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器数学问题(请抛弃计数器思维)
计数器数学问题(请抛弃计数器思维)
2024-11-21 07:59:24  作者:誰美叻思念  网址:https://m.xinb2b.cn/life/snh118658.html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一个观点:不要去量化你的目标。

很多朋友可能不太理解这个观点。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制定目标的 SMART 原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标必须可衡量(Measurable)」。那么,为什么还说「不要量化」呢?

原因很简单:量化目标,实质上是一种「降维」的做法。它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把问题简单化、平面化,让你产生一种「解决了问题」的错觉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朋友学写作,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每天要练习写多少多少字,希望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质」的改变。像前几年有一个活动很火,叫做「每天一千字挑战」,要求自己每天写一千字,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前段时间,有朋友告诉我:一千字已经落伍了,现在流行魔鬼训练,要求自己每天输出三千字、五千字,甚至是一万字(用语音写作)……颇有一种「时间不够,数量来凑」的感觉。

我非常佩服这些对自己要求如此之高的朋友。但是,这种做法真的有效吗?

很遗憾,可能是没有的。

你最终的收获,可能就是产出了一大堆连自己都记不起来写了什么东西的文字,磨炼了毅力和意志力,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感受。但写作能力能提升吗?写出来的东西,质量能变得更高吗?很可能不会有任何变化。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你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

不论多么理性的人,只要有指标的驱动,都很难避免产生一种心态:我先想办法去完成指标,别的都可以先缓一缓。

那么,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你就很可能会不太注重论据是否可靠,逻辑是否严谨,结构是否清晰,文字是否简洁……而是一切以「写满规定字数」为第一优先 —— 不,你甚至会反过来追求「不简洁的文字」,因为注水越多就越容易达到指标嘛。

久而久之,当你习惯了这种模式,你还如何能写出好的文章呢?


不仅仅写作,其他一切事情都是如此。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多个衡量标准的。而当你把其中某个标准强调、凸显出来时,你就很容易忽略其它的标准。从而把一个完整的「体」,简化成只有一个「面」。

比如:

把「更健康的体态」简化成「我要减重30斤」,就很容易出现:辛辛苦苦通过运动和节食降低了体重,但生活习惯没有真正改变,没过多久就又反弹了回去;

把「掌握英语」简化成「每天背10个单词」,就很容易出现:辛辛苦苦背了几千个单词,但仍然记不住、用不上,没办法把它们真正用到现实生活中;

把「拓展知识面」简化成「每年读50本书」,就会容易出现:一年下来,一拉书单浩浩荡荡一列,但问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提升?则是脑子里一片空白,付之阙如……

有读者问我:明明给自己设定了「每天要读50页书」的目标,也咬牙坚持了下来,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感觉自己没什么提升和进步?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缺乏思考加工,只是在赶进度。

当你读到一个特别精彩、很有共鸣的地方,你会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咀嚼?当你读到一处特别复杂、需要认真思考的内容,你会不会停下来反复揣摩?大多数时候是不会的,因为「我今天还没读满50页呢」。

这其实就是买椟还珠了。因为,真正重要的、关键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就是你思考和咀嚼的过程 —— 这才是你从「读书」这件事里面能得到的收获。

但它就在你赶进度的时候,被你抛诸脑后了。

所以,我一直说:这种「给自己设定一个计数器,再努力去填满这个计数器」的思维,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做题家」的思维。它只是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用处不大。

有朋友可能会问:可是在工作中,我们不就是用 KPI 来做绩效考核的吗?

工作中这么用,那是因为迫不得已,毕竟如果真的去细致衡量每个人的工作成果,会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但如果生活中也这么干,用 KPI 来指导自己的习惯,那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更何况,这十几年以来,管理学一直在呼吁企业,不要陷入「KPI 陷阱」。要么,引入更全面、更科学的多因素考评体系(比如平衡计分卡),要么,用 OKR 来代替 KPI,去指标化,把方向和绩效解绑……

我们要做的,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去规范它。


那么,这种「计数器」思维,可能来源于什么呢?

它的来源可能非常复杂。不过我想,十几年前风靡一时的「一万小时定律」,应该为它添加了不少拥趸。

Malcolm Gladwell 的「一万小时定律」给了很多人一种错觉:优秀=效率x时间。我要变得优秀,要么提高效率,要么堆积时间。只要把这两者做好,我就能变得优秀。

那么,既然时间不够,那就把效率提高一点嘛。如果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写一百万字,那么每天一千字,需要一千天,如果每天一万字,是不是只需要一百天?

