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3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而目前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仅有两个草龙项目——湖口草龙和上海舞草龙。两相比较,湖口草龙重在“编”,而上海“舞草龙”重在“舞”。所以,从手工技艺的角度讲,湖口草龙属全国之最。
湖口草龙传承人喻芳泽在传承草龙编扎技艺
唯一的传承人被雾气笼罩的湖口仍能感到一丝寒意,但当阳光穿透迷雾洒下来,铺在地上的稻草泛起闪亮的金黄色,让人内心涌起一种特别的温暖。
在一间门口挂着“湖口草龙技艺传承所”的金色铜牌的院子里,喻芳泽坐在正中间,八九根稻草在他手里上下翻飞,片刻工夫,一片栩栩如生的龙鳞成形了。接着,他抽出一根丝线,将鳞片紧紧地扎在龙骨上。放下一节编扎完成龙骨,喻芳泽抽出一支香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看着喻远莉编扎龙头。
省级传承人喻远莉在装龙头
“这里还得紧点,这里再密点。”喻芳泽指指点点。他现在最大的心病就是希望女儿早日学会编扎草龙这门技艺。“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放,一点一点来,指肚压好了,不然没有折角。”喻芳泽对草龙编制追求精益求精,女儿喻远莉也学得非常仔细。
在距离他们不远的庭院一角,摆放着许多已经编织完成的龙身、龙节和龙尾。现在就差龙头了,为了赶时间,同时也为了检验女儿这些年学习编扎草龙的功力,他特意将喻远莉从县城里叫了回来。“这条草龙体态算大的,有13节,长31.7米,如果将编扎草龙的稻草一字排开,有60多千米,足以从家门口排到九江了。”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喻芳泽算了笔账,1 000根稻草一扎,这条草龙要用100多扎。30多年编扎经验的喻芳泽对此早已心中有数。
国家级传承人喻芳泽和他的女儿省级传承人喻远莉
喻远莉从小对草龙耳濡目染,也“偷”学了不少编扎技艺。1986年,九江举行民间艺术节活动的第一条草龙,就是她与父亲合作完成的。但她的技艺显得支离破碎,未能系统化。2011年,湖口草龙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喻芳泽自然成为该项目唯一一名传承人。那时,喻芳泽就明白:必须为湖口草龙寻找一位合适的传承人。“既然是国家需要,我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否则我就成罪人了。”结果,选来选去,还是觉得女儿喻远莉最合适。
“爸,你看现在合适不?”喻远莉喜欢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她将不好的地方展开,又重新编扎了一遍。喻芳泽默默地点点头。
喻远莉婚后一直住在县城,但为了早日“出师”,她不得不在城乡之间来回奔波。通过系统性学习,加上遗传了父亲对艺术的悟性,喻远莉学起来进步很快,目前除了龙头比较复杂的关键部位外,其他部分已难不倒她。而且她现在已是省级湖口草龙传承人。
细活出精工民以食为天,万物谷当首。湖口草龙因为谷草所制,因此被称为“真龙”。
一条湖口草龙短则数米,长则数十米,以稻草为主要材料,辅以竹木做支架,再历经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方可编制完成。喻芳泽编织的草龙体态较大,多为9-21节。他曾编制过一条长27.8米的草龙,有龙身11节,直径0.38米,重达35千克,用稻草约83 600根。编扎完成的草龙呈现出一派庄重威严、古朴典雅的神韵。做工精致,形态逼真,湖口草龙近看精致,远观极为立体。
龙头
草龙的编扎多从龙头开始,而龙头又最为精巧繁复,包括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
龙头
草龙的身体部分由龙身与龙节共同组成,龙身由稻草将5只竹环编织到一起,再饰以龙鳞。
龙身
龙鳞遍布草龙全身,以一定间距有序排列;龙节每一节36环,环环相扣,中间则用细绳连接,伸缩自如;龙尾呈三角放射型,每只角尖坠上红草绒球,游舞起来,草球晃晃悠悠,让草龙威严中平添了几分情趣。
草龙各部分编扎顺序不能颠倒,对草龙各部分的稻草用量都有严格要求,如龙头用草7 600根,龙身每节620根,龙鳞用草9根;一条草龙身体遍布龙鳞,总计1 790个;最长的用草近1米,最短的还不到0.1米;编扎完成后的草龙头似骆、角似鹿、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尾似鱼,形态逼真,浑然天成。
“如此下来,编扎一条完整的草龙需要8个月时间,而且这还不算前期搜集整理稻草的时间。”每年秋收时节,喻芳泽都要亲自前往稻田挑选稻草,而且只要呈金黄色的糯米稻草,“糯谷草茎杆长,韧性强,还带有淡淡的香气,是编扎草龙的最佳材料。”编扎之前先浸水,使编扎过程中不易断裂。如此编扎出来的草龙外形金黄,工整漂亮。
正因为草龙编扎周期长,再加上前期搜集稻草,整理稻草,时间就更长。所以至今他完整编扎过的草龙不足10条。
大器晚成“全国不止湖口有草龙,为何我们的草龙被评为国家级?因为湖口草龙精编全国第一。”喻芳泽为此颇感自豪。
喻芳泽也算是大器晚成,而且学习草龙编织也比较晚,早年糊过纸龙、扎过布龙,直到40岁时才决定学习湖口草龙编扎。
