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武昌起义,敲响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丧钟。
不同于被灭于农民起义的秦朝和元朝;
也不同于中央虽然成功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最终被灭于军阀割据的东汉和唐朝,
清王朝的灭亡,用时极短,并且是“自己被自己干翻”的典范。
从1911年10月到1912年2月,仅仅四个月时间,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清王朝,就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消灭清王朝朝的主力军,还是他们一手扶植起来的新军。
那么,走向末路的清朝经历了什么?又为何会亡于武昌起义?
本期来唠一唠,清王朝是如何被自己的兵玩儿完的。
嘉庆年间,清王朝就出现了明显的衰落迹象。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大门正式被外国的坚船利炮轰开,《南京条约》的签订更是让清政府丧失大片权力,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百姓在枪林弹雨我国这水深火热的日子,为了凑钱“赔给”列强,苛捐杂税日益严重,也是在这个阶段,催生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
经过太平天国大约接近14年的斗争,虽然并没有将清王朝整垮,甚至被曾国藩、李洪章等人给镇压下去了,但是毕竟太平天国运动成功把清王朝的正规八旗军队给彻底打趴下了,使得汉人地主贵族的地位在此过程中上升,实际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实际上也为日后清王朝自掘坟墓的“夺权骗局”埋下伏笔。
鸦片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之前,列强为了在华夺取更多的利益,先后发动了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王朝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洋人的炮火打的风雨飘摇,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这要求清王朝向列强赔偿4.5亿白银,远远超出当时清朝的偿付能力,这就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埋下又一个引子。
战争的接连失败,导致清王朝接连与列强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不断地割地赔款,于是在不断地割地中,清王朝版图一点点缩小,而在巨额赔款中,百姓灾难越来越严重。
二、汉族地主:衰败的清朝生存之基经过八国联军对于清王朝的摧残之后,大清的气运基本也被耗尽了,当数千人聚集在一起,仅用短短4个月就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但是,为什么历时14年并组织100万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武昌起义轻而易举地胜利的原因,并不能单纯地归于外国侵略而导致清政府武力镇压,除此之外,清王朝当时生存的重要基础——汉族地主,也是当时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群人。
清军入关之前,在皇太极时期就组成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重要团体,这些人就是当时满清立国的基础,同时也是之后入主中原的核心势力。
到了清军入关之后,这些旗人便被安排在各大城市的战略要地,掌握核心要职。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满清贵族打进了幅员辽阔的中原地区,但是满人的人数相比于汉人的人数可谓是少之又少,而这其中“旗人”的人数更是少得可怜。
也因此,清王朝想要真正实现对中原地区大约4亿人口的有利控制,单靠满清贵族是不够的,必须要依靠汉族地主。最终,清军入关之后,极力拉拢汉族地主,向汉族地主们让渡部分权力,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当时朝廷的官员都分列“满汉两席”。
在汉族地主的拥护下,清王朝统治根基极其稳定。
到了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由于八旗子弟和绿营基本都已经从内部腐坏到了极致,根本拿不出得力的干将来镇压起义,因此太平天国发展迅速,直接占领了半壁江山,甚至在1853年直逼天津、威胁北京。见此情形,直接把咸丰皇帝的胆儿给吓破了。
看到太平军势头如此之猛,咸丰皇帝抓紧时间寻求场外援助,汉族地主们成为咸丰皇帝的首选对象。
朝廷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操练“私人武装”,逐渐向他们下放权力,授予他们地方实权,继而让这些汉族地主去扑灭太平军的气焰。
这些地主贵族的武装,也确实给咸丰皇帝挣足了面子。
从1860年曾国藩开始掌握地方实权之后,接连管辖苏皖浙赣四省军务,最终成为当时清王朝最高统帅。
仅仅四年之后(1864年),湘军就成功将太平军的老巢捣毁,终结了浩荡一时的太平天国运动。
到了1865年,曾国藩等掌握实权的汉族官员们主张开启了“洋务运动”的革新,一定程度振兴了清王朝日渐衰退的经济和军事。不仅如此,汉族督抚们同时纵横捭阖,为清王朝维护安宁起到重要作用。
但也是因为汉族地方势力在为清王朝卖命的过程中崛起,继而让满清贵族感受到威胁,并逐渐剑走偏锋,试图通过各种“骗局”从汉族人手中“收权”。
这最终导致清王朝自己培养的兵,将利刃插进了衰朽不堪的清王朝的心窝。
那么为什么大清自己培养的兵,会在最后几年反水,灭了大清呢?
