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422期。开国上将许世友出生于1906年,比他在三野时的老上司粟裕还大一岁。1979年对越反击战时,许老将军都已经73岁高龄了。一般处于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做事、走路都有些费劲,邓公为何却偏偏对许世友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对越反击战的主要指挥员呢?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战争决策,要充分考虑客观实际。对越作战有两大军区必须发挥主力作用,一个是广州军区,另一个是昆明军区。许世友自1973年出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到反击战打响时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他在军中有足够的威望,并且充分了解军区内的广大官兵。临阵换将是大忌,没有理应换掉许世友。
广州军区的底子主要是四野部队,解放战争后期一路从北方打过来,在此扎根。而许世友本身又是三野出身的名将,许多优秀指挥员都曾是他的老部下。再往前看,许世友还是四方面军干部,在山东根据地时他又和大量一方面军将领共处过,在这方面优势很大。山东八路军官兵在1945年被大量抽调到东北战区,发展出四野部队,而留在山东的成为了三野主力。三野和四野,恰恰是我军战斗力最强的拳头部队,所以此时的许司令是最能够整合军事资源的人,根本无需换人。
至于一些人质疑的年龄劣势,反而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试想一下,若79年指挥作战的是“战神”级别的粟裕大将、韩先楚上将等人,可能很多朋友会变得眼前一亮,对战果更有期待,不再提年龄的事情。但是粟裕和韩先楚当年也不年轻了,包括西线部队的总指挥杨得志上将,1979年时也是68岁“高龄”,跟许世友没有本质的区别。许世友在一众开国将军中,也许论战力未必能排进前几位,但总体军事素养还是很高的,足够承担这一任务了。粟裕和徐帅是定海针,在北京指挥部坐镇;而韩先楚身处兰州军区威慑北疆,令北方强敌不敢趁机轻举妄动,作用也非常大。
79年反击战属于大兵团作战,许世友更多时间是运筹帷幄,整体部署推进,在前线领兵的另有其人,比如吴忠副司令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而昆明军区部队的情况差不多,杨得志仅仅指挥了几天时间便回到后方了,作战由张铚秀将军具体负责,这些一线干将在60岁上下,精力体力尚算比较充沛。很显然,这种情况下指挥部里更需要老将的经验,对许世友而言年龄不是劣势,某种程度上讲还是优势。
从主观方面看,指挥员的求战欲望和战斗意志也很重要。79年反击战,距离对印反击战已经过去17年,官兵都换了好几茬,解放军部队缺少实战经验。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将领心里犯起了嘀咕,面对常年征战的越军多少有点信心不足,此时急需性格强势的名将压阵。在得到邓公指令后,许世友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想到啊!这辈子我还能再打一仗。说罢老将军仰天大笑,这是何等的壮志豪情。
战前许世友亲自视察边防线,部队抓住几个越南特务,大家不免为许世友的安全担心。许世友则借这件事鼓励年轻指挥员:我七十几岁了命不值钱,只要有你们年轻人在,这场仗就一定能赢!邓公选人选对了,战争前景就有希望,新一代的官兵们看到许老将军的状态,还会没信心打胜仗吗?历史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