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假期最后一天。
车站人来人往,出游的人们都踏上返程之路。
对比八个月前武汉封城,居家隔离的光景。
你是否也有做了一场大梦的感觉?
这场「梦」,被拍成了电视剧《在一起》。
今晚是《在一起》的收官之夜,播出最后一个单元《武汉人》。
开播前鱼叔曾写过这部剧,就冲主创阵容,打包票说它一定不会烂。
果然,豆瓣开分8.5,如今一路升至8.9。
鱼叔想说,这个假期,多亏了有《在一起》。
这句话,两层含义。
一是在国庆档电影普遍不尽人意的情况下,给了我们另一种选择;
二是多亏了有《在一起》中的那些原型人物。
正是他们曾守在抗疫一线,我们才得以安安心心过这么一个假期。
如今全剧完结,鱼叔必须为大家复盘整部剧的观感。
以及,公认最不好拍的「抗疫」题材,凭什么《在一起》拍成了。
真实。
相信这是很多人对《在一起》的第一感受。
那些从新闻上看到的抗疫事迹,再次浮现眼前。
因为电视剧《在一起》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时代报告剧。
时代报告剧报告时代。
娄烨说过,「电影会帮我们记住,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电视剧一样有这个功能。
有评论说:「只要把事实拍出来,就没有理由不给五星。」
《在一起》做到了。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十个单元,二十集。
每个单元的主线故事,都有相对应的人物原型。
多重角度,多个视角,多处地点。
有《救护者》的医护人员视角,有《摆渡人》的外卖小哥视角,有《我叫大连》的志愿者视角,还有《口罩》的商人视角…
全方位呈现抗疫战役中,无数个平凡的人是怎样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力量。
在这部剧里,没有假大空的口号,没有刻意的煽情,我们看到的全是细节。
是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出的深深印记;
是有家不能回,热饭吃不上,只能睡在车里的艰辛;
是脱下手套后哗啦流出的汗水;
是写在防护服上方便彼此相认的的名字。
这些细节越是具体,越能击中我们的内心。
当然,细节只是手段。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
这也正是《在一起》成功的地方——
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
有得了渐冻症仍然守在一线的张汉清院长,他上楼时的右脚,巍巍颤颤;
有穿梭在城市搜罗医疗物资,定时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外卖小哥辜勇;
有像「妈妈」一样唠叨,要求每个护士做好每个防护环节的护士长陈如;
有守在医院走廊,精心照料一盆盆绿植的八十多岁老母亲;
也有在病床前给老伴拉小提琴的老爷爷。
值得注意的一个点是,虽然《在一起》请了那么多明星出演。
但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带着口罩。
如果不对照演员表,其实难以分辨哪位明星饰演了哪个角色。
因为真正的主角并不是明星本人,主角是每一个人。
打赢抗疫这场战役,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
在每个单元的结尾,所有人摘下了口罩,都是不带妆的素颜,面对镜头微笑。
剧中的插曲唱道:「是什么遮住了你的脸庞,我想看清,我想那是天使的模样。」
除了有细节和人物。
这部剧更难得的一点在于:对剧中人物并不全然赞美。
所谓「忠于事实」,那便是容不得半点虚假,同样也要避免过度美化。
这也是颇有争议的地方——
在剧中,出现了一些「怂人」。
他们面对疫情的时候,认怂了,害怕了。
暴露出内心恐惧的一面。
可鱼叔恰恰觉得,他们反而是整部剧中点睛的角色。
他们更接近于我们常人。
他们怎么就不能「怂」了?