但事实上,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使得量变产生质变的关键因素,永远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这种积累所形成的「整体性」。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往地上丢一颗谷子,不会形成谷堆;丢两颗谷子,不会形成谷堆……那么,丢多少颗谷子,会形成一个谷堆呢?

答案是:「怎么丢」比「丢多少」更重要。如果随手往地上一扔,那么丢再多的谷子,它也可能只是铺满一层地面,不会形成谷堆;只有把这些谷子堆在一起,让每一颗新的谷子落在旧的谷子上面,它才会形成一个谷堆。

也就是说:对于「刻意练习」这个词来说,「刻意」,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不去思考、加工;不去从你的行动之中找到规律,获得反馈,进行复盘;不去让你过往的行动成为新的行动的基础和铺垫,那无论你去花多少时间、精力,其实也都只是无用功。


那么,如何更好地为自己设定目标,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作出改变和提升呢?

一个非常关键的思维是:系统的问题,一定要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写作。

对写作来说,每天输出多少字,是最重要的因素吗?其实不是。写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你必须有输入,有思考,才有输出。如果只把目光放在「输出」上面,那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 你只是在不断地做「传声筒」,没有自己的加工和观点。

所以,如何才能让自己每天多输出一点东西?这其实不是一个好问题。更好的思考方式是:

如何才能在我每天的生活中,作出一些改变,让自己多学习一点东西,多进行一些思考,然后与此同时能写出一点(思考之后的)成品?

也就是说:对写作来说,「每天写多少字」只是整个系统的一个表象,「如何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和思考」,才是处于水面之下,我们真正需要去关注和留意的问题所在。

同样,「如何每天多读一点书」,这是重点吗?

不是的。它背后的「系统」是什么呢?是:

你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基于这个知识体系,发现自己的兴趣、方向和需求,再基于这个需求,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阅读,获取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什么样的写作是有意义的?只有当你写出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的学习、消化、咀嚼,能够使你的思维从无序变成有序,并且经过严格的斟酌和构思,而不是追求「量的积累」时,你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

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只有当你非常清楚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框架,需要去弥补哪些东西,有非常明确的需求,并且能够依据需求来「填补」框架时,你学到的东西才能真正被你内化和吸收,才是有意义的。

再比如:减肥的本质是什么,是让自己的体重变轻吗?不是的。它背后的根源,是你的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你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过重」只是这种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方式。你要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学习英语的本质是什么?是记住很多单词吗?不是的。你一定是基于某种情境,需要用到它,但你现阶段的能力不足以用好它,于是你去弥补这种空缺,让你能够更好、更自然地应对这些情境,这才是有意义的。

这就是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一个问题之所以会存在,它的根源往往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背后所存在的系统。

它往往只是这个系统的一种表现,我们要做的,是去改变和优化这个系统,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 而不是着眼于问题本身。


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有一些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思考和改变「系统」呢?

一个简单的思路是:

1)做对的事情。

2)持续去做。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当一个问题出现,当你想去作出改变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不对」。

所以,我们首先要想办法去找出「不对」的地方,然后把它调整过来,让它变得更加接近于「对」,然后再持续去做,把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巩固下来。

拿一个例子来讲:我想每天能够多拨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怎么办?

传统的做法可能是什么呢?强行在每天「插入」这个习惯,让自己去「坚持」。比如:晚上下班后,想办法腾出一小时的时间,让自己去读书。

但这种做法往往难以为继。为什么呢?因为,你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息,凭空插入了一小时,那么这一小时一定会挤占其他的事情,一定会有一些原本在这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被你挤压到了别的时间段。

那么,这种挤压又会一环扣一环,不断向别的事情传递、影响……你相当于在做什么呢?用你的意志力,努力跟你的生活习惯对抗,每一天都处于一种「挤时间」的状态里。

一旦一种行为需要「努力去做」,它往往就很难坚持下来。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坚持了没几天,你又故态复萌,回到了之前的生活方式里。

人是有惯性的。强行改变自己的行为,就会面临惯性的抵抗。这种抵抗会消耗我们的资源和能量,让我们陷入不必要的内耗之中。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不是一个好结果。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从改变、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入手,慢慢地给它施加一个力,让它循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转变;然后再施加一个力,让它继续转变……

通过微调,不断地让自己适应,再微调,再适应,再微调……

像这个例子,你可以怎么做呢?先对自己每天的时间耗用做一个监测和记录,记下来:

每一天,我在每个时间段分别做了什么?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改掉的?哪些时间是必须花费的,哪些时间是可以优化的?

