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边常有一种这样的人:
每天早上卡点出门,一路上都是匆匆忙忙的,赶在最后几十秒跨进公司大门,看着手机上的整点数,悄悄松了一口气。我们统称他们这样的行为为“踩点上班”。
同事叮当说,他起床的时间一定不能晚于7:20,哪怕晚一分钟也有可能迟到。他曾经试过7:10,7:15起床,最后发现只有7:20起床,才能准点抵达公司。时间算得如此精准的他,早上却是兵荒马乱的开始。
今天22路公交车准点到,幸好路上还没堵车,一路上只遇到了2个红灯。买早餐,排队的人也比较少。但是,他换来的,可能只是在床上多躺了几分钟~
久而久之,却会慢慢培养成一种习惯,成为“习惯性踩点”的人。
习惯性踩点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对于时间的精准估计,以及我们心里怀抱侥幸因素。总认为时间还早,还有时间,总是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出发,然后火箭班地速度往公司冲。
刚好每一次都有惊无险的踩点到公司,由于没有给我们造成伤害,所以我们会继续重复,直至培养成为习惯。
如果说每次能精准无误的踩点,确实没啥问题。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而且踩点的带来精神压力,却让人喘不过气。
1.从行为上来说,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于时间存在过度的高估,以及遇上的一些突发状况等。这些状况会让我们面临踩点危机。当然,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较低。
所以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从出门的时间就已经做好卡点的准备了。
这部分人怀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踩点到公司,刚刚好,而且也不会面临任何相关损失;
2.从员工角度来说,不愿意在公司耗费太多时间。想更多地占用自己的时间,所以尽可能把时间花在家里的事项中,也不愿意早早来公司。
在上家公司,我有一个宝妈同事。不仅做到了精准踩点到公司,有时甚至还会迟到。问她为啥?
她说舍不得家里孩子,总想多陪陪孩子。而且,早早来公司,也没什么可做的。我踩点,也没迟到,领导和HR总不能扣我工资吧!
没错,踩点到公司,确实没有违反公司规定。但是,其他的影响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隧道视野”。意思是说,当你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你就会忽略其他事物。
某行为学兼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组实验,将一些从不踩点的人和踩点的人各分为一组,观察他们上班路上的日常行为。
结果是从不踩点的人,累积在路上的助人行为为7次;而习惯性踩点的人,累积在路上的助人行为为0次;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截止的时间会让我们产生短视,在这种时刻,我们脑子里的都是最为迫切的需要。即使当你想到其他的事情了,你也会不同用不同的眼光去评价。
“隧道视野”会让我们放大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其次,当人意识到自己很忙的时候,会严重缺乏对别人的关怀。
并与此同时,心中会开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模式。心想“我自己都这么忙了,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顾及别人。”
甚至会出现“受害者意识”,认为自己这么忙,别人不帮忙分担下,反而还想让我来帮你?
那些习惯性踩点的人,上班路上的日常是关注自己:还有多久到公司,今天会不会迟到?一门心思都在往公司赶。
而那些从不踩点的人,一般早早地就出门,上班路上还有大把盈余的时间。
他们会不自觉把眼光投射在外界,而非考虑自己上班时间问题。
这就好比生活当中,你要花大把的时间用来玩游戏、追剧,每个周末都过得特别充实。但是学习充电你却挤不出来时间。
其实“踩点上班”并没有什么,既没有违反公司规定,也没有让你心里不安。但是,你的“踩点习惯行为”会让你无形中丢弃你的善良和信仰!这个才是你最应该警惕的一点。
而在工作上呢?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影响。你既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领导也没有批评你,更无权扣你工资。
你似乎,什么也没错呀!只不过可能从看不到的一面来说,领导对你的印象更差一点,有什么活也不敢轻易交给你,年终优秀员工也没你份。
就算你愿意庸庸碌碌这样工作,但是裁员名单上的人员列表,可能也会有你的名字。
在职场,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但绝对不要做最后一个姗姗来迟的人。
踩点看起来像是一场聪明的博弈,但实际上,你需要面临的却是背后的精神压力、以及潜在的工作风险危机。
为你的时间做留白。
当我们处于时间细分的阶段,出个门时间要精准、上班打卡时间也要精准。其实很容易成为时间的囚徒,而且,几乎没有时间的留白。
我们可以看到绘画大师都是留白的高手,那些书法家门同样如此。他们点墨可以成章,白纸为云朵。他们的留白是让艺术更具美感。
而作为踩点的我们,留白是为了空出更多时间,解放你的时间。
正确的留白方式不是让你要起多早,而是尝试减少你的动作次数。
相当多的一些精英人士常有一些这样的习惯:
比如,《欢乐颂》的安迪,每天出门从来不纠结穿什么,所有的衣服都是配套的。每天出门穿什么 衣服,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从来不需要出门的时候急匆匆试衣服;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同样可以尝试,利用周末准备好一周穿搭,工作日不需要再思考每天穿什么。而且还可以利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的衣服配饰等。
“留白”是个艺术词汇,但是在时间管理上,却有非常大的成效。
我们喜欢切割时间,但是在切割的过程中,想到的是如何高效利用时间。每一个被切割的段落,都充满了忙碌感。试着像钢琴键盘一样,即使切分出了时间块,也能有间隔式的留白。
有一次我赶公交,要很早起床。那个时候是冬天,经常起不来,总想着磨叽一会。我奶奶说“你早点去等车,哪里有车等你的道理。”
而最后,让车等我的下场,是我最终没能赶上那趟车。
此后,我再也不敢想着让别人等我。这次,只是错过了一趟车,谁知道,下次会错过什么呢?
“哪里能让别人等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