要说剧中谁最「怂」,鱼叔提名《我叫大连》单元的宋小强。
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宋小强乘火车准备回长沙过年。
可他在专为武汉返乡人员安排的车厢里,停留超过一个小时。
按照防疫规定,必须在武汉下车。
就这样,他阴差阳错留在了武汉。
宋小强不是工程师,不是医护人员,也不是外卖小哥。
他之前与武汉这座城市没有任何交集,现在却作为一个「闯入者」,被迫留了下来。
他一出火车站才知道,武汉封城了,也没有酒店愿意收留他。
想要不露宿街头,就得想办法找到一个包吃包住的地方。
于是他应聘了武汉市江天医院的志愿者。
工作任务是清理病房生活垃圾和拖地,工作地点是医院9楼的重症病区。
上班第一天,宋小强就笨手笨脚弄坏了一套防护服。
护士们询问他来自哪里,他说来自大连。
然后他的防护服上就多了两个字:大连。
大家就这么叫他。
他站在重症区病房门口,心里也犯怵。
有一位病人咳出的血溅到了他身上,吓得他急忙逃出病房。
接着又看到一位去世的病人被送走。
他就彻底崩溃了,回到房间拿上东西准备跑路。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必须承认我不是勇士,我的心里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在逃出医院的路上,宋小强看见了给小区送物资的快递车辆;
看见了来自山东运白菜的卡车;
看见了在高速路口默默坚守的警察;
又想到在病房里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
他的内心动摇了。
他掏出了医院的临时工作证,骗警察说有个病人想吃热干面,所以才出来买。
谁知那个警察直接打电话,让家里人给他做热干面。
然后开车带他回家去取。
在车上,警察对宋小强说:
「留下来就是汉子。很害怕是不是,我们也害怕,警察也是人。但我们是武汉人,摊上这么大的事,你也不能说我们倒霉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说了,怕什么,全国人民包括你不也来支援我们吗?你们都有多大力,出多大力了,我们还怕什么?」
宋小强很难为情,他心里清楚,自己没有警察说得那么勇敢。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宋小强深受感动,也带给他直面疫情的勇气。
于是他选择了返回医院。
从迷茫到恐惧,到退缩,再到知难而上。
人物的情绪变化,逐步递进。
让观众真切感觉到,一个平凡的人,同样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成为英雄。
他再次回到医院,告诉自己,无论面对什么都不能再怂。
然后在防护服正面写下:打不死的小强。
背面写着:武汉加油。
他要确保病房里的卫生清洁,帮护士打下手,偶尔还会跳舞安慰病人。
看着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这也带给小强极大的安慰。
一直到3月中下旬,武汉和全国疫情已得到非常好的控制。
医院方面通知小强,任务结束了。
从最初只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到因为恐惧而逃离,再到因感动而返回,如今小强表现出的是不舍。
接到通知那天,他最后一次完成保洁任务,把医院各个角落打扫得一尘不染。
此时他防护服上的字,也由「打不死的小强」替换成了:
没有冬天不能过去,没有春天不会来临。
3月30日,宋小强回到了家乡大连。
这是一个小人物在武汉的坚守史,被刻画得立体鲜活。
在现实中,宋小强一角的原型是来自大连的蒋文强。
接受采访的时候,蒋文强说:
「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为武汉拼过命,其实我自己想想,我为武汉也算拼过命吧。」
他也曾问过自己,「在武汉做志愿者的人那么多,很多都是自愿的,比我伟大得多,为什么就我被大家认可呢?」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一个自我挣扎和救赎的过程。
他能够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并且去克服它。
他战胜了自己,帮助了他人,同样值得敬佩。
这样的「怂人」,在剧中可不只宋小强一例。
他们无不在困境前有过逃避。
比如《摆渡人》单元的护士平小安。
在病房人员紧缺的时候,她说自己受不了,逃了出来。
平小安在马路上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大吼着:「我也是个人,我不能怕吗?我不能走吗?」
「我拼尽全力去救助那些人,去保护那些人,谁来保护我们呢?是烂掉的口罩,还是穿在身上的垃圾袋呢?」
说完她就离开了。
可第二天依然回到医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还有《摆渡人》单元的老郝。
年三十他接到订单,有五十份送往医院的年夜饭。
可是他自己不敢送,所以就想到给辜勇打电话。
辜勇的女朋友很生气,她接过电话就开始质问老郝:
「你是不是就是怕了?你就是觉得危险你让别人去送呗。你要做好事你怎么不做到底?」
但还是拦不住辜勇。
他开车来到老郝的饭店,老郝对辜勇说:「没想到你真能来,我没这胆。兄弟,你牛掰。」
还有《火神山》单元的护士许晨曦。
她在帮助病人带呼吸机的时候,躲开了病人喷出的痰液。
后来她在大巴上失声痛哭,对护士长说:
「我原本以为自己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可当我真得面对困难的时候,我害怕了,我躲开了患者喷出的痰液。」
护士长安慰她这是自保的下意识反应。
然后告诉她:「勇敢是什么?就是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面对它,解决它。」
本着对事实的负责,我们在剧中不断看到了人们脆弱和崩溃的一面。
就算是医护人员,他们也是人,不是神。
在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恐惧是人的本能,抗拒是人的选择,逃避是人之常情。
在《救护者》单元中,黎主任对护士周周说过这么一句话:
「不会流眼泪的护士不是好护士。你会哭,说明你有感情。有感情,才会和病人共情。」
而这些人之所以伟大,恰恰在于擦干眼泪之后,能够战胜所有恐惧,一往无前。
以血肉之躯,行神明之事。
如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所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理解了他们的故事,谁还敢说他们「怂」呢?
本剧的同名片尾曲《在一起》,有句歌词令鱼叔印象深刻:
「我们在一起,不就是彼此的家人?」
面对未知的病毒,恐惧在所难免。
可家人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携手战胜这份恐惧吗?
《在一起》拍出了咱们家的故事——
没有从天而降的超级英雄,只有千千万万挺身而出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