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吏娼优在古代是职业的称呼。皂指的是差役,吏指的是衙役,将皂吏连起来,指衙门里使唤公差,因穿黑衣服而故名。娼指的是妓女,优指的是戏子,即卖艺卖唱的人。这四个字连在一起使用,一般指身份低贱的人。
在那个时代,人们尤其讲究身份感。在明清时候,这些人的后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被堵死了进身上层社会的大门。
职业有了,等级就随之而生,不同的职业就有了不同等次的排名。久之,产生了“三教九流”的说法。
“三教”指的是儒、道、佛。这种说法最早源于三国孙权和上书令阚泽的谈话。九流,也叫九家,其名称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但最重要的是九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具体的是指儒、道、墨、法、名、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与农家。这实际上是汉代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后来“九流”逐渐转化为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意思。
对所有的人进行分类,就有上、中、下九流,共二十七流,但是具体所指并不统一。一般说法如下: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于是有人把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归入上九流;把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归入中九流;把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巫婆),盗,窃,娼归入下九流。
按照这种标准判断,娼妓、优伶等都属于下九流,连配种的差不多。
即使上九流的那些人物,身份也高贵不到那里去。
而戏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专门供达官贵人娱乐消遣之用,社会地位低下。有句俗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说的就是对戏子品性的评价也如妓女一般。因为在以前,婊子与戏子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妓女也卖艺,而艺人也卖身,他们都是靠脸蛋吃饭的,被人看不起。为了生存,这些人必须从小就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一帮子花言巧语的家伙。所以,被认为是无情无义的人。
为什么把唱戏的艺人就叫戏子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时,太子降生后整天“哇哇”乱哭,怎么哄也不行。皇宫内外,上至娘娘千岁,下到宫娥太监,都为这事愁得吃不好睡不香。李世民琢磨了半天,想了个哄孩子的法儿说:“把宫中会吹打的人叫来,叫他们吹打一阵子,也许会顶点事。”可他又一想,怕那么多人把孩子吓着,人少了又配不起套来,怎么办呢?几位娘娘见万岁左右为难,就自个承担起这吹吹打打的差事,又叫了几个公公(太监)来帮忙。
这一招儿还果真灵验,太子听到吹打声马上不哭了。李世民知道后龙颜大悦,下朝后就和娘娘们一起吹打拉唱哄着太子。可老这么吹打也不行,皇上还要朝会众臣、商议国家大事,娘娘们整天折腾也怪累得慌。李世民就传旨,把宫中的歌伎乐师集中起来,成立一个专门吹打班子,玩哄太子。所以叫唱戏的为“戏子”。
太子长大后,常听这么敲打吹拉觉得不新鲜了,就让人把前朝的人物和故事编成唱词,又找了些能唱会道的人来演唱,演唱时还要换上前朝人的衣裳。后来传到了老百姓那里,人们觉得有意思,又增添了些角色,就演唱起来。这就是后来的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