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近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讲话中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未来,学校如何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本期教育家线上论坛将邀请中小学校长共话教育信息化的“知之”与“行之”。
嘉宾:
包国勇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何月丰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三毛小学校长
朱乃楣 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
议题一:教育信息化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如何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推动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何月丰:2020年春的那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学中的巨大价值,看清了其便捷性、多样性、实用性以及今后的发展空间。那么,学校今后应当如何发挥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等方面的优势,继续推动教学改革?
一要加大硬件设施支持。教育信息化不同于课程标准,后者更侧重理念,而前者不仅需要理念,还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必须重视统筹布局与合理谋划。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三毛小学新校区在智能化设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暂时放弃一些可暂缓的智能化装备,着力落实必要设备建设。如计划中需要建设大小两个会议室,先落实一个小会议室,省下经费以确保录播教室、同步课堂教室、校园电视台智能化装备尽早到位。之所以做出此类决定,是因为后者的使用率非常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包括很多试点工作和创新工作都是在这些专用室中进行的。
二要确保技术培训到位。近几年经常听一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家指出一种现象:现在很多教室已经安装了电子白板,甚至智慧黑板,可是教师还是只把这些先进的装备当成投影简单使用。要知道,只有被好好使用的设备才是真正的好设备。基于此,我们学校特别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督促教师切实提高信息素养与能力,为更好地使用教育设备、创新教学方式夯实基础,增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后劲。
三要及时关注技术更新。教育装备是不断更新的,装备的更新意味着技术的更新,这些更新,往往是基于现实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革,掌握这些更新,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更好推进。学校要经常关注教育装备的新技术发布会,及时更新教育技术,提高水平。
四要成立骨干小组。对于教育信息化,并非所有人一开始就持欢迎态度,因为这需要人自身的“自我革新”。对此,我们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的骨干小组,由他们带头,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技术,使用新技术,展示新技术,然后带动大家一起实践新技术,从而促进教学变革的全面发生。目前,学校的青年教师可以熟练操作学校的录播教室、同步课堂等,这一方面提高了这些专用室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一批教育改革的“领头雁”。
五要创新运用方式。我校副校长许红艳只身一人赴新疆沙雅支教,但实际上,依托教育信息化,她把整个三毛小学都带去了。通过同步课堂、线上研讨、远程拜师学艺等方式,两地师生增进了互动、交流,即便远隔千里也如同对面。学校也有教师邀请术业有专攻的家长利用直播系统给孩子们带来课外知识,既方便了家长,又成就了学生。
可以说,先进的技术加上人的灵活使用,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真正可以推动教学改革的。不仅学校要在整体层面推动教育信息化之路,教师个人也要基于自身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发挥教育信息化的独特功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比如,科学教师创造性地用“形色”“虚拟宇宙”等APP上课,增加了趣味性,也提升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当然,最后需要澄清一个观点:教育信息化虽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但对于教学整体而言,教育信息化永远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不能代替教学本身。我们要做的,便是努力让这个“辅助”更有成效。
议题二: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疫情期间,由于网课等现实需要,教育信息化步伐骤然加快。然而,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容易带来一些传统教学中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请校长谈一谈,实践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包国勇: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在信息化变革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改变,从慢反应到快加速,从硬、软件普及到私人个性化定制,走出了一条“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道路。
首先要基于学生发展视角,定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价值。在教育信息化变革过程中,学校首先考虑“为什么变”“变了之后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哪些地方需要变”这三个问题,并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社会和学校发展实际,从教育信息化的众多优势中确定三个核心任务,进行重点突破——
一是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各科课程标准为纲,借助校园网等信息化平台,建立校本化的阅读、微课、练习等资源平台,方便学生获取资源。
二是推动课堂信息化变革。以“更直观、更快速、更个性”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改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便捷地进行自我学习、练习和评价,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取相应的教育支持。这是教育信息化的难点问题,需全力突破。
三是提升信息素养。坚持“授之以渔”观念,帮助学生增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其对各类软件的学习和使用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是非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这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动力,需要全学科、长期渗透。
其次要基于教育信息技术,主动变革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第一要夯实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三大基础,即教师理念与技能、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平台与软件支持。学校要督促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以“机器服务让人、人不伺候机器”理念为切入口,从简单实用的常用设施设备开始推进,采用新带老的形式帮助教师转变方式与观念。同时,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力提升的基础,学校要以分阶段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搜索软件、钉钉交流平台和部分校园内的设施设备,提高信息素养。此外,平台与软件的辅助支持也必不可少。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平台有很多,学校选择时需注意各平台操作的便捷性、呈现的直观性、数据的安全性和软件的发展性等,并在使用过程中采用“少吃多餐”的形式进行,边学边用边完善。
