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落下帷幕,58.4亿的票房虽然破了去年的记录,但全拜高票价所赐。
虚假繁荣的背后是高开低走,上座率大幅下降的隐忧:
有人把这归结于《流浪地球》的一家独大;
有人指出是喜剧片的集体衰落;
还有人批评是周星驰这类老电影人的不思进取。
大家争来争去,似乎把一个人给忘了:成龙大哥。
他可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
他可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名片”、“华人之光”;
他更是春节档的常客,今年也带来了新作《神探蒲松龄》!
是的,新电影口碑和票房都没有达到预期,但奇怪的是大家连讨论他的欲望也没有了。
成龙大哥从影数十年,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欢笑,也该提提成龙和他的这部《神探蒲松龄》了。
我明白大众对成龙态度的转变。
过去他是拼命三郎,他的功夫电影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我们讨论起来也津津有味。
现在他是“廉颇老矣”,施展不动拳脚了,精彩的打戏少了,成龙似乎从春节档的中坚力量变成了吉祥物。
我也能理解成龙大哥的心酸——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电影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被影迷批评,而是被忽略。
他就像我们老去的父母一辈,过年回家努力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但陈旧的手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一通操作后只能呆坐在客厅陷入沉思。
也有人为成龙大哥出谋划策:一把年纪了,也该享享清福了,何必趟春节档这摊浑水。
那是你不了解成龙,就拿《神探蒲松龄》来说,龙哥这么不辞辛苦拍一部奇幻大片,至少有三个理由。
第一, 他对春节档有着特殊的感情。
1995年,国人过年的习惯还是走亲访友,压根儿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成龙带着《红番区》征战春节档,所有人的预期都很悲观。
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红番区》引发观影狂潮,狂收3500万票房,当年一张电影票只有一两元,换算成现在的票房也是个天文数字。
次年春节,成龙带着《警察故事4》撸走了8000万票房,“贺岁片”这一概念第一次从香港传到了内地。
冯小刚等人也是受到成龙的启发开始拍摄贺岁片,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之后的20多年里,春节档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成龙也在春节档里常年稳定输出。
《一个好人》、《我是谁》、《玻璃樽》、《邻家特工》、《大兵小将》、《十二生肖》、《警察故事2013》、《天将雄师》、《铁道飞虎》、《功夫瑜伽》以及刚刚上映的《神探蒲松龄》......
这些作品相信每个电影迷都如数家珍。当别人挤破头想搭上春节档的末班车时,“一年一部贺岁片”却不过是大哥的常规操作。
春节档从最初的“票房寒冬期”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成龙功不可没。
所以,你让他舍弃这片主场回家过年那是绝不可能的。
第二,他背后养着整个成家班。
成龙拍片数量太多,使得质量良莠不齐,这是事实。
《神探蒲松龄》改编自同名奇幻小说,大哥一把年纪了还能锐意进取,算得上一次大胆的尝试。
许多人疑惑,成龙也不缺钱啊,干嘛心急火燎拍这么多新电影。
原因就在于他背后有一个成家班要养,这是他大半辈子的心血,他不开工了,成家班就散了,换做是你舍得吗?
何以解忧?唯有拍片!
但即使你是成龙,也没有那么多好的资源留给你消化啊,怎么办,只能是各种片子都拍,用数量换取质量。
这一招前几年还管用,但从《功夫瑜伽》开始,成龙的身体已经承受不起高负荷的工作,他再也拍不出漂亮的功夫喜剧。
这两年,除了一部《英伦对决》,他的新作品大家似乎都不太买账。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看看成龙的日程表,《神探蒲松龄》之后,他还有很多影片等待上映,他停不下来了。
第三,“双周一成”是港片最后的荣光。
再往大了说,港片正在衰落,港星青黄不接,现在能做男主角的港星似乎只有年近50的古天乐了。
作为港片辉煌时期的代表,“双周一成”有责任守住最后一块阵地。
周润发虽然拍了《澳门风云》被骂得够呛,但还是靠《无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周星驰的新作虽然饱受争议,但观众“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对星爷还有期待;
那么成龙当然也不能歇着了,肩上的那份责任感让他不可能停下来。
功夫片自他之后萎靡不振,曾经的接班人吴京也去拍科幻片了,成龙坚守在那里有些孤独落寞。
但成龙之于春节档,就如同赵本山之于春晚,只要他还能发光发热,就是我们影迷最大的欣慰。
我们当然希望成龙能找到更好的剧本,提携更多的新人,重新成为票房收割机。
但岁月不饶人,我们又怎么忍心这样一个六旬老者再受苦受累。
我们只希望他远去的脚步能慢一点,慢到我们有时间对他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成龙大哥!”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忍者爱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