那么,你可能会发现:你通过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活动(比如在网上闲逛),可以在晚上腾出20分钟。那么,不妨先从这20分钟开始,用「读书」来替代掉之前的旧习惯,用便利贴等方式提醒自己:

一打开浏览器,准备闲逛,就拿起手中的书看一会。

你甚至不需要完全覆盖着20分钟。你可以只看10分钟的书,随便翻两页也行,然后继续闲逛。慢慢地,让自己适应10分钟的阅读,然后再试着延长到15分钟、20分钟……

下一步,把这种时间改过来之后,再纵览一下自己每一天的时间耗用,想一想:

还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压缩?还有没有什么活动可以改掉?

诸如此类,想办法让自己再腾出10分钟、15分钟……

这是时间的层面。下一步呢,再去思考「读书的收获」。

你要先找到什么呢?先发现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再进一步思考,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面,有什么东西是我不知道的?我想去弄懂什么、学会什么?

再基于这一点,去把自己每天阅读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把它放进自己已有的框架里面,一步步去给这个框架添砖加瓦,让它变得更加完善、丰富……

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追求读书的「时间」和「数量」。

这才是一个可持续、有意义、有价值的行为习惯与模式。


从上面这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发现:这套思维最核心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是「系统优化」。

简单来说,它可以分为两步:

1)把问题的存在看作是系统的一个表现形式和结果,去思考:它背后的系统是什么?

2)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的分析,找出它现有的不足,想办法去修补这些不足,使它变得更加完善。

那么,当系统被优化的时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就像上面的例子:我们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每天多拨出一个小时来读书」吗?其实不是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生活方式不够理想,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这个生活方式,让自己每天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并且适应它、内化它、长期践行它。

改变之后的结果,是不是「每天一小时」,并不重要;甚至,是不是「读书」,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变得更好了,更加走上正轨了。

这才是一种良性的心态。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到。

比如:许多人经常吐槽,说部门里有很多问题,比如人浮于事、沟通不畅、朝令夕改……

但这些问题,是某一两个人,乃至于某一个部门的问题吗?很多时候不是的。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整个公司的底层结构不够完善,存在着使得它们发生的土壤。如果不从底层结构入手,只是从表面试图扑灭它,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举个例子:一个部门里人浮于事,大家都不好好干活,只知道对上层应付,很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是大家觉得做的事情没有价值,没有反馈,没有意义。因此,丧失了奋斗的热情,只是在敷衍和搪塞。

如果不从底层入手,让大家觉得工作有意义、有反馈、有价值,而只是加强业绩考核和纪律约束,有用吗?你只会得到一个「阳奉阴违」的表象而已,真正的问题被隐藏在底部,反抗力反而会更大。

再比如:很多人会吐槽,学了一些技能、方法,可能当下觉得很有用,但好像总是没办法应用到实践中,过了一段时间就又放下了,似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习背后的系统是什么?是需求。你一定是发现了障碍,产生了需求,才有目标去学习,才有动力去用新的方法、工具,来替代旧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你学到的东西,才能真正用上。

所以,我一直说:学习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去发现自己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足。你得先找到不足,找到能够优化的地方,你才有可能去改变它,去「做对的事情」。

最好的状态,一定不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而是让自己变成一张网,不断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见招拆招,把网编织起来,让自己的能力和认知不断延伸、拓展,触及更多的领域。

学习,只是在这个过程里面的「织网」而已。但前提是,你得有一张网可以织。


最后,简单提一个 Tips。

如何去从整体上优化系统呢?一个最有效的技巧就是:找到系统的薄弱点。

什么叫薄弱点?简单来说,就是对整个系统影响最小的地方。先去改掉它,替代它,让系统进入一个新的、更好的状态。再继续去寻找薄弱点,继续改掉,继续微调……

举个例子:

你要减肥,那么你应该去思考的是:在你目前每天的固有行为模式里,有哪一个习惯是最容易改掉,阻力最小,对你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最小的?先去把它改掉。

比如:你习惯每天喝一杯含糖的奶茶,那能不能把它改成代糖,或者别的饮料?你习惯下班之后打车回家,那能否改成步行一段时间,再搭地铁回家?

再举个例子:

我想每天多输出一点东西,那么,怎么样去找到「薄弱点」呢?

在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我可以如何去实现一个最小的「IPO」(输入-思考-输出)?