第二要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课堂变革是教育信息化变革的重点环节,它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育方式线上化或视频化,而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便捷、更精准、更自主,让教育和学习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疫情期间,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在实施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8个变化,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一是单元结构变化,从跟着老师一课时一课时地学练,变为知识统一学,练习分层练。二是教学目标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习力的培养。三是授课时间变化,从传统的一节课40分钟,改为25分钟,以便于学生消化。四是教材内容处理变化,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五是学教方式变化,知识学习更加注重互动性,知识与技能的练习注重自主性。六是教学进度变化,不再统一教学进度,学生自我测试达标后可自主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七是学科评价变化,从单元测试改变为项目化的小测试,提升学习效率。八是学习成果反馈变化,从单一学习成绩的反馈,转变为基于数据的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
同时,要基于育人为本,进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冷静思考。首先,教育信息化的课堂变革,是一种以教材为载体,以素养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更加注重教育的个性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潜力、创造力的培养。但由于学习节奏快、练习自主性强,班级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由于其以网络化互动为主,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由于其以单人的知识学习为主,容易导致合作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培养,一定要扬长避短,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其次,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育人,虚拟环境下的教育不能完全替代师生面对面的真实教育。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育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是一种提高学习速度、宽度、精准度的工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非常关键。同时,必须加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互动与融合,切勿出现“两张皮”现象。
我相信,未来的社会将会更智能,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更离不开网络化、大数据,未来教育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学教方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作为现代教育人,要主动适应趋势、不断探索、积极变革,让孩子们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议题三:未来,学校如何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学校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的手段、形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开发多样的信息化课程?学校可以将信息技术创意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哪些方面?
朱乃楣:疫情之下,线上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也取得较大进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正成为未来教学的常态,对此,教育者要以更为主动的姿态,探寻技术变革下的教育改革之路。面对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问题,我将基于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的研究,从课程、空间、评价与平衡四个向度进行阐释。
一是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洵阳路小学在“一样的阳光,不一样的成长”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历经二十四年三个阶段的迭代与嬗变,架构了“分科•综合”的洵美课程体系;为突破学科教学和班级授课的制约,并在跨单元、跨项目和跨主题的视角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形成了“分科•综合”课程实施形态。同时,学校上午进行分科教学,下午整合部分学科,打通了“生活与学科”的联系。此外,学校根据年段特质,开发出三段递进的综合课程体系,并以基于项目的方式进行实施。
学校还着力借助技术优势,将洵美课程中的综合学习进行优化升级。学校计划将原有的“综合课程资源包”升级成网络版“综合课程资源库”,以视频“微课”的形式在线共享,供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线上升级将着力实现以下价值:学习可以跨越时空,不再受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基于技术和资源的支撑,学习可以实现个性化;基于平台数据的分析评估,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架;如果学校、机构、政府等都参与教育资源库的“众筹”,共建学习资源、技术资源平台、虚拟教育空间,并免费共享,终身学习将成为可能。
二是重构数字化学习空间。课程信息化升级,必将带来学习空间的重构:一是优化教室空间。桌椅陈设改变固定模式,得以自由组合、拼搭;教室空间尽量错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学习活动的需求。洵阳路小学打造了近2000平方米的Wide Space四大课程空间站,以满足学生参与洵美课程学习的需求,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二是建设网络空间。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络平台学习,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创新实验室等智能互联学习空间也即将入驻学校。
三是建立大数据评价体系。课程升级与空间优化的精准性离不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
一是精准施策的评价。10年前,洵阳路小学就借助信息技术,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从入学到毕业的5年跟踪,并根据群体表现与成长需求调整教育方案,建构“洵美课程”;根据个体学习特质,制定个性化学案,实现因材施教。
二是综合素养的评价。学校依托信息技术设计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建构“梦想花园”储值评价平台,记录成长历程,追踪、观察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形成个体“综合素质评估报告”,使其成长动态“可视化”。
三是适合教育的评估。未来,学校将以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评估体系,建立师生测评信息库,根据师生特质,形成适合的学习组合,推动“教学评”一致化。
四是寻求技术与人之间的平衡。信息技术促使教育发生深刻变革,但在肯定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反思。跨越时空界限的学习的确能够带来很多便捷,但同样也会占据学生更多的时间,减少了他们发呆、玩耍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技术跟踪采集学生的每一次成绩、每一次经历,就意味着他们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放松。此外,采集、整理、分析、运用数据等工作,是否会成为教师的负担?
大数据是精准的,但也是冰冷的;教师的经验是模糊的,却也是温暖的。在精准和模糊的平衡之中,需要学会用数据和经验两条腿走路,做好人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
(策划|邵秀敏 李英菁 编辑|于杏林)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