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传记电影,同样是讲述画家的故事,《弗里达》要比《玛丽的激情》强太多了。
传记电影是有现实局限性的,因为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存在,可以有艺术想象,但不能违背事实胡编乱造。
再加上,传主本身的经历波折与否,内心矛盾与纠结,与其他名人的交集,抑或特立独行的性格。不同的传主,差异太大。
讲述丹麦画家佩德·克罗耳和夫人玛丽·克罗耳夫妇故事的《玛丽的激情》相对于大名鼎鼎的《弗里达》,还是稍逊风骚了些,甚至可以说是“差了一大截儿”。
佩德·克罗耳,曾留学巴黎,把印象派介绍到了丹麦,其突出的成就是就是其画作呈现的日光、灯光的交互作用相当传神。再有就是他的精神病,以及妻子玛丽不堪忍受与一个疯子生活在一起而选择了背叛他的出轨故事。
《玛丽的激情》侧重点在佩德的妻子玛丽婚姻内的痛苦与挣扎,挣脱后却又被渣男摆了一道。
与故事多多、艺术成就惊人的弗里达相比,玛丽更像一个受难者,影片展现的也基本是一个被迫与命运抗争的北欧女子的悲剧人生。
至于,所谓的激情,也就是玛丽与作曲家雨果·阿尔芬间的感情,其实是被诱骗。雨果是一个浪荡子,不仅诱骗了玛丽,在佩德举办的哥本哈根画展上还诱骗了的玛丽的闺蜜。更令人不耻的是,画展前雨果已与他人订了婚,基本上就是采花大盗,感情骗子。
佩德的可怜之处,不仅在于精神失常,更在于他是爱玛丽的。当然影篇在展现一个精神病人的爱的时候显得有些不可理喻或者说疯狂。
佩德病情发作时,不能自控、行为乖张,甚至拿着猎枪对准妻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境况下,玛丽选择了离开佩德,遇到猎艳的雨果后,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死拽着不放。
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告知雨果,佩德同意离婚,他们何以永远在一起时,迎接她的却不是她所期待的热情如火的欢愉,而是一个荡子的退缩。一会儿说,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自由,不能被固定、安逸的生活捆绑。在玛丽说不过多牵绊和影响他的创作时,又搬出其实自己已经订婚的事实,这简直是妥妥的渣男了。
虽然最后,玛丽和雨果还是走到了一起,但裂痕始终在。
这部电影由于是丹麦语,基本听不懂,可能单凭字幕会有许多信息缺漏,但整体而言比较沉闷、缺乏冲突。按说导演比利·奥古斯特的作品也曾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水准不至于这么差。可能是故事本身可挖掘的东西不够丰富,或者用画面呈现内心挣扎与纠缠太难了。
还有一个可能是,比利·奥古斯特作为丹麦籍知名电影导演,说不定有为国家背书意味也未可知,或者是丹麦财团投资的亦未可知。
一个好处是,听不懂语言,看字幕的话,可以用1.5倍速看,这样能加快拖沓的镜头推进,也能节省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