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这场持续二百多年的人口大迁徙把蒙汉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内蒙古鄂尔多斯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情怀接纳了从西口而来的晋陕民众和农耕文化,从而掀开了蒙汉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篇章。
走西口路线图。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三次巡视鄂尔多斯地区后,颁布了一条开放性政策,允许晋陕农民到蒙地开荒耕种,历史上的走西口由此拉开大幕。晋陕地区穷苦农民把走西口作为逃荒的主要途径,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大规模开垦蒙地,晋陕民众走西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广义上的走西口是指晋陕人越过长城进入蒙地,“口”即长城的关口。具体的“口”有两处:一处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由此出关入蒙,经和林格尔进入后套;另一处是陕西省府谷县的古城,古城门洞南即为“口里”,门洞北即为“口外”。所以,“西口”的概念既模糊又清晰,既笼统又具体。晋西北和陕北人多由古城出关,进入鄂尔多斯的路线是沙圪堵—纳林—马场壕—新民堡—王爱召—树林召—大树湾,然后至包头等地,据考证这条路是走西口的主道。
府谷县古城城门。
今天,我们踏上鄂尔多斯境内的西口古道,远去的历史文明与耀眼的现代图景交相辉映,沧桑巨变中的历史脉络依然清晰,满眼胜景更让人感受到蒙汉文化交融的无限魅力。
黄河渡口。
准格尔旗的龙口镇政府所在地马栅是晋西北人经河曲入蒙的必经之地,这里在明朝末年曾是明蒙通商易马的集市,因而得名马栅,如今依然是晋蒙交往的商埠前沿。马栅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是鄂尔多斯海拔最低的地方,人杰地灵,盛产瓜果,解放前这里曾出过50多名地下党员,龙口镇在大口村建设党史展厅,记录和展示马栅闪光的革命史。虽然有通河曲的公路,但这里的村民依然习惯于从黄河古渡来往于晋蒙之间,马栅逢七赶集时不少河曲人也会坐船过河凑个热闹。54岁的大口村民史田荣耕种之余在大口古渡兼职艄公,他的爷爷、父亲都曾在这个渡口上搬船。现在村里有人过河给他打个电话就行,5块钱一个来回。“过去西口路上来的都是穷苦人,所以这个渡口一直是‘半义渡’,现在我也就收点油燃费。”史田荣传承了大口古渡的传统。龙口镇区河道中心便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娘娘滩”“太子滩”,犹如黄河中的两颗明珠,与万家寨水利枢纽和龙口水利枢纽遥相辉映。虽然“娘娘滩”属山西河曲,“太子滩”属内蒙古准格尔旗,但这并不能分开这对“母子”,龙口镇已经把“娘娘滩”规划进了黄河风情旅游线路中,在龙口人心中,“娘娘滩”也是属于他们的。
娘娘滩。
从龙口镇向西北行进,便是陕西府谷的古城。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从准格尔旗嫁到古城的李翠清,她家经营一个小超市,经常往来于“口里”“口外”。挂满彩灯的古城门洞里停了一辆帕萨特,车头向着“口外”,西口古道上那艰难跋涉的足迹和辛酸的故事,已成为遥远的往昔,风尘弥漫的黄尘古道如今已成为风雨无阻的柏油公路,开车一天可打个来回。
准格尔旗地毯厂旧址。
旧时走西口的人过了古城,顺纳林川北行,第一天通常要在准格尔旗的纳林打尖过夜。纳林是西口路上极富文化底蕴的所在,准格尔旗在汉代因盛产糜黍被命名为“美稷县”,美稷古城遗址即在纳林。美稷是农耕乐园,盼望五谷丰登是晋陕民众的神圣向往,在美稷故址打尖过夜,总是能让西口路上的跋涉者鼓起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走西口的劳苦大众大多带着手艺,因此,一直以来纳林的手工业和三产服务业较为发达,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纳林的地毯,曾出口海外,扬名世界,但随着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的缩小,纳林地毯厂于2002年倒闭。现在,原先厂里的一部分工人还继续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制作手工地毯,支撑着这个传统手工业。昔日繁华的纳林老街,依然保持着几分旧时风韵,商铺饭店彰显着诚信厚道的礼仪与风貌。街上有一家驴肉碗饦儿店生意不错,这种晋陕地区的典型小吃如今也成为准格尔旗的招牌吃食。碗饦儿店的女主人厚道大方,一个驴肉碗饦儿竟然是肉居三分之二。应该说,今天鄂尔多斯汉族群众的真诚大方,源于蒙古族同胞的热情豪爽,蒙汉人民共同凝练的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鄂尔多斯精神品质,使我们得惠至今。
