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读215页(民法典接力六十年)
民法典解读215页(民法典接力六十年)
2024-11-22 08:25:52  作者:红塔山好抽  网址:https://m.xinb2b.cn/life/vdj441544.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是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批民法学博士。从小学到博士生毕业,他一直被一头小羊的问题困扰。

孙宪忠1957年生在农村,那时候大家在生产队干活,集体出工。有一个农民养了一头小羊,出工时就把小羊牵到路边吃草。村里为此召开了批斗大会,批斗农民自己想办法挣钱,强迫农民把羊卖了。

上小学的孙宪忠知道农民家里有病人,觉得他想多挣点钱可以理解,又觉得他好像真的有私心,为什么不能和大家共同致富?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二十多年,直到他去了德国。

哪能有什么私有的东西?


杨立新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比孙宪忠大五岁。

他插队、当兵,1975年转业后,被分配到了吉林省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法官,对23岁的杨立新来说不是件容易事。他去民事审判庭,除了民法基础知识欠缺,法律里只有一部《婚姻法》可用。

判案时,他只能参照一本《政策法规汇编》,判决书上一律都写“证据确凿,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判决如下”。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在《私权的呐喊》中回忆,1957年到1976年,民法已濒临消亡。法律院系规模、学生和教师人数都大大缩小,民法课程有的已近乎取消,不少民法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改行。

和其他基本法相比,民法与商品经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密切,它调整平等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关系,保障的是“私权”。

1949年以后,中国制定过《民法典》。


《民法典》制定历程

第一次1954年,因为“反右”和“大跃进”,立法终止;第二次1962年,1964年社会义教育运动开始,立法机关的人也去搞运动了,紧接着是“文化大革命”,起草再次停止。


金平(左)和余能斌(右)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翻拍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余能斌1964年大学毕业,他在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法律,直到毕业也没弄懂到底什么是民法。老师不敢讲民法,不敢讲私权。

那时的余能斌也不觉得什么东西该是私有的,私有是被消灭的对象。

1958年,他家砸锅炼钢铁。公社办大食堂,他家房子被用作食堂,母亲去别人家住。1976年,母亲去世,房子交给生产队作牛棚。

他心里虽有疑惑,但想到自己读书拿国家助学金,觉得自己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是国家的人,哪能有什么私有的东西?

一纸契约,一场改革

1978年,中国仍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的人口。

那年年末,在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聚集在严立华家里,他们在这一晚立下了“生死契约”。


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资料图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张契约被认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有了自主权,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为提升。

1980年代初,约有2000万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和工人回到城市,国营企业没有钱雇佣他们,国家开始允许年轻人做“个体户”。

城镇里出现了各种小摊:理发的、修鞋的、磨刀的、修自行车的、卖饮料小吃和各种手工艺品的。

有买卖,就有纠纷,民事问题不断涌现,法院无法可依。“文革”期间被砸烂的司法机关重新开始运作。

1978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开始办公,1979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重新设立司法部,1980年1月,成立中央政法委员会。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

余能斌当时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工作。他记得1979年春,法学所召开了一次民法与经济法关系的理论讨论会。会上大家激烈争论,会后,法学所牵头组织了调研。

当时中国法学会会长的王仲方率团出访日本,他问日商,为什么对中国投资持观望态度?日商直言不讳:你们没有法律保障,没有民法。

余能斌的记忆里,1981年北京的夏天特别炎热。

招待所里没有电扇,在向阳面房子里,年近七旬的林诚毅教授光着膀子,把稿子或用复写纸复印,或用刻钢板刻印出来供大家讨论。

参与者们热情高涨,第三次起草却以失败告终。余能斌反思,那时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人民对“私有化”保持高度戒备,理论和经验不足。

1982年6月,民法起草小组解散。改革却日渐推进。

计划经济年代,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蓝蚂蚁”。“蚂蚁”在于中国人数量之多,“蓝”则是中国人着装的统一颜色。普通百姓几乎一律穿蓝布褂,买布用布票,布几乎是一种颜色,非蓝即灰。

“计划经济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当作劳动力资源,通过计划使得社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达到最佳搭配,人不被当作发展上的主体,不许你有鲜明的特征。”孙宪忠分析说。

