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互文现象
关中刀客---大别花乡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是,在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注解和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不明此格而注错、讲错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注释和了解它们的特征,对学生理解并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是古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意义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互文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对句互文。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例句如:
①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①按字面解释为:将军的角弓冻得变硬,以至于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穿在身上。其实,无论是“将军”还是“都护”,都会出现“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的情况。在这里,“将军”和“都护”,“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兼顾的、合指的。这是作者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的,这种修辞手法就是“互文”。因此,这两句诗的意思应是:将军和都护的角弓冻得变硬,以至于拉不开,他们的铁衣冷得难以穿在身上。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全诗所表现的“塞外奇景‘的自然景观。同样,例句②中的“受命”与“奉命”、“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意义互补。例句③中的“物”与“己”意义互补,其意思是:不因为外物(自然景物)和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为外物和个人遭遇而悲。例句④中的“先汉”与“后汉”也是互文。因为无论“先汉”还是“后汉”都有兴隆的时期,也都有倾颓的时期。
二、是同义互文。例如:
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⑦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例句⑤《泊秦淮》一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许多同学往往断章取义认为:“轻轻的烟雾笼罩着清寒的水面,淡淡的月光笼罩着两岸的沙滩”。其实,这里的“烟”与“月”是互文见义,并非烟独笼寒水,月独笼沙。作者之所以运用这种手法,是由于把烟与寒水、月与沙滩分别联系起来写,更能充分地表现当时夜泊秦淮的独特景象,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更为清晰、鲜明。例句⑥《出塞》一诗中的“秦”与“汉”也是相互补充的,讲“明月”是秦汉时代的明月,“关”也是“秦汉”时代的关塞。如果把“秦”、“汉”二字孤立地理解,似乎“月”专指秦代,“关“专指汉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例句⑦中的“泉”与“酒”是互文见义,指清泉香甜、美酒清澈。例句⑧的结构与例句⑦相同,故不赘述。
此外,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用同义词互训的现象。如:
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藤王阁序》)
⑩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不实外厩(李斯《谏逐客书》)
例句⑨中的“三秋”其实就是“九月”。例句⑩中的“充”与“实”是同义词,都是充满、盈满的意思。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学生对互文这种修辞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互文的基本作用就是使诗文中相关的词语互相辉映,互相补充,互相暗示,从而收到意义全面,语言简洁的艺术效果。
(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加关注,求粉,点赞,转发,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