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前半部分,列宁考察了对立统一的地位和内容之后,提出了两种基本的发展观,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对比。
后半部分,列宁肯定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后,在 第十八段中又把辩证法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进行对比, 进一步揭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强调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的重大意义。
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客观世界由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而不断地、自动地产生出新的事物和方面,具有活生生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必然也是活生生的和多方面的,具有无比丰富的内 容。
所以列宁讲:“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也就是说,辩证法的认识论主张认识是无限的和具体的,它要求人们用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 题。
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辩证认识,是对客观现实不断观察和接近过程。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成果就是概念、判断、推理、理 论原则和科学体系等等,就是构成认识的成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现实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成分,就是真理,这种真理性的成分不断增多和深化,人们的认识就愈来愈接近现实,愈来愈接近绝对真理。
客观现实的发展是无穷的,人们实践 的发展也是无穷的,于是人们认识的扩大和深化也是无限发展 的。真理的长河就这样活生生地、无止境地流下去。辩证认识就“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辩证法的认识论不断地为认识真理和接近现实开辟道路。
列宁在括弧中还指出,辩证法这个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
从整个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来说,在一定历史时期的 一定的实践水平上,观察和接近现实就能达到新的一定水平,获得 和制定一些新的认识成分,产生一些新的范畴和原理,这些成分 本身都包含着辩证法的一切要素的萌芽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它只能形成和展开为符合当时条件和水平的哲学 体系。
同时,这些体系从历史联系上看,就表现为包含着许多哲学体系形成的一系列圆圈,这就是哲学史;这些体系从其基本概念 上看,就成为总的辩证法体系的一定的逻辑阶段。每一体系的基 本概念和哲学原则,都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
黑格尔就总结了哲学史上的认识成果,在他的《逻辑学》中,从唯心主义基础上 第一次阐述了辩证法的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清除了唯心主义和自身最后封闭等糟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形成了严密完整又不断发展的科学的逻 辑体系,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现实的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
所以列宁讲的辩证认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既是一定的历史成果即基本概念和原则扩展成的一定历史阶段的哲学的逻辑体系,又是历史上所有哲学体系的发展中概括 出的辩证法的逻辑体系。
“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从我们实际进行的科学认识而言,就要从每一个观察和接近现实的成分中,去发现唯物辩证法的整个体系。因为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即从任何一 个认识的“单位”和“细胞”开始,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的一切要素的萌芽。
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认识成分的研究,以 及对任何一个现实的事物,过程和问题的认识与研究,都要用辩证法的整个体系即完整的学说进行指导。而不能把辩证法的某个 要素(范畴,、规律和原则)孤立地加以应用。
孤立和零碎地应用某个辩证法要素,就不能正确反映现实。因为现实的事物和问题本身是辩证的,它包含着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我们只有用完整的辩证法体系为指导,才能对这一现实事物和问题达到活生生 的、多方面的认识,达到具体真理的认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用静止,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发展是减少,增加和重复,是被动的。因而它的发展观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它的认识论也同样用形而上学看待认识,认为认识是一种直观的反映,是一条直线和一次完成的。
它否认认识中的对立统一,自然不能承认认识中的“飞跃”、“向对立面的转化”和“新陈代谢”等等,因此,通过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辩证法的认识相比较,形而上学的认识自然是非常简单和粗陋的,是死板,贫乏和枯竭的。
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毛病是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也就是不能用对立统一来说明反映的性质和过程。
关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恩格斯 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是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以及唯心史观,列宁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评价,首先,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把恩格斯的论述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局限性。
此后又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包括费尔巴哈 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机械性,形而上学,以及“旧唯 物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把它了解为(一定的具 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 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了解 “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这里列宁把马克思的评价同恩格斯的评价结合起来了,把不了解实践同对历史的唯心解释融合为一个问题,并指出不了解实践是由于 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产生的,即由于唯心史观造成的。
实践既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观的范畴,而作为认识的基础, 它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活动。因此,不能从唯物史观来了解实 践,就不能真正理解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毛主席在《实践论》 中,一开头也是这样论述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可见,没有唯物史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的实践观点。但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和诞生,则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依靠辩证法。恩格斯明确指出↵ “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 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
正是由于辩证法的这种重要基础作用,所以列宁在这里把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归结为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辩证法。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质都是个 不懂辩证法问题。
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都是反辩证法,机械性只 不过是最明显最简单的形而上学。而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根源于没有唯物史观,最后又根源于没有辩证法。可见,辩证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形而上学的唯 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没有辩证法和反对辩证法,就认识论而言,就在于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