1983年底,全国停止发放布票,敞开供应布,布票从此成为废纸。


孙宪忠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

孙宪忠印象深刻的是,“蓝蚂蚁”消失了,人们甚至穿上“奇装异服”。

改革需要法律的保障,制定不了民法典,全国人大决定先制定出一部民事性基本法律。

1986年《民法通则》诞生。

孙宪忠感慨当年《民法通则》的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

在江平看来,《民法通则》最大的优点是规定了民事权利。他在《法治天下》一书中谈到,这些权利所体现的精神,一个是平等,另一个是自由。

听“疯”了的学生,讲“疯”了的江平

1986年,杨立新在中国政法大学进修法律。

《民法通则》通过,学生们强烈要求江平校长讲课,江平是立法小组的成员。两个年级大概400个学生,挤在国防大学的大礼堂。

杨立新回忆那一天听江老师讲课,听得都快疯了。学生们分工记录,尽量一字不落记下来。

学生们听疯了,江平也讲疯了。


赵万一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

讲到两个多钟头时突然停电,江平说不要紧,我嗓门大。点着蜡,他扯着嗓门喊了一个多小时。来电接着讲,一共讲了八个小时。

回去当天晚上,学生们互对笔记,对出来70多页讲稿,用复写纸复写,一人一份带回家,回法院给大家培训。

杨立新当时兴奋得不得了。他在法院工作多年,判案没有法条,一下有了《民法通则》,虽然只有156条,却把民法问题都写进去了,“简直是久旱逢甘露”。

30多年过去,杨立新回忆起往事依然振奋。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那时候法律界最有权威的几位老先生,佟柔老师,江平老师,王家福老师,谢怀栻老师,魏振瀛老师,在他们心里都是神。佟柔老师单“所有权”三个字,就讲了16节课,一节课45分钟。

当时,佟柔、江平、王家福、魏振瀛作为《民法通则》起草的顾问,在《民法通则》通过后,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庆功宴。

佟柔的学生周大伟在《佟柔先生与中国民法学》中记述,会后,佟柔老师拉着一旁周枬教授的手说:“周老哥,这回我们的民法算是真的要出来了。”周枬老先生一边眯着眼笑,一边不住地点头。

两口子打架,你管不管?

1988年前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谭启平,见证了重庆市第一起因为肖像权引发的诉讼。

原告是一名复员女军人,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未经允许,用她照片印制挂历,进行销售。谭启平是原告代理人。

他记得,被告当时认为,把女军人照片印成挂历,让她的形象走遍全国,她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已经颁布的《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女军人得到了赔偿。

法律的出台引导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呼吁法律的出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对此深有体会。

1980年,“感情破裂”作为法定离婚理由,写入新的《婚姻法》。“那个时候有特别大的争议,因为中国人的观念都是过错离婚主义,你有过错才能离婚,没过错怎么能离婚呢?”夏吟兰记忆犹新,那时候有一个“秦香莲上访团”。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里记录了这段“秦香莲上访团”状告“陈世美”的往事。

1983 年,由36 名妇女组成的“秦香莲上访团”联合到全国妇联上访,状告她们以“感情破裂”为由要求离婚的丈夫们,在有关领导人的过问下,36 个“陈世美”没有一个离成婚。而此后10 年内,36 个“陈世美”却仍旧选择和他们的“秦香莲”离婚了。

社会的变革不易,法律的出台亦艰难。


夏吟兰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图

夏吟兰2001年做调研时,问警察在街上看到两个人打架会不会管,警察肯定地说管;她追问,这两个人是两口子,你管不管?绝大多数警察说不管。

1993年,夏吟兰去香港培训,第一次听说“家庭暴力”这个概念。

“过去觉得‘打是疼,骂是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这个就是传统观念。”

她认为反家暴要立法,通过立法改变行为,保护家庭中的弱势群体。

夏吟兰参与了《反家暴法》立法,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在此之间,1999年《合同法》通过,2007年《物权法》通过,2009年《侵权责任法》通过,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通过……

在杨立新看来,改革开放社会的进步与民法分不开。“它把基本秩序用法律规定下来了。不论你做什么,经济发展还是进行交易,都是依照它的规则进行的。”

民法学者八十大寿上的大声疾呼

《民法通则》颁布后沿用至今31年。孙宪忠认为,这部法如今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他解释说,《民法通则》156条里,如今只剩10来个条文有用,更多的条文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被其他法律替代,有些条文已经被历史淘汰了。

而现存的单行法,由于颁布的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等原因,相互之间存有矛盾。

杨立新以产品质量纠纷的诉讼时效举例:《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而《产品质量法》第45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

制定《民法典》的作用之一被认为,能解决现存法律之间的相互矛盾,统一整体的逻辑。

在各个单行法不断颁布期间,起草《民法典》也曾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及。1998年,《民法典》起草被提上日程,整个学界被极大鼓舞。

