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中国长城,其实已经脱离了他的军事功能,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以及旅游景点。或许也是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对于长城没有多少理解,更多是觉得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甚至拖垮了秦朝。
无数百姓其实对于修建长城之中的繁重劳动,心中是有很多痛恨的。如今的我们偏离了历史的纷扰,当我们俩人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再去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会有不同的收获。
现代社会之中,长城其实已经失去了他的作用,但在古代社会的时候,长城的作用显著非常。
长城开始的时候只是中国边境之上的普通城墙,这种防御措施可以修建在边疆岸边,也可以修建在和其他诸侯国交界的地方,东周时代的诸侯国之间其实就如同现代国家一样,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状态。
最早的长城可能从东周初年就已经开始修建了,一开始时候的长城并没有今天长城的长度,也没有今天长城位置上偏向北方的局限性。那个时候的诸侯国家各自修建各自的长城,当时的中原和华夏其实还不是很稳固,至少在齐桓公的时候,很多夷狄国家士兵可以随时的侵入到中原之中,所以孔子说没有管仲的军功,我们都要变成蛮夷了。
长城没有办法彻底的防御住北方的游牧士兵,其实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了,既然没有办法防御住入侵的士兵和蛮夷,那还修建他干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很多相当人都可以回答,因为可以从很多生活之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比如像一个人举例,他结婚生子,生孩子是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但在今天的生活之中,养儿防老不一定可以实现。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选择养儿防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为什么修建长城其实是一样的。
其实这是因为当时北方民族的兵种和中原民族的士兵种类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士兵为主。骑兵最为主要的就是速度和力量,讲究的是对于一种士兵的收割,让士兵被吓破胆之后就可以直接以弱势兵力收割敌人的优势兵力。
骑兵有他们的骑兵和速度,我们自己有自己的中原长城可以防御,骑兵的速度再快,也是不可能越过那高达数丈之高的长城,骑兵看到自己无法越过的时候其实就面临着选择,要莫就是选择进行强攻,付出巨大的代价攻克这道长城防御,或者说第二个选择就是带着骑兵绕过这道防线,然后从其他地方破关而入。
这个时候绕过地方之后就容易进入到了其他诸侯国之中,所以说最初的长城其实是带着内卷的性质的,内卷虽然是今天才出来的一个词,但其中的概念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你修建了长城之后,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会去劫掠其他没有修建长城防御的国家,所以那个时候修建长城的目的其实不在于防御,而是在提高对方的抢劫成本,然后以邻为壑。
接下来长城的历史将会跳过诸侯各自修建的时代了,而是到了秦始皇连接各个诸国的长城,历史之中的误解是以为秦始皇修建了长达万里的长城,但实际上是秦始皇将燕国、赵国、秦国的长城连接在了一起。
这个时候秦国的北方到处都是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各色各样,他们的名字叫做西戎、义渠、匈奴。而赵国和燕国的北方则是楼烦、林胡、匈奴、东胡。三个边疆诸侯国家都需要在边境地带放置军队,然后通过驻军防御他们的南下,这样才能确保有效的军队参与到中原国家的争霸战争之中。
长城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实这在战国时代有着鲜明的体现。当时镇守赵国北部边境的名将李牧靠着设计埋伏杀死了匈奴十万多人,后面在与秦国对战的时候,李牧带着边疆赵军和秦军作战,打出了“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辉煌战绩。为什么说当时的李牧敢于空巢南下,就是因为打败了匈奴人,而且有长城防线。
说完长城的军事价值之后,长城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其实也是无法估量的,很多人只是知道长城的军事价值,根本就不知道长城的经济价值,那么长城为中原王朝带来的经济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是要从长城的修建与否对于边境百姓生活经济带来的影响说起。古代的封建王朝他们其实都会算经济账,如果修建长城和维护的成本过高的话,那么修建长城这件事情就不会被历代王朝做下去。
从秦朝之后的朝代都在修筑加固长城,不断地对长城进行更新换代,其实就是因为修长城带来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不修长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不修长城的话,那边境居民将会每年都遭受侵袭,边境就会成为中原王朝一个流血的伤口。
在没有修建长城的时候,边疆地区需要常年驻守数十万部队才能守住漫长的边境线,但修建长城之后就只需要十万之内的部队,从这个角度来说,那长城岂不是做到了为国家百姓省钱的目的了吗?当时的百姓普遍没有接受教育,心中对于这一笔账是算不明白的。
上层的统治者知道这一切,但他们也不愿意百姓太明白,很多事情罪过在当代,但功劳却会利益千秋。长城的修建和之后的修缮保护住了边境百姓的经济发展,让这些百姓有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生活环境,在这里至少不会担心随时可能来到的游牧骑兵,有了长城之后至少会有一个预警的作用,即使防守部队战败,百姓也是有足够的时间撤离。
长城的作用重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甚至是影响到了中国之外的西方世界,对于整个中亚和欧洲的格局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这一点到底又从何说起呢?
西方学者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认为那个时候的草原民族其实是一个强大的军事组织,这样强大的军事组织比较奇怪的是在生产方面又不足以让自己做到自给自足,所以哪个一个稳固的草原民族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农业帝国来为他们提供食物和物质上的服务。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让他们生活的地区从降水量来看的话是不足400毫升的,这种情况之下的降水从先天条件就决定了是不可能通过种地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的,这种情况之下的游牧民族遇到人口大量增多或者天灾人祸养不活多余或者剩下的人口的时候,他们剩下来的一个办法就是劫掠。
他们养殖的牛马羊这些动物制作而成的食物其实是不够的,大部分都是需要上贡到草原游牧贵族身上,草原民族的底层是靠着草根和粟米度日的,所以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其实应对风险能力相当之差,这种情况之下没有选择的游牧民族只能是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当时南方相对弱小的汉朝或者其他中原帝国。
我们从历史之中来看的话,历史之中与秦汉作对的匈奴,与隋唐对抗的突厥,在战败之后都离开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在这场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之中,游牧民族失败了,而且有长城防线的阻碍,他们是永久性的翻越不了这道边墙了,所以长城的作用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他们在游牧民族面对选择的时候抹杀了他们最后的一丝可能,从内心之中有个声音告诉这些游牧民族已经没有赢的可能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是受到了长城的影响,他们大老远地去往了中亚和更远的欧洲平原定居,所以当年匈奴人到达中亚欧洲草原的时候,许多经历太平盛世的国家已经很多年都没有打仗了,对于这种情况一下子都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匈奴人的军队横扫整个中亚,然后将兵锋直指当时的欧洲。
到了突厥的时候,唐朝接二连三的击败了突厥,突厥曾经被一分为二,也曾经被灭国,在被灭国之后又一次的复兴崛起,然后又一次的被唐朝的军队打得稀烂,这个时候的突厥单于面临了和当年匈奴人一样的选择,他们到底是留下来像当年的南单于一样坐中原王朝的狗,摇尾乞怜一般获得一些可以定居的地方,
还是说像北匈奴一样远走他方,在跟西方的地方打造出来一片新的天地,那个时候突厥部落很多人都选择了迁徙,内心之中的骄傲始终还存在很多人的心中,所以当时的突厥人开始了自己的西迁,这一次依旧不能例外,突厥人的军队虽然打不过当时的唐朝部队,但对付中亚与东欧国家的部队,却能够保持常胜不败。
结语其实以上的这些正是长城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如果我们对于长城的理解脱离了当时的环境,不在决策者和超高智慧者的角度的话,那我们对于长城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个时候对于长城的理解就相当片面,相当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