美稷古城遗址。
西口路上的美食,驴肉碗托儿。
准格尔旗打出西口文化牌,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走西口“进口”到鄂尔多斯的不止是碗饦儿,走西口的重大意义在于带来了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融,形成了蒙汉人民共创共建的辉煌历史。汉族群众进入鄂尔多斯以后,和蒙古族下层群众同处于蒙古王公与汉族地商的压迫剥削之下,相同的阶级地位使蒙汉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鄂尔多斯历史上著名的武装抗垦、独贵龙运动就是蒙汉人民共同发起的。走西口使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形态由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变为农牧业结合经济,从而开拓了农牧并举的历史。蒙汉群众在生产上的互帮互助,生活上的互相影响,逐步融为一体,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人文追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汉族群众广泛接受了蒙古族信仰的藏传佛教,蒙古族群众在召庙里也供奉起了龙王、关公;汉族群众喜欢上了炒米、奶茶、手扒肉,蒙古族群众也爱吃粉汤、油糕、烩酸菜。蒙汉文化的多方面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最典型的就是蒙汉人民在艺术上共同创造了旋律独特的“漫瀚调”,如今,准格尔旗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漫瀚调)之乡。漫瀚调在鄂尔多斯民间长盛不衰,流行在达拉特旗的经典曲目《打鱼划划》的曲调原型就是蒙古族短调民歌《扎明扎罕》,同时融入了晋陕民歌的风味,《打鱼划划》极其典型地说明,漫瀚调的本质就是“蒙汉调”。
西口路上一站——坝梁。
达拉特旗的马场壕是西口路上的重要集点,马场壕曾有两个规模较大的车马店供走西口的人落脚,各种手艺人聚集,纸厂、炮铺红极一时。如今,这里和全市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人走了出去,留守的多是中老年人。说起漫瀚调,这里的人说:“我们这儿拉出个人来都会唱。”每个周六日,村里都组织村民在村委会大院里开“演唱会”。马场壕向北,便是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这正是《打鱼划划》中所唱的“海海漫漫米粮川”。
西口路上的匆匆行人,在达拉特旗留下了很多印记。在王爱召镇有个叫“三座茅庵”的村庄,便是当年走西口人落脚后搭庵而居叫出名的。西口路上重要的集散地“新民堡”也是当年走西口到达拉特旗的“贺解邬米白程乔”七大户出资打筑的土堡,现在,丈八高墙仅剩几截土垒,但村里依然可见当年规划齐整的三街六巷。站在城墙遗迹旁,贺氏后人贺全谈起当年的新民堡依然充满骄傲:“过去这儿比包头还红势。”
达拉特旗新民堡遗址。
西口路上,今天的鄂尔多斯人民共同创造了更为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工业园区、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三个全市重点工业园区撑起了鄂尔多斯东部的现代工业框架。今日的西口之路上,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现代循环产业的链条越拉越长。
西口之路充满苦难艰辛,同时闪耀着文明光辉,西口之路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升华的通道,是蒙汉人民缔结友谊共创文明的桥梁。蒙汉人民共同培植的“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已在鄂尔多斯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开花,枝繁叶茂,西口文化已升华为鄂尔多斯独具风采的地域文明。
西口之路,功勋巍巍,光华灿烂;
鄂尔多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来源 :鄂尔多斯新闻网微信
本期编辑:王顺
厚重西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