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7点起床,上班、下班、睡觉,这是在家人的眼中,90后姑娘许璐的一天。
9点起床,快到中午才吃完早饭,学习英语、准备面试、跟朋友闲聊,这才是许璐真实的一天。
许璐的这种状态已持续一周了。一个星期前,领导告知了她被裁员的消息;次日,HR沟通赔偿事宜;第三天,办理离职手续。仅3天,许璐就从一名软件行业的大厂员工,变成了无业人员。她没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除了老公和一位借住在她家,想瞒也瞒不住的亲戚。而她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怕父母担心。”
电视剧《小欢喜》中有这样一幕:方圆失业,为了不被孩子发现,每天假装上班,在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游走,一待就是一天。这和许璐的境况十分相似,只不过许璐离父母较远,口头不告知便能达到目的。
当电视剧照进现实,假装上班不再只是中年人的专属;当有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假装上班,背后不只是无奈,还有对自我实现的渴求。
视觉中国/供图
“无肉不欢”变身“素食专业户”
被裁后,许璐难过的情绪没有持续太久,她更多的是为求职和生活担忧。“暑期是招聘淡季,工作不好找,我们还有房贷和车贷要还。”所幸,丈夫的工资可以维持二人开销,“只是存钱的速度变慢了”。
和许璐相比,朱辉的故事多了一丝“冲动”和“艰深”的色彩。刚毕业时,他来北京参加了一个酒店项目:培训3个月,实习半年至一年;项目承诺,实习期满并考核通过者会被高薪聘用。一年后,朱辉发现原本承诺的工资无法兑现,辞职离开。
朱辉来自四川农村,家里本不富裕,实习工资很低,也没存下多少积蓄。辞职后,他口袋里的钱甚至撑不起一个月的花销。“实习时,酒店起码提供食宿。离职了,我只能去网吧过夜,或者在前同事值夜班时,睡在他们宿舍。”刚开始,朱辉的午饭还有荤菜,没过几天,他就变成了“素食专业户”。即便如此,他也没和父母说起自己的窘况。“他们离得远,帮不上忙,何必让他们担心?”
这期间朱辉一直在找工作,但缺乏求职经验的他接连被拒。直到第十天,他实在撑不住了,找表姐借了500元。他不是没有动过回老家的念头,但还是想在北京闯一闯。直至再过半个月,朱辉找到新工作才和家人说。“后来我知道,我借钱的时候我爸妈就知道了。他们特别着急,还以为我被骗了呢。”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有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毕业人数创新高。国家统计局数据表示,从5月份开始,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虽然从总体来看,二季度我国就业形势呈现改善趋势,但是青年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在时代浪潮中,个体如同浮萍,跟随浪花起伏。就业压力为有的人“假装上班”构筑了客观条件,而个人特质也促成了“假装上班”的主观要素。
来半分是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工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的教师,她认为,和70后、80后相比,当代年轻人的就业受环境的影响,职业变动较大。同时,当代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经济相对繁荣的时代,对于工作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的要求较高。职业转换的过程中,有些人冲动辞职,但彼时并未做好职业转换的准备,或者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辞职后,难以找到工作。
工作稳定才是王道?
在设计师孟依依看来,自己不算“假装上班”,毕竟不在公司工作期间,她一直在兼职。“自由职业者”,她这么称呼自己,但在他人,尤其是父母的眼中,自由职业就是没工作。她是3个月前主动辞职的,为了不被同住的父母发现,她坚持每天按时出门“上班”,按时“下班”。图书馆、咖啡店,甚至公园,都成了她的办公地点。
孟依依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和父母没有秘密。她的第一份工作加班多,工资低,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她不堪其扰,半年后选择裸辞。本以为父母会理解自己的选择,没想到爸妈大发雷霆,责备她“吃不了苦”。孟依依这才明白,在父母的眼中,工作稳定才是王道。当她这次辞职从事自由职业时,非但没有和父母说,反而装出还在上班的样子。
“假装上班虽然有经济压力,但不用担心父母打击自己。”不过,孟依依也会时常陷入焦虑。“兼职具有不稳定性,有时很忙,有时好久都没有工作,赚不到钱。”
和孟依依相反,刘然十分肯定,父母不会因离职责怪自己。但当她决定考研二战,辞职备考后,依旧没有和爸妈说。“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刘然说,第一次考研时,爸妈全力支持:衣服有人洗,吃饭有人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她操心。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刘然不想旧事重演,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她决定默默努力。
记者采访发现,家人是年轻人选择假装上班的主要因素。“怕家人担心”“父母不支持”“不想让爸妈失望”……表面上看原因各不相同,实则都是家人对彼此的爱护。
“我们倡导子女和父母要多沟通。”然而,来半分表示,如果子女从小到大的决策过程中,父母经常有干涉的情况产生,很难接受子女不同的观点,这时年轻人会倾向于不将工作状况告知父母,而是自己解决。“不论年轻人选择哪种做法,都存在一定合理性,没有好坏之分。”
对于职业转换,父母能否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来半分认为,这和父母经历紧密相关。“一些观点较为传统,特别是经历过下岗潮的父母,可能对工作的安稳和保障更为看重。”对于子女失业与否,父母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能够让爸妈觉得,儿女现在的生活很好,大部分家长会慢慢放下成见。”
行动才能保证良好的心态
虽然假装上班的生活很艰苦,但朱辉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甚至更坚定了他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想法。“爸妈真的很容易担心”,之后换工作,他都是待工作稳定后,再告诉父母。如果能回到从前,他希望自己可以“骑驴找马”,找到新工作后再辞职,以免陷入经济困境。同时多学习,提高自己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假装上班仅一个月,刘然就放弃了。她本想通过这种方式减缓考研压力,不成想焦虑更严重了。在咖啡厅学习,不但每一笔花费都让她“滴血”,她还要时刻担心因在店内停留太久被赶走。她总是无法静下心,时刻设想考研失败的后果。烦躁、忧虑……她常常失眠,忍无可忍地,她最终和父母坦白了一切。“和爸妈沟通后发现,他们能够明白我的诉求,不会让我有压力。”刘然说,告诉父母真相后,她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再没有失眠过。
来半分认为,工作变动是否应该告诉父母,与家庭氛围,父母的性格脾气、父母和子女在重大决策上的相处模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果告诉父母能够较好地缓解压力,就可以告诉他们。如果父母容易乱出主意,希望说服你从事不适合的职业,那么是否告诉父母,子女可以自己斟酌。”此外,父母年纪、身体状况等客观情况也应考虑在内。“年轻人如果可以独自承担压力,也可以不把压力转嫁到老人身上。”来半分表示,在个人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好参谋,且仅限于参谋。“不论何种职业选择,最终面对它的人都是自己,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做选择。”
那么假装上班期间,年轻人应怎样度过呢?面对心理压力,来半分表示,要行动起来,让自己的行动落实在提升职业转化的策略上,“行动才能保证良好的心态”。
同时,要重视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此外,社会支持系统还扮演了信息传递的角色,年轻人可以通过同行和朋友了解行业信息、岗位信息。“很多人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自我认知。”来半分说,我们可以寻找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力较强的人,收集信息,询问他们对职业、行业的看法,从而构建一套系统性的个人职业决策方案,寻找自我提升的路径。
(应受访者要求,许璐、孟依依、刘然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