比较简单的方式,也许是:

每天工作告一段落后,想一想:我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没有哪个地方是下次可以注意或者可以改进的?把它记下来,哪怕只是一两句话也行。

每天在网上闲逛,刷微博、知乎、朋友圈时,看到一些有趣的内容,产生一些有趣的感受和想法,能否直接动手记下来?哪怕零零碎碎、不成文句也行。

先通过寻找薄弱点,让自己建立起一个基本的习惯,再进一步去优化它、提升它、改进它。

记住:一个运转良好的系统,永远是从一个更加简单的系统改进而来的,而不是凭空从零设计出来的。

  • 结婚八年的男人和我在一起了(跟你结婚4年多我早就受够了)
  • 2024-11-21跟你结婚4年多我早就受够了新来的朋友,记得点击右上方蓝色关注01张强跟老婆结婚4年,家境贫寒,这4年来,有3年多是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因为他在家排老大,弟弟还没结婚,母亲去世的早,照顾老人的责任就落在了他头上,可偏偏自己的父亲。
  • 我的世界最强刷怪塔教程图(大神造出我的世界20000效率刷怪塔)
  • 2024-11-21大神造出我的世界20000效率刷怪塔你是否曾为了升级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夜出去刷怪?或者为了一颗小小的经验球一不小心掉进岩浆经验和升级虽然不是《我的世界》里必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朋友已经四、五十级,而你还是...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快速提。
  • 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用)
  • 2024-11-21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用众所周知,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辉煌的“贞观之治”,魏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被称为“千古诤臣”在很多人印象中,魏征是个正义凛然、性格刚正乃至有些不近人情的形象但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有一次在评价魏征的时候。
  • 世界上看不见还隐身的动物(动物的隐身技巧)
  • 2024-11-21动物的隐身技巧在这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独特的生存之道除了厚实体型和尖牙利爪,许多动物还演化出多种不可思议的伪装技巧它们的特殊能力对于人类而言真的非常的神奇通过今天的文章,小编就要为你带来,在动物王国,拥。
  • 斗破苍穹凌影是谁派来保护萧炎的(斗破苍穹凌影重创云棱)
  • 2024-11-21斗破苍穹凌影重创云棱《斗破苍穹三年之约》正在热播,随着新一集的到来,战斗是越来越精彩云岚宗之上,凌影vs云棱,斗皇强者又岂是斗王能够撼动,凌影轻易重创云棱,如果他想下杀手,云棱早就死亡另外两大斗宗登场,云山镇压海波东、凌。
  • 吴卓羲谈林峰与马国明(林峯马国明陈键锋)
  • 2024-11-21林峯马国明陈键锋下个月就系TVB台庆,每年都系全台艺人出动嘅日子,不过近晚金牌监制潘嘉德举行70岁大寿暨荣休晚宴,出席嘉宾可能比台庆更星光熠熠除咗《少年四大名捕》吴卓羲、陈键锋、林峯及马国明难得合体,仲有阿姐汪明荃、。
  • 肾阴虚不能吃西洋参吗(阴虚体质能吃西洋参吗)
  • 2024-11-21阴虚体质能吃西洋参吗阴虚体质能吃西洋参吗西洋参具有滋阴补气,宁神益智及清热生津,降火消暑的双重功效古语云:“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故补而不燥是西洋参的特别之处那么阴虚体质能吃西洋参吗?专家表。
  • 和孩子读诗的故事(和孩子一起读诗)
  • 2024-11-21和孩子一起读诗读诗夏日炎炎正好眠,夏天亦是读诗天~央广新闻公号和娱乐广播《睡前故事》节目共同推出一档新栏目——和孩子一起读诗每天一首诗词,让孩子的枕边有更辽阔的世界~《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
  • 周杰伦拍得最美的爱情电影(周杰伦看她电影长大)
  • 2024-11-21周杰伦看她电影长大钟丽缇最近因为和丈夫张伦硕在一个综艺节目中争吵而上了好几天的热搜,本是夫妻之间在正常不过的争吵,张伦硕转而向钟丽缇婆婆“告状”,引得一众网友批其“妈宝男”说起钟丽缇,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角色的一定。
  • 手汗少盘什么好(汗手盘着六样)
  • 2024-11-21汗手盘着六样曾经的文玩人,都以自己有一双大汗手而自豪,为什么呢,因为大汗手包浆容易啊,无论什么手串,只要上手,就是比干手玩家包浆快,但是,那只是在文玩种类匮乏的年代,那个时候,无非就是文玩核桃,文玩葫芦这些文玩,。
  • 50岁同学聚会的诗(热烈祝贺同学五十周年聚会)
  • 2024-11-21热烈祝贺同学五十周年聚会热烈祝贺同学五十周年聚会(藏头诗)(原创)陈振桂热风冷雨五十年,烈日冬月似夏天祝福同学齐聚会,贺诗深表情意绵五一同庆劳动节,十一过后聚海边周末又可小聚会,年年月月似神仙同窗同心又同道,学歌学舞更有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