1985年,湖口县文化馆馆长董建民找到喻芳泽,让他编扎一条具有传统工艺性质的草龙,以便参加第二年举办的九江民间艺术节。由于不了解草龙的编扎工艺,喻芳泽四处打听,经人介绍认识了拥有一手好手艺的周云开老人。
周云开老人曾于1920年至1945年间编扎过多条草龙,是远近有名的扎龙师。但自上世纪50年代后,因草龙编织工艺复杂,且学习过程枯燥,好几位学徒都半途而废。久而久之,周云开老人也就心灰意冷了。当喻芳泽找上门时,他已82岁高龄,且视力大不如从前,因此拒绝了。直到喻芳泽第三次登门求教,才勉强收下这位“大”徒弟。为了更快掌握这门技艺,喻芳泽天不亮就起床,走上三里路,将师傅背到家中,在师傅的指导下从头学起。第一天,搭建竹木支架,周云开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第二天,取来稻草开始教喻芳泽编扎,然而周云开示范不到第10根,喻芳泽就能顺着编下去,这让周云开对喻芳泽刮目相看;到了第三天,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喻芳泽已经将龙嘴上下部编织成形了。周云开这才喜笑颜开,觉得喻芳泽兴许能接下传承的担子。就这样周云开才正式接纳了这位“高”徒,并当做传承人来培养。
编织中的龙头
一年后,喻芳泽编扎的龙头已经与师傅不相上下了。掌握基础编扎技艺后,有着糊纸龙和扎布龙经验的喻芳泽觉得草龙不够精致,缺乏立体感,因此与师傅商量:“草龙要有鳞片、有角才逼真,更具真龙神韵。”果然,这一改进使湖口草龙观赏性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当年九江民间艺术节的一大亮点,让更多大众记住了湖口草龙,并获得专家好评。
龙尾
“但改进也不是盲目的,比如为何草龙节数为单数?因为龙脊骨为单数;龙尾较短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只有短尾龙;而且每段龙节需要136片龙鳞……不知道这些规矩,是要出洋相的。”喻芳泽谈起草龙头头是道。
正是喻芳泽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才让他做出了手工技艺高超独特、精细逼真的湖口草龙。这条草龙在江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获得江西省文化厅颁发的一等奖,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未来的惊喜湖口草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一个原因,它在民间流传时间最长,始于隋唐,盛于明清。
待组装的全部部件
据史料记载,湖口草龙第一代传承人为清光绪年间的周雍发,之后周云开,到现在的第三代传承人喻芳泽,历经“三代单传”。 “传男不传女”的思想在农村手艺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喻芳泽的两个儿子远走他乡,又找不到其它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承这门手艺。喻芳泽深深忧虑着湖口草龙的未来,尤其是2011年,湖口草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决定摒弃过去农村“传男不传女”的思想,正式培养女儿作为湖口草龙的唯一传承人。不仅仅是传承人,另一个地方也埋藏着深深的隐忧。湖口草龙体态较大,编扎复杂,所需时间、精力,还有稻草等成本都较大,尽管每年能得到国家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各发放的1万元补助,但这2万元对于喻芳泽而言,意味着他对草龙的全部投入和回报,与他的实际投入有较大差距。这也给湖口草龙的传承带来了一定难度。
喻芳泽在传承技艺
因此,湖口县文化部门一方面组织学者、专家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草龙的影像及文字资料;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完善群众文化场所,组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让湖口草龙“动”起来,“活”起来。
2007年农民舞龙队在石钟山舞草龙
尽管如此,喻芳泽仍旧为湖口草龙的传承不遗余力:“潍坊的风筝、北京的雕漆等,它们都做得不错,重点是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样能够普及推广。”为此,他在草龙编扎技艺的基础上成功创作了草编龙虾、草编螃蟹、草编鱼等有趣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孩子。喻芳泽指着“躲”在墙角一只栩栩如生的草编龙虾介绍:“一只草编龙虾需要约40个工时,一对草编螃蟹需约24个工时。相较编扎草龙,龙虾、螃蟹等新作耗时少,工作量小,但艺术性却更高,编扎难度更大。虽然难是难了点,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稻草螃蟹
稻草龙虾
“最近我与文化部门的同志正在思考做一些更小的,便于携带的小型旅游工艺品,让到我们这个民间艺术之乡的游客随时都能看到,能买到。”想到湖口草龙的未来,喻芳泽一脸兴奋。
文|殷美生 刘海军摄影|殷美生 童艳华 王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