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器官捐献对于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器官捐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容忽略,那就是如何判断捐赠者“真正”死亡?
传统判定一个人死亡的标准,就是永久性的心脏停跳、呼吸停止以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在心跳、呼吸停止以后,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和器官,都将因得不到氧气与养分的供应而失去功能。
然而,近日由加拿大 CHEO 研究所(CHEO Research Institute)和加拿大捐赠移植研究项目紧密合作领导的一项研究,对 631 位临终患者进行了长达 30 分钟的死后心电监测,结果发现,人体死亡并不是电视剧中经典的 “平线” 那么简单。
(来源:Pixabay)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在死亡过程中虽然心跳会停止,但是部分患者死亡过程中心跳停止后,会重新自主恢复跳动数次,最终才完全停止。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患者恢复意识。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心跳停止到自主恢复的最长时间间隔为 4 分 20 秒。
相关研究论文以 “Resumption of Cardiac Activity after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Measures” 为题,近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Dhanani 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如何判断器官捐献者何时死亡?器官捐献的原则是开始摘取器官前必须已经宣布捐献者死亡。临床上,器官捐献前判定死亡的最常用方法是根据脑死亡标准做出神经系统判定,但有时也根据循环系统标准判定死亡。
虽然,近年来,临床上撤除生命维持措施,根据循环系统标准判定死亡后实施器官捐献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是关于循环系统死亡判定的标准并不统一。
(来源:Pixabay)
目前的标准认为,循环系统标准判定死亡后的器官捐献方案,应观察到无呼吸和无脉搏(应用动脉导管监测仪)5 分钟。经过这段时间之后,如果未尝试重新启动血液循环,而且血液循环也未自发恢复,则可认为血液循环永久性丧失,可以开始摘取器官。但在临床实践中,观察的时间从 2 分钟至 10 分钟不等。
此前,也曾有报道,婴儿在脉搏消失后仅 75 秒就被摘取器官的情况,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因此,为了确保血液循环已永久性丧失,人们必须确定,心跳停止后的最短观察时间是多少。
心脏停止后仍会自主恢复跳动有限的前瞻性证据提示,撤除生命维持措施并根据循环系统标准判定死亡之后,心脏活动恢复的情况较少。同时,在对撤除生命维持措施后死亡的患者开展的观察性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了无脉搏数秒至数分钟后循环或心脏活动短暂恢复的情况,但并无患者恢复意识或活着出院的报道。
为了进一步确定患者根据循环系统标准判定死亡之后,心脏活动恢复的情况以及心脏恢复时间间隔,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回顾性、观察性研究:DePPaRT(撤除治疗后的死亡预测和生理学)研究,旨在探索撤除生命维持措施后死亡的危重成人患者中,心脏电活动和脉搏活动的恢复率和恢复时间。
(来源:Pixabay)
研究人员在三个国家的 20 个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了这项研究,研究计划在判定患者死亡后对其进行 30 分钟监测,床旁临床医师前瞻性报告心脏活动恢复情况。此外研究人员还记录并回顾性评估了连续的血压和心电图(ECG)波形,以确认床旁观察结果,并确定是否有更多心脏活动恢复的情况。
实验过程中,共计 1,999 例患者接受了筛选,631 人被纳入本研究。在 5 例患者(1%)中,临床报告的心脏活动、呼吸运动或这两者恢复情况得到了波形分析结果的确认。
对 480 例患者的 ECG 和血压波形所做的回顾性分析发现,67 例(14%)患者在无脉搏一段时间后心脏活动恢复 ,其中包括床旁临床医师报告的 5 例患者。从无脉搏至心脏活动恢复的最长间隔时间为 4 分 20 秒。19% 患者的最后一个 QRS 波群与最后一次动脉搏动吻合。
根据波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撤除患者的生命维持措施后,14% 的患者在无脉搏后短暂恢复了至少一个周期的心脏活动;床旁评估仅发现了其中的 1%,上述事件发生在无脉搏后 4 分 20 秒内。
(来源:Pixabay)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死亡并不总是像人们熟知的监护信号曲线“变平”那么简单。在死亡过程中,部分患者心脏活动会数次恢复,直至最终完全停止——但在此过程中没有人恢复血液循环或恢复意识。
然而实验过程中,仅有 1% 的患者被床旁医生发现心脏活动曾短暂恢复,近 14% 的患者心脏活动恢复是在回顾性波形审核中被发现的。同时,心脏活动恢复之前,无脉搏的最长持续时间为 4 分 20 秒。这也意味着,临床上医生应严格按照 5 分钟的标准来判断器官捐献患者是否真的死亡。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术头条同名公众号——学术头条,让视野不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