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本地媒体报道,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将搬入该馆扩建完工的三期展厅,搬移工作已经启动,陈列布展正有序进行。
曾侯乙编钟总重量接近5吨,如此庞然大物,即使在博物馆内搬动,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历史上,编钟出土之后,从随州运来武汉的历程,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国宝险些被炸1977年9月,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驻军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与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该部队指挥员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迅速向随县县委汇报。县里当时因缺乏考古意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
1978年初,民工们用爆破式的方法开采土方时,突然发现挖出了大量不规则多边形青石板。解德敏要求暂停爆破,全部使用人工开挖。2月,民工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解德敏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
3月,接到报告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率勘察组赴随州实地勘测,发现这片“褐土”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空军航拍发掘现场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消息不胫而走,当地人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单,睡在部队营房门口,只为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宝物。
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的周永清回忆,当年全县四、五万人,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多达两万之众,现场人墙屡屡被群众冲开,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墓葬的椁盖板均由梓木做成,最重的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吊车束手无策。幸亏临时开来“黄河”10吨大吊车,几经周折才将椁盖板揭开。地宫里是3米深的浑水,文物都泡在水里,棺木横七竖八地浮在水面上。
大吊车吊起椁盖板
工作人员清理出浮棺往外抽水,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一位青年发掘队员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
据近年研究成果表明,曾侯乙墓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葬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2400年来保持了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盗墓贼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珍贵的编钟得以完整保存。
发掘过程中,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堪称奇迹。这恰巧验证了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编钟奏响《东方红》1978年8月1日下午,历史上的第一场,也是惟一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
刚刚发掘出来的编钟
首次奏响编钟应该敲什么曲子?作为音乐会主持人的谭维四经反复思考后,决定以《东方红》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落幕。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听众竟一时“痴迷”,许多人泪水涟涟。
曾侯乙墓考古发现轰动全国。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从北京赶赴现场视察时提议,“要赶快做木箱,放在一起集中保存。”
此语一出,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意识到,编钟很有可能运至武汉。他马上向县委汇报。
“编钟出于随州大地,理当留在随州。”
这是当时随县人上上下下的朴素想法。为了留下编钟,随县采取了种种措施。周永清也反复同考古发掘队队长谭维四交涉。
随县的一位负责人在讨论编钟去留问题时,对周永清说,“你就是坐在车头前,也要留住编钟!”
考古人员整理发掘出的文物
当时,随县没有博物馆,无法保存这批国家文物,也无科技力量进行研究。进行此次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和出土文物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以省博物馆的专业人士为主。将编钟运往武汉,更有利于编钟的保存和研究。
最终,关于编钟“是留在随州,还是运往武汉”的报告,摆在了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的办公桌上。陈丕显书记当即拍板,电令随县县委协助考古队将编钟等出土文物运往武汉,由省博物馆集中保存。
在省委指令到达考古现场的当夜,谭维四与周永清坐在擂鼓墩的山坡上,推心置腹长谈。周永清眼带泪花,“作为随州人,我对编钟有着独特的感情;作为党员,我无条件服从党的安排。”次日清晨,周永清就开始为文物运往武汉准备包装木材。
曾侯乙编钟不是整体成型,而是将每件钟单独悬挂在钟架上,分层组合。为了搬运,考古队采用了拆卸再组装的方式,分层拆卸。每个拆散的编钟均按次序单独编号,装入特制的包裹,再装入木箱中,搬上汽车。
编钟启运之日,细雨霏霏,数千名当地群众伫立街头,目送车队缓缓驶去,有人泪洒衣襟。
编钟运抵武汉后,由湖北省博物馆牵头的“曾侯乙编钟复制小组”开始尝试复制编钟。1981年,编钟的复制初步完成;1984年,全套编钟复制完成。
之后,武汉和随州两地的考古工作者,在考古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湖北省博物馆与随州市博物馆长期举行展品交流,武汉大学在随州建立了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教研基地。如今,随州市博物馆已经是和湖北省博物馆同级别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以商周青铜器为特色,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内涵丰富、时代跨度大,在全国屈指可数,被誉为“青铜器王国”。
参考资料
《曾侯乙编钟复制已基本成功》,江汉考古,1981.12.31
《曾侯乙编钟出土秘闻》,深圳商报,200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