我们还需要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王朝的各种“自掘坟墓”的行为说起。
首先,清王朝宁愿继续过骄奢淫逸的日子,也不愿意给地方新军投钱,这最终导致军阀割据。
198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王朝居然败给了东边的弹丸小国,这着实让慈禧太后觉得太丢面儿了。
为了“重拾”清王朝的尊严,慈禧太后就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派人在天津小站开始练兵。这支开始的规模大约5000人军队,名叫定武军。到了1895年,袁世凯接管定武军,也扩展人数达到了7000人左右。这就是清王朝建立新军的开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王朝的中央军几乎被打的片甲不留,连慈禧都藏到西安躲了一年风头。
只有袁世凯的新军没有遭到损失,不仅如此,袁世凯还趁着在山东镇压义和团的空档,招兵买马,将手里军队人数扩展到14000人的规模。
慈禧太后环顾周围,看中了袁世凯靠谱的新军,于是决定给袁世凯升职为直隶总督。
袁世凯也开始大展拳脚,在他的建议下,1904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全国兵制,预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平均每镇12512人。但实际上到1911年清朝灭亡的时候,也只编练了25镇的大约17万人。
这些新军中,有19镇的大约10万人,慈禧表示朝廷现在没钱,你们包产到户自己玩儿吧。
这也就导致这些新军的权力,实实在在的握在了各地总督的手中,对朝廷离心离德,并不忠心,也逐渐陷入军阀割据。
除此之外,大约7.4万人是袁世凯北洋六镇的兵,也是大清直接发放经费和粮饷的,相比于其他新军而言,是最为勇猛,也是最为忠心的。
当然,这种忠心需要在袁世凯也“心系朝廷的时候”。
而清王朝自掘坟墓的行动还远远没有结束。
眼见着从前一直瞧不起的弹丸小国,居然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清王朝顿时一片哗然,纷纷认为应该效法日本赢得战争胜利的秘籍,即实行立宪。
在朝野内外高涨的呼声中,慈禧太后只得佯装同意立宪,并派出几个大臣外出考察。
但是这立宪的口号一喊就喊了3年,直到慈禧太后薨逝,清王朝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见此情形,全国上下的人都不乐意了,开始闹事,就连新军中最忠心耿耿的袁世凯,也向朝廷上奏赶紧立宪。
眼看着兜不住了,清王朝终于想了个“阴招”,开始了清王朝版的立宪。
1911年5月,清王朝组建的内阁终于出炉,但是13名国务大臣中,汉人只有4位,其他的都是满族人,并且汉人的职位大多数是接触不到核心的闲职。
看到这里,汉人们也基本明白,所谓的“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只不过是清廷为了夺权的“骗局”。
清王朝立即对汉族督抚们下手,“光明正大”地从这些劳苦功高的中心臣子身上夺权。
袁世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对清王朝的忠诚,逐渐将刀锋对准了清王朝。
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被从掌握实际军政大权的地方督抚,调至中央,给他们授予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的虚衔,大搞“明升暗降”的把戏。
不仅如此,袁世凯在不久之后,还被摄政王载沣以各种理由贬职,北洋军队的军权也被清王朝收回,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督抚力量被削弱了不说,对清王朝仅存的一点忠心,也被磨光了。
清王朝的预备立宪的骗局,和削弱汉族集团力量的做法,彻底造成内部离心离德,汉族督抚们,再也不愿帮助清王朝卖命、镇压革命,转而纷纷持同情态度,甚至有意支持。
不仅仅是清政府的夺权行为,让清王朝忠心的兵转变对清廷的态度,留学生的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新军的训练需要军事长官较高的素质,因此清廷决定在1904年之后,每年派遣200名留学生赴日学习。
这些留学生们,在日本的图书馆中看到了很多反封建的先进书籍,也受到了孙中山等先进分子,对于反封建等先进思想的鼓动和宣传的影响。
比如,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之后,曾举办过一场反封建、反清廷的演讲,去听这场演讲的学生高达2000到3000人!
青年人本就血气方刚,对清王朝腐朽心生不满,再经由先进分子的鼓动,很容易就倾向革命,根本就忘了清廷派他们出来是为了给自己练兵。
许多日本留学生在那时都加入了同盟会,著名的比如阎锡山、唐继尧、何应钦等等。
到留学生回国之后,他们基本上都成为新军职中的中下级军官,并且规模还在不断壮大。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之时,地方新军中已经产生“天下何人不通孙”的情形,完全被同盟会渗透成了筛子,起义军根本没有遭到任何镇压,纷纷宣布独立。
由此可见,新军虽说是清廷的兵,但是现在刀锋确确实实抵在了清王朝的心窝子上。
武昌起义爆发仅4天,清王朝这是想起被免职三年的袁世凯,试图让他镇压起义,但是这时候的袁世凯早已对清廷失望,心想,与其为清朝鱼肉,不如为革命的刀俎,迅速与革命人士和谈保平安。
1912年,清帝退位,帝国崩溃,清王朝最终被自己练出来的新军给灭了。
不得不说,清王朝的灭亡很具有喜剧色彩。
本来想培养一支兵来维护朝廷安全,结果因为朝廷的抠门和对忠臣明升暗降的把戏,伤了忠臣的心,最后落了个民众起义后仅仅4个月就彻底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