孙宪忠记得当时在一片欢呼声中,许多学者自发组成了民法典草案课题组,自筹经费编纂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表决通过 资料图

2002年,全国人大立法工作机关编纂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国学术界对该草案有很高预期,但他们发现,为民法典精心设计的制度和条文多数未被采用。

民法学界认为该草案过于保守。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立法方案就此终止。立法机关决定放弃《民法典》整体推进的模式,回归逐一制定单行法的渐进模式。

针对中国要不要制定民法典,也曾有不同声音。

梁慧星在《关于中国民法典编纂问题》一文中回忆,在2013年9月,民法学研究会年会上,法工委民法室的工作人员作报告,提出现在各个民事单行法都有了,是否有必要制定民法典。

文中记述了同年10月,北京大学召开民法学者魏振瀛教授80大寿庆祝会,魏振瀛在最后致辞中大声疾呼:中国一定要制定民法典!全场一片静寂。

在夏吟兰看来,学者有对学术的要求,立法机关有对现实社会的考量,立法是一个妥协的结果。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治国。


《民法总则》通过当日,谭启平去给金平献花 谭启平提供 图

杨立新等民法学者了解到,最初决定中没提到制定《民法典》,学者们急坏了。在人民大学601会议室,全国的民法学者举行了一个盛大会议,请来各路媒体,坚持主张《民法典》必须要写进依法治国的决定。

杨立新听说,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人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周强是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生,师从金平。

一直为制定民法典呼吁的还有孙宪忠,早在2013年3月的全国两会,他就提出修订民法通则为民法总则、整合其他民商事法律为民法典的议案。2014年,他再次提出同一议案并论证。

“当官不学民法典,不如回家卖红薯”

十八届四中全会最终把制定《民法典》写入了决定。谭启平记得老师金平看到决定后说,这次《民法典》制定肯定能够完成。

金平今年95岁,是如今在世唯一一位参加过第一二三次民法典起草的学者。

2017年3月15日,作为《民法典》开篇的《民法总则(草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这一天,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谭启平放下了手头所有的工作,带着女儿买了花,去了金平老师家里,他要去向这位将近百岁的民法老人表达特别的敬意。

当年被一只羊所深深困惑的孙宪忠,博士毕业后,1993年去德国留学。

他听到有人总结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成功——“从来没有一种法律制度,像所有权这样能够焕发起人们创造的激情。”

认识到所有权的重要性,孙宪忠后来在参与《物权法》制定时,坚决反对房屋70年产权到期后要向国家交钱,主张无条件让老百姓享有永久所有权。

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通过前夕,他发朋友圈,说民法总则即将制成,思之夜不能寐。他提笔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一句:“当官不学民法典,不如回家卖红薯”。

3月15日那天,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也发了朋友圈:“今天通过民法总则,我特别怀念佟柔老师,谢怀栻老师,魏振瀛老师,以及仙逝的各位民法前辈。没有他们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今天的民法。还有江平老师,王家福老师,都是我国民法的旗帜!”

1990年,69岁的佟柔去世,江平曾在纪念文中感谢他:民法和民法学在最困难的法律虚无主义横行年代中,香火未绝,烟缕未断,佟柔先生是起了主要作用的。

84岁的谢怀栻2003年去世,让江平印象深刻的是,谢老终年穿一身中山装,看起来似乎是老学究模样,但思想一点不保守,对于逐渐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和出现的一些优秀的博士论文,谢怀栻说非常高兴看到年轻学者“站在老一辈人肩膀上前进”。

2016年,那个当年在80大寿时大声疾呼“中国一定要制定民法典”的魏振瀛也去世了。

澎湃新闻希望拜访在世的民法学前辈,遗憾地从他们亲人、助手或是学生口中得知,有人已经失语几年,有人已经头脑不清……几位老人婉拒记者的理由是,不想以如今的状态面对媒体,想留住谦谦君子的风度。

金平如今患了眼疾。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金平的学生赵万一说,老师虽然视力不好,也要让人把《民法总则》的内容念给他听。

2017年4月,编纂民法典分则各编的工作也开始进行。分则至少包括五编——《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根据计划,全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预计将于2020年完成。

