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濒临北部湾,距省会海口市126公里。全市人口104万,陆地面积3400平方公里。儋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源远流长,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是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曾谪居此地,弘扬文教,使儋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称。
儋州人喜欢唱歌,正如当地流传的一首民歌中所唱:"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在儋州,中秋节也叫民歌节。儋州民间歌节是海南省儋州地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对歌的形式,庆祝中秋节,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联络感情的一种形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都要举办民间歌节。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欢聚在该市北部地区的十几个乡镇集市,到处可见人如海歌如潮的热烈场面。五颜六色的节日服装和优美的歌声充斥着整个儋州,儋州“诗乡歌海”
儋州民间歌节
这一特点在中秋节这一天体现得淋漓尽致,游客至此,莫不瞬间陷入歌声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儋州民间歌节从儋州民歌活动演变而来,发源于宋代。宋朝末期,初现在儋州市北部的三都、木棠、松林、光村等地区。清末,儋州中秋民间歌节活动至鼎盛时期。儋州北部地区的青年,还有“十五交情”的习俗,他们把每年的中秋节当作追求爱情幸福的最佳日子。并利用中秋节日集市见面的机会,在山坡野地,以歌传情。
儋州民间歌节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儋州山歌的格式主要以古体诗和七言四句为主,腔调婉转动听。调声虽是从山歌演变而来,但却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使得曲调形式多样、层出不穷,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
通常情况下,歌节都是由一个村的一组男青年对阵另一个村的一组女青年,两队各排成一列,面对面地进行对歌。每个队都有领头歌手,负责起调、领唱、指挥与选择歌词。对歌环节一般都由男方歌手先领唱,然后再由女方歌手唱答,队形可随时变化。歌手们手舞足蹈、男唱女答、互不相让。比赛不受时间限制,以对方不能答歌为止。
赛歌活动一般为下午3至6时。夜晚又是一番风味,以村为主体举办“中秋歌会”,又称“中秋情酒歌会”,男女青年歌手对唱情歌,敬酒时,女子主动敬酒表示钟情,男方接过女方敬酒一口饮尽,并以歌投情,表示“领情”。随后共尝月饼、“赏月”对歌,直到凌晨。
儋州民歌浩如瀚海,内涵丰富,是远古土籍流传下来的特色文化遗产。它的格调独特,旋律优美,富有音乐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宋代苏东坡居儋时就曾经留下“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夷声彻夜不息”、“野老已歌丰岁语”等诗句。上世纪六十年代,大诗人郭沫若两度视察儋州,更是称许“儋州山歌,不亚于唐诗啊!”国歌词作者田汉则赞誉儋州民歌为“中国乐坛的一朵奇葩”。
儋州民歌不仅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是优秀的文化遗产,难么儋州民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有哪些特点呢?
儋州民歌主要包括儋州山歌和儋州调声。 儋州山歌属于文学的范畴,是通俗了的民间方言诗词,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严格。尽管儋州山歌和儋州调声都同属“民歌”的范畴,儋州山歌却是可以脱离曲谱吟唱的。当地人所说的“唱山歌”,就是依照平仄起伏和声韵回环来演唱,并非像人们想象的依照“多来米发索拉西”的曲谱歌唱。
儋州山歌
山歌主要有三种,一是儋州山歌,包括狄青调和二句半,流行于儋州方言地区;二是“四里”歌,或称“雅星调”、“黎声调”。“黎调”,流行于大成、宝岛和雅星等地;三是客家山歌,流行于东南部、南部客家方言区。此外,在本县番加、兰洋和南丰等黎汉聚居的乡镇,还流传着黎歌和道歌。
儋州山歌,源远流长。宋代苏东坡开儋州文化之先河,对儋州山歌的完美,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歌词通俗而优雅,富有乡土风味;结构严谨,讲究格律;善于比兴,语言生动,其音阶是七声宫调式,其曲调流畅跌宕,高亢开阔,节奏自由。从句式来看,多为对偶句。但也有六句、八句以及不限偶句等句式,甚至有在句前加半句衬词的,如二句半等。流行最广的是七言四句,其每句七言,四句平齐,又很讲究平仄韵律,有的很像格律诗的绝句。从内容上分,有爱情歌、斗理歌、时令歌、讽刺歌、革命歌、药性歌、哭嫁歌、哭丧歌,等等,在演唱中,多采用对唱的形式,尤其以男女青年对唱效果最好。
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是什么?
调声即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汉族民间歌曲。它分为“长调”和“短调”二种,流行于儋州方言区,俗称“A声”、“倚声”(又称“夷声”)。它多为“一词复唱”,声调柔和、优美、口语化,措词简明易懂,欢快活泼。
儋州调声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汉族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儋州调声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唱调声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在山坡野地、乡镇集市都可进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农历八月十五唱调声尤为盛行。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洋浦特区、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儋州调声
儋州青年男女的对歌主要以调声为主。对歌时男队和女队对面站成2横列队,列距3米左右。对歌前每列队员互相勾住尾指,由歌头起调,领唱、指挥和选择歌词。男队先唱,女队答唱,对歌当唱完第一段唱词后,唱一二句曲调代替乐器过门,接着唱第二段。队形随时变化,时而半圆,时而一字摆开,歌手手勾手,两脚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摆动。对歌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答不上)为止。
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种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消失,调声面临着断层和失传的危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就如两条长河,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汇聚成儋州民歌这一无比浩瀚的海洋,从古至今,在岁月的积淀中愈发光彩照人。
儋州的民歌节上,歌声如潮,在此起彼伏的歌声中,您听出调声和山歌的区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