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和支柱,决定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度。高水平大学建设一直是宁波的短板。要实现宁波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人才新高地”目标,应主动学习借鉴青岛、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经验,举全市之力,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协同融合、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引进高水平大学,为建设“名城名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
1
宁波引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现状
宁波培育引进高水平大学主要做法
1.高起点举办各类新型大学,办出特色和水平。1984年,宁波被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迫切要求解决大规模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由包玉刚先生捐资2000万美元,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杭州大学等五所高校援建的宁波大学,从1985年奠基到1986年9月正式开学,仅用一年时间。后经1996年三校合并,2000年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5年又被列为省首批五所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在甬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资源禀赋,在综合研究型、应用型、中外合作、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上争创一流、办出特色。2016年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现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等4所本科高校入选浙江省首批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全省共10所);2017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全省5所高职重点建设学校,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省15所高职优质建设学校。
2.加强战略合作,引进高水平教育机构。1999年宁波市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注重与国内外名校名院合作搭建高端平台,借力提升宁波高等教育水平。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多所名校名院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建了17个研究中心;引进了浙大宁波软件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合作共建北京外国语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等智库(见表1)。
宁波引进高水平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条件有待完善。宁波高校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不够,办学层次以新建的本科、高职高专为主,高端人才集聚、高端平台数量、高端科技成果引领等都显不足,尚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而青岛、深圳等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7个和8个。宁波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仅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宁波诺丁汉大学新材料研究院等少数平台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一定作用。高校研发投入强度较弱,本地高校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较大。
2.支持力度亟需加大。目前市级层面尚未出台新的引进名校专项政策。在甬各大高校引进和留住高水平人才仍有较大困难,与同类城市相比,目前在专家安家费、薪酬待遇等方面仍缺乏竞争力。宁波对高校建设的财政性投入虽逐年增加,但占全市财政预算支出比例增幅较小,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率低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市财政对高校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
2
相关城市引进高水平大学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国各地竞相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纷纷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掀起了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热潮,青岛、深圳为其中典型代表。
政策支持力度大
青岛、深圳两市政府及职能部门,积极谋划、超前布局,分别出台了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等政策。为引进的高水平教育机构提供资金、土地、配套服务等政策支持,对校园基础设施实施“交钥匙工程”。青岛市政府对已引进运作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均提供2000亩至3000亩用地。
引进教育机构层次高
青岛、深圳坚持高端定位,明确要求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均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境内大学原则上为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的知名高校,共建高水平校区、研究院。深圳已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兴办深圳研究生院,引进建成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所中外合作大学,近期正在与中国科学院洽谈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紧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
青岛、深圳将引进名校高端创新资源与区域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校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岛市结合高校学科布局、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十三五”期间重点引进海洋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船舶海工、航空经济等领域的学科专业。深圳与境外知名高校合作,在生物工程、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共建10所产业特色学院。
3
宁波加快引进高水平大学的对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统筹协调
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以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制订《宁波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明确引进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数量、要求及考核管理办法等,引进的国内高校及其学科原则上应居全国综合排名前100名、学科排名前20名;国外合作高校应居世界综合排名前200名、学科排名前50名。引进高校时,要注重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不盲目追求数量,同时在充分发挥引进高校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引进高校与本土高校间形成公平竞争和良性合作。统筹兼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发挥政策优势,强化部门协同
充分发挥宁波市“四名”引进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加快出台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宁波办学的优惠政策。优先规划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区,特别在甬江科创大走廊、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等进行重点布局。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解决引进工作中出现的资金、土地、人事等方面问题,为办学单位做好协调、服务保障工作。市财政、发改、人社、科技等部门要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各方政策协同机制,形成合力。要加强引智的软硬件建设,以优越的创业环境、完善的配套和优质的服务搭建好合作平台,吸引大院名校入驻。
注重融合创新,推进合作双赢
引进高水平大学过程中要重视校地双方需求的高度契合,在确保高水平、有特色的前提下,既要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定位发展的需要,也要站在科技发展前沿,进行前瞻性布局,有效应对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展海洋经济,优先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等领域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实现高水平大学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引进高水平大学需要财政资金的大投入作保障,应加快设立引进高水平大学专项资金,对引进的高水平大学或研究院实施“交钥匙工程”,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在重点学科、高水平领军人才、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要建立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包括社会资助、“宁波帮”捐赠等在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重视引进高校的产出与效率,切忌以短期目标替代长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引进高校设立发展目标,安排阶段性任务,并建立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
探索共建模式,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高水平大学引进的新模式、新路径,盘活本土大学及研究机构存量。可先合作共建高端研究机构(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在研究机构基础上扩充高端人才培养职能、合作共建研究生院,然后再以研究机构、研究生院为基础合作建立高水平大学分校或校区。全力推进浙江大学“五位一体”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等在建工程的建设速度。主动纳入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好上海、江苏等省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优质内容推荐
连云港高铁将直达上海两大国际机场 建筑高度154m!肥东地标建筑最终高度确定 全力打造义乌西大门!义亭这些建设计划曝光,涉及有机更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