对于三年后即将出台的《民法典》,杨立新认为,《民法典》可能也会有很多缺点,但毕竟先把它统一起来,再慢慢修订。

对于接下来的三年,民法界充满期待,也不乏担忧:分则到底应该怎么编,新法《民法总则》和旧法《民法通则》共存,是否给法官判案带来更多的挑战……

95岁的金平通过西南政法大学,给后辈们录了一段视频,他在视频里说:我们法治建设的道路还是漫长的,我希望大家多做一些思考,多做一些贡献。

  • 陈情令魏无羡重生与江澄刨金丹(魏无羡重生归来)
  • 2024-11-22魏无羡重生归来第四章重生好累啊魏无羡只觉得浑身乏力,仿佛沉在这睡梦里再也醒不过来了“阿羡,阿羡”身旁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熟悉带着一丝稚嫩魏无羡闭着眼睛,下意识地回道:“师姐别吵,我身子乏得很,再睡一会儿”话音未落,。
  • 孤岛惊魂2那个修车任务怎么过
  • 2024-11-22孤岛惊魂2那个修车任务怎么过走到车前,按E修车,车修好了以后,走到车门处,按E上车,让后就可以按5查看地图,按WSAD前后左右开车了,祝你游戏愉快~。
  • 全国三大梯田之乡(共富大赛道旅游饭)
  • 2024-11-22共富大赛道旅游饭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方卫英浙江在线记者刘菲通讯员彭珍点上一杯香浓的咖啡,身后云雾旖旎,这份惬意不是来自都市摩天大楼的咖啡厅,而是来自海拔800米的自在山野昔日破旧的牛栏、灰寮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网红咖啡馆。
  • 火车时刻表实时查询(2022年春运即将开始)
  • 2024-11-222022年春运即将开始来源:新华网1月16日,乘务员在上海虹桥开往汉口的G1724次列车上布置消毒提示卡2022年春运将从1月17日开始,2月25日结束,共计40天新华社记者陈飞摄1月16日,乘务员在上海虹桥开往汉口的G1。
  • (贝唐拉维耶文化接枝)
  • 2024-11-22贝唐拉维耶文化接枝法国艺术家贝唐·拉维耶(BertrandLavier)擅长“移花接木”,拥有园林学背景的他以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art)的形式,将蒙德里安、马奈、泰迪熊、迪士尼漫画、摩托车、电冰箱等现。
  • 老捷达对比测试(经过了多年的市场考验)
  • 2024-11-22经过了多年的市场考验今天我们来讲一下老款捷达,这辆车的前卫搭载的是一套代号EA113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也是很有名了,跟着捷达在中国征战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可靠性呢我相信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捷达因为什么呢,他在中国市场。
  • 也许青春本来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一场因为热爱的)
  • 2024-11-22一场因为热爱的主编温静导读:作为华策克顿旗下辛迪加影视匠心打磨的诚意之作,《追光者》一方面通过展现对公益救援队的崇高敬意,填补了影视艺术作品中公益救援题材的空白,凸显守正创新的原创力;另一方面以生命至上的情感内核,。
  • 喜欢一个异性朋友该不该去表白(如果喜欢上自己的异性朋友)
  • 2024-11-22如果喜欢上自己的异性朋友在男女情窦初开的时期里,对身边的异性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情感表现,而这其中,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陌生人产生了好感和爱慕之情,另一类则是对身边的朋友日久生情相比之下,对陌生人的追求和告白就显得更大胆一些。
  • 相术中什么面相最好(浅谈相法一面相)
  • 2024-11-22浅谈相法一面相五行歌决金形头黄面圆耳又白齿白唇红身不黑,骨肉润白发须疏,掌方平厚颧骨起,胸平有肉肥合格行动身躯不轻浮便是金形富贵格木形掌瘦指长头又长,鼻长身瘦腰又窄,眉疏发疏须又疏声清显喉青合格行动飘逸身仍定耳白唇。
  • 郑州云台山二日游攻略(河南云台山二日游攻略)
  • 2024-11-22河南云台山二日游攻略云台山自驾游首日,我们在游览了主峰茱萸峰和奇美的红石峡之后,晚上回到岸上服务区美美地吃了一顿之后又在商业街周边逛了逛,天黑透了才回到宾馆早早休息,准备第二天的旅程来偌大的云台山景区旅游,提前做好行程规。
  • 食品包装袋有什么特点(食品塑料包装袋的材质应如何选择)
  • 2024-11-22食品塑料包装袋的材质应如何选择对于食品安全,国家有着严格的标准,不仅是食品本身,食品塑料包装袋也必须要达到食品级标准比如那些有刺鼻味道的塑料袋,不能直接用于食品还有那些含有杂质的劣质塑料袋,也是不合格的装食品的塑料包装袋,如果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