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像
清道光年间,直隶广平府人杨露禅(1799-1872),原名杨福魁,字禄躔,他奔走于冀豫间,倾赀从河南陈家沟,师从“牌位先生”陈长兴(1771-1853),学得一套叫绵拳、或叫囮拳的陈家拳术。艺成之后,在广平府城关传授拳术,当地的士绅子弟纷纷向他拜师学艺。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氏老大武澄清1852年考上了进士,1854年去舞阳做了县令。一个偶尔的机会,他在舞阳的盐店里发现了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他跟两位弟弟说,王宗岳的拳论,与他们跟杨露禅学到的拳,是一个道理,好好研读拳论,宝贝全在里面了。老三武河清(1812年-1880年),字禹襄,号廉泉。他后又师从陈清平学艺,从此壹志于拳艺的研究和理论总结,日后被武氏(郝式)、孙氏等太极拳界,尊奉为开派立宗的一代宗师。武氏的老二武汝清,1840年考中进士,去刑部做了京官,以刚正清廉名满京城。他赴京城为官期间,将杨露禅举荐到京城授拳。由此,原本局限于乡野村落,呈一拳一脚之能的拳技,开始登临大雅之堂,由此,这套拳,被冠以“太极拳”之名,登上了历史舞台。杨福魁,遂以“杨无敌”的雅号风靡京城。而他的名号,也一再被各类文艺形式所演绎,“杨禄躔”也被同音俗传为“杨露禅”,且以偷拳、委身为奴等等矮化身份的形象,成为传奇文学的猎奇和励志的典范。杨露禅,由此成为近代太极拳史开天辟地的第一人。
“山右王宗岳”,山右,盖指太行山以西,今山西境内。除此,王宗岳是谁,什么年代人,生活境况如何,他跟谁学了太极拳,他的太极拳是何等表现形态,他是不是有后裔和传人等等,所有资讯都一概不详。虽有各派“好心”人,出自一私之利,为王宗岳找出各地故里,甚至还为王宗岳娶妻生子,这些都不过只是无稽之谈。所以直到今天,“王宗岳”,依然是个谜。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畬。二十余岁从母舅习拳,抄得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诸家讲论,并撰《五字诀》,手抄三本,其一自藏,其一赠贻弟弟李启轩,其一赠予弟子郝和,史称“老三本”。为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弟子郝和(1849-1920),字为真。授徒众多,主要有韩钦贤、陈秀峰、李福荫、李香远、闫志高、李圣端、王其和、孙禄堂、马印书等。儿子郝月如(1877-1935)、孙子郝少如(1908-1983)承继家学,世称武式太极拳。他的弟子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完县人。民国初年任总统府六等校尉承宣官,1928年受聘担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年六月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主任。孙禄堂授徒众多,次子存周、三子务滋、小女剑云均能承继家学,其他主要弟子有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柳印虎、李玉琳、朱国福、胡凤山、高振东、