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等核心领导毙命,2万骨干力量死于内斗。次年5月,翼王石达开因得不到“军师”头衔,以致处处受洪仁发、洪仁达这俩草包掣肘,一怒之下率10余万精锐外出单干。经此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巅峰跌落至谷底,再次面临严峻之军事危机,困难重重。此时,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力挽狂澜,承担起复兴太平天国之重任,成为天国后期绝对之顶梁柱,被誉为双子星。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谁人段位强一点呢?从四个方面看,英王远不如忠王,李秀成综合能力甩陈玉成几条街。一起来看下,欢迎点评。
01.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英王几乎培养不出人才,忠殿则是人才之摇篮
评价一位将领能力如何,能否算是优秀之统帅,得看看他可否培养出一群强大的班底,麾下战将之成长值如何。就此而言,陈玉成比不过李秀成,因为英王殿下能够拿得出手的悍将,都是“天京事变”之前就已经可独当一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例如,吴如孝、黄文金、陈得才、叶芸来等,他们在追随英王时,已经声名显赫,尤其是吴如孝、黄文金,绝对是一流战将之苗子,可惜抓不住机遇。英王自己则几乎没培养出什么战将,麾下猛将都是老底,基础比较好。
李秀成呢?天京事变后,他手头资源有限,帐下并没啥优秀宿将,陈坤书、谭绍光、陈炳文、陆顺德、郜永宽、汪海洋、谭体元、吴定彩、黄金爱,等等,都是李秀成一手提拔起来,从不知名小兵成长为独当一面之大将。就拿汪海洋来说吧,他追随翼王石达开混时,没啥表现机会,没啥地位;追随忠王时,汪海洋如同打了鸡血,所向无敌,成为左宗棠难缠的对手,还差点打死左系悍将蒋益澧、刘典。可以说,李秀成忠殿集团,乃人才成长之摇篮。
02.从保存实力看,英王一味浪战,忠王则会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要想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成就辉煌,首先就得学会保护自己,积蓄足够之力量后方才出击,一战定乾坤。从作战之彪悍程度看,忠王比不上英王,陈玉成喜欢打血仗、恶仗,是出了名的“刺头”,曾国藩、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吃了不少英王之苦,直言:“四眼狗不灭,两湖不安也”。然而,英王虽彪悍,可压根就不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只会一味浪战,将所有精锐消耗,最终被叛徒俘虏,受凌迟而死。就拿安庆会战来说,明知城池守不住,陈玉成不但不想着如何将城内守军接出来,还将各路援军投进这“绞肉机”;天国精锐将士损失殆尽,也拉开了英王败落之序幕。
相对于英王,李秀成更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在没有必胜把握时,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尤其是与湘军最精锐部队正面冲突。三河大捷后,湘军6000精锐被全歼,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安徽湘军损失惨重。但是,太平军连续作战多年,几乎没有得到休整,此时部队厌战情绪强烈且疲惫不堪。对此,李秀成希望休整后再战,可陈玉成不听,非要强攻二郎河,结果被鲍超、多隆阿一顿猛揍。李秀成呢?西征武昌期间,招收30万散兵游勇后,并未与鲍超开战,而是直接回到苏南休整,编练军队。如此,英王失败后,李秀成在苏南保存了相当之武装力量,为太平天国续命近三年,否则太平天国在1862年就得灭亡。
03.从大局观上看,英王格局有限,争取不到盟友,忠王则正好相反
作为优秀统帅,必须得有大局观,从长远看问题,而不能只考虑眼前之利益。就此而言,英王、忠王各有欠缺,但忠王整体上要强于英王,李秀成懂得争取盟友之重要性,懂得内部团结之重要性;陈玉成呢?也许是年轻气盛,阅历不多,格局有点小。天京事变后,北王弟弟韦俊处境孤立,虽未卷入内斗,可这锅他必须要背。如此,天王洪秀全要杀他,杨秀清老弟杨辅清则经常挑起武装冲突,公开搞械斗。韦俊没办法,只好渡江去投靠李秀成,可陈玉成偏袒杨辅清,他强令韦俊返回原驻地,不能去找忠王。韦俊强行渡江,陈玉成则封锁江面,与杨辅清一起夹击韦俊,挑起兵变,双方死伤数千人。韦俊很憋屈,直接投降清朝,后率兵攻克安庆门户枞阳,在陈玉成背后通下冰冷一刀。
反观忠王李秀成,他了解韦俊之困境,知道他只是背锅侠,不应该承受天京事变之痛苦。洪秀全要杀韦俊时,李秀成以性命担保,使其免于一死;陈玉成、杨辅清仇视韦俊时,李秀成则欢迎他前来投靠,准备在江北划出地盘给他,一起合作抗清。还有就是对两淮“捻军”之争取上,英王陈玉成喜欢从“捻军”中挖掘人才,组建以骑兵为主的“小左队”。如此,“大汉盟主”张乐行很恼火,直言“长毛不讲义气”。李秀成呢?很少从中挖掘人才,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捻军”原有之战斗序列,极力劝说洪秀全册封“捻军”首领为王,以巩固同盟关系。如此一来,“捻军”首领还是比较愿意听从李秀成调遣,配合太平军作战。
04.从心态上看,同是受天王斥责,忠王心理素质远强于英王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自身处在困境之时。从心态上看,英王陈玉成之心理素质远不如忠王李秀成,也许是太过年轻了吧。陈玉成,少年英雄,遇害时年仅26岁,可谓是血气方刚。安庆陷落后,时年25岁的陈玉成,因受不了洪秀全指责,无法忍受失败之耻辱,更无法承受被“革职留任”之痛苦。由此,陈玉成不听大伙劝告,决意去留守孤城庐州,后又不听大伙“良言”,跑去寿州投靠墙头草奏王苗沛霖,终于迎来厄运。陈玉成被苗沛霖诱捕,打包送给胜保,受凌迟而死,也就是割千刀。
反观李秀成,心理素质还是很过硬,关键时刻不掉链子。1859年初,叛徒李昭寿派人送信给正在浦口镇守的李秀成,希望他识时务者为俊杰,赶紧投靠大清王朝,为自己找条活路。可惜,信件被天京派来的巡视官员截获,并送到洪秀全手中。洪秀全大怒,认为李秀成准备叛变,于是下令封锁长江,密切注视其一举一动。不过,李秀成依然坚守浦口,以此表明心迹。如此,天王洪秀全觉得对不住他,便册封李秀成为忠王,寓意“万古忠义”。天京被合围后,洪秀全不但没感受到危险之来临,还一味信天,说鬼话,不理政务。忠王李秀成呢?尽全力防守京师,救济难民,可还处处受洪仁发与洪仁达两位草包掣肘与指责,但李秀成没有泄气,也没抛弃天京。
综上所述,从培养人才、争取盟友、大局观、心理素质等方面看,忠王李秀成要强于英王陈玉成几个档次,算得上是栋梁之材,是王佐之才。但是,忠王也有不少缺点,即是过于仁慈,对敌人太仁慈,这在乱世之中会吃亏。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通史》、《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