵一走,人家又出来了,很难搞定。诸葛恪多次请求到丹阳郡任职,公元234年,再次上书,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山民们都从山里弄出来,并且打算改造他们,从山民里调教出四万士兵。朝臣普遍认为:
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江苏省苏州市)、会稽(浙江省绍兴市)、新都(浙江省淳安县)、鄱阳(江西省波阳县)四个郡邻接(实际上,丹阳郡并不跟会稽郡相接,而跟庐江郡【皖城,安徽省潜山县】相接,此处可能是史官笔误),周边数千里,全是高山深谷。当地人都没进过城,见到官吏,就像见到了鬼,提溜着武器,就往山里跑,宁可老死在山林之中。还有些被追捕逃亡的惯犯,也都跟山民一起逃窜。山中出产铜铁,山民自己铸造兵器、铠甲。而且他们喜好练武,熟习征战,崇尚勇武。这帮家伙爬山越险、穿林过坎,就像鱼游深渊、猿猴攀树一样自如。得着机会就出山抢掠,抢完就回到山里。官兵时不时对他们加以讨伐,他们战则一轰而上,败则一轰而散,从前代以来,一直没能制服他们。想要完全平复,实在是太难了。
诸葛恪的老爹诸葛谨听说儿子主动申请要去丹阳,而且是为了平定山越,简直就像是挨了一记闷棍,长叹一声,说:
这小子如果不能使我家兴旺,就一定会让我家败灭啊(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诸葛恪不断上书,表示一定会取得胜利,孙权就任命他为抚越将军,兼丹阳太守,让他按自己的计划行事。
衣赐履说:诸葛瑾比较保守,这样的人做官稳当、安全,但也干不了大事。
诸葛恪一到丹阳,就发出正式通知,让四个郡各自严密防守疆界,不许山民逃出;对已经归顺政府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组织武装防卫。然后又调动部队据守险要,修缮防御工事,严令不得与山民交战。等到山民的庄稼即将成熟时,下令部队抢收,连一颗粮食也不留给山民。山民的存粮吃尽,新粮又被官军收割,出来抢,归顺官府的百姓全都设屯聚居,各自武装,基本上是啥也抢不到。于是,山民饥饿难忍,就一伙儿一伙儿出来投降。诸葛恪又下令说:
山民只要痛改前非,接受教化,都应当抚慰,迁移到外县,任何人不得对他们随意猜疑,随便拘押。
山民中有一个头目叫周遗,常年与官兵叫板,如今也撑不下去了,打算先投降,看形势再反叛。臼阳县(今地不详)县长胡伉将其抓获,送到郡府惩办。诸葛恪认为胡伉违抗了命令,下令将胡伉斩首,并上报朝廷。山民们听说胡伉因随意抓人而被诛杀,终于相信官府只是想让他们离开山区,于是扶老携幼,大批出山。诸葛恪对山民,该迁徙迁徙,该安抚安抚,该征兵征兵,果然与他计划的一样,征兵数万。诸葛恪自留一万人,其余的兵士分给手下其他将领。
【聪明哥打仗也还可以】
孙权大为高兴,任命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移驻庐江郡皖口县(安徽省安庆市)。
衣赐履说:讲真,诸葛恪这次平定山越,相当漂亮。但我个人感觉,诛杀胡伉的做法,有些过激,恐怕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的危险。
公元243年,诸葛恪袭击魏国六安县(安徽省六安市),抢了一批老百姓回来。又派探子深入曹魏帝国境内,查看山川险要,打算攻打寿春(安徽省寿县),孙权认为不可。曹魏太傅司马懿率军进驻舒县(安徽省庐江县),准备攻击诸葛恪。孙权本想发兵支援诸葛恪,但望气师表示出兵必不利,于是,孙权命诸葛亮退守柴桑(江西省九江市)。
公元245年,二月,陆逊被孙权骂死了,二宫案上半场结束。
公元246年,九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屯驻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代陆逊领荆州事。又任命陆逊的儿子陆抗为立节中郎将,屯驻柴桑。
公元250年,八月,孙权罢黜太子孙和,贬为平民,同时下诏让鲁王孙霸自杀,又赐死、诛杀、流放了一大批高中级干部,二宫案落下帷幕。
十一月,孙权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公元251年,夏天,立孙亮的老娘潘夫人为皇后。
十一月,孙权到南郊祭祀,回宫之后就病了。《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载,权得风疾。也就是说,孙权大约是中风了,我猜是半身不遂以上,全身不遂以下。《三国志·孙和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此时,孙权突然意识到,孙和没什么错误,是清白的,就想把他叫回来接班儿。孙权刚一流露出这个态度,差点儿把大闺女孙大虎,侍中孙峻,还有中书令孙弘给吓死,他们是一力阻止,孙权没办法,只好放弃。
衣赐履说:还真有点怪,魏国,曹丕托孤,曹叡托孤;蜀国,刘备托孤;吴国,孙权托孤。他们是商量好的吗?
另,孙权想重新用孙和的事儿,个人认为不真,可能是史官替孙十万表达了一下对孙和的谦意。
孙权眼见着自己就不行了,而太子孙亮太小,得找能顶得了事儿的来帮衬儿子啊。十二月,孙权下诏,征召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受命辅佐太子。又任命会稽太守、北海郡人滕胤为太常。滕胤是孙权的女婿之一。
《三国志·诸葛恪传》裴松之注引《志林》载:
诸葛恪临行之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兄弟啊,方今正是多难之时,你做每件事,都要十思而行啊。
诸葛恪笑了,说:
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只要思两次就可以了”。而您却让我思十次,您是觉得我才能不够,担不起这个担子吧?
吕老爷子差点儿被诸葛恪给噎死,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当时的人都认为诸葛恪这话说得有失水准。
关于孙十万为什么托孤于诸葛恪,本传裴松之注引《吴书》给出了一种说法:
孙权病重,打算托孤。当时朝臣都认为诸葛恪合适,侍中孙峻上表推荐诸葛恪。但孙权觉得诸葛恪个性太刚,听不进意见。孙峻则认为,如果诸葛恪都不能托付后事,那其他人就更没办法托付了,所以一力主张。于是,孙权征召诸葛恪。诸葛恪到了之后,被引入孙权卧室,在床下接诏,以大将军的身分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少傅。孙权说,我是不行了,今后国事就托付给你了。诸葛恪泪流满面,说,臣等皆受厚恩,当以死奉诏,陛下您只需安养精神,不要被琐事烦扰。孙权下诏,命令朝中之事,全部由诸葛恪掌管,只有生杀大事,事后要报告。又为诸葛恪整治府第,配置安保、服务人员。诸葛恪制定百官和各部门拜见的礼仪,法令条规里有需要修改之处,就列下来报给孙权,孙权一律批准。一时之间,朝廷内外一致称颂,上上下下欢欣鼓舞。
【侍中孙峻,也是改变帝国走向的人物】
实际上,孙权托孤于诸葛恪,上面的理由已经说得过去了。不过,我推测,诸葛恪之所以脱颖而出,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诸葛恪杀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绰。
大家不用惊讶。孙十万本来就不按牌理出牌,我们在讲二宫案之前,大家能想像他杀了自己的儿子孙霸吗?
在二宫案中,史书把诸葛恪论为太子党(实际上不是,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但对他与太子孙和的交往,一个字也没写过,却记录了他与鲁王孙霸有某种瓜葛。《三国志·诸葛恪传》载,诸葛恪的长子诸葛绰,做骑都尉。在审理二宫案时,有关部门查出诸葛绰与鲁王勾勾搭搭,孙权并没有直接处理诸葛绰,而是把他交给了诸葛恪,并指示要好好教育教育这小子(令更教诲)。史称,恪鸩杀之。
诸葛恪把儿子毒死了!
这个事儿跟托孤有关系吗?
太有关系了。
我们在《孙权托孤:子弱母壮,必乱天下》那一回讲过,孙权在某些方面,似乎一直在效仿汉武帝刘彻。明明有两个成年儿子,偏偏要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跟刘彻一样;然后,在死前,弄死了孙亮的母亲潘夫人,一如刘彻在死前弄死太子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一样。刘彻托孤的时候,确定了一个三人辅政班子,霍光、金日磾(日磾读如蜜滴)、上官桀。这位金日磾,谨言慎行,深得刘彻信任。有一次,老金同志的儿子在宫里面和一个宫女打情骂俏,被老金给看到了,于是,回家之后,就把儿子给杀了。刘彻非常生气,训斥老金。老金流泪叩头,表示那小子现在就干出这种事情,以后指不定会出什么大乱子,所以杀了,以防后患。刘彻对老金的忠诚大为感动。
金日磾杀子,显示出对刘彻的绝对忠诚。
诸葛恪杀子,也显示出对孙权的绝对忠诚。
我个人感觉,这种一般人未必注意到的联系,可能对孙权的决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公元252年,孙权封前太子孙和为南阳王,居住在长沙(湖南省长沙市);封老五孙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封老六孙休为琅邪王,居住在虎林(安徽省贵池市西)。
改年号为神凤,大赦。
孙权病危,召诸葛恪、孙弘、滕胤以及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入卧室内,嘱托后事。
四月,孙权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中书令孙弘平素与诸葛恪不和,害怕被诸葛恪整治,于是封锁孙权死讯,想要伪造诏令诛杀诸葛恪。孙峻暗中通知诸葛恪,诸葛恪就请孙弘前来议事,直接诛杀于座席之上。然后,为孙权举行葬礼,加谥号为大皇帝。
衣赐履说:有一种感觉,孙弘可能是被孙峻陷害的。个人猜测,没有证据,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太子孙亮即位,大赦,改年号为建兴(本年三个年号,太元、神凤、建兴)。
闰月,吴帝孙亮任命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吕岱为大司马。太傅诸葛恪开始行使最高权力,下令撤消校事制度(东吴的一种监察制度,百官畏惧,可参阅拙文《东吴三大案之吕壹案(上):孙权的女婿朱据贪污了三万缗钱?》),免除历年没有收齐的税赋债务,减免关税,广施恩泽于百姓,于是,朝野官民,皆大欢喜。诸葛恪每次出入,老百姓们都人头攒动,伸着脖子,只是为了看看诸葛太傅长什么模样。
【聪明哥要大展雄图了】
诸葛恪的威望,一时无双。
衣赐履说:聪明哥掌握了吴帝国的最高权力,局开得不错,踌躇满志,雄心勃勃,诸葛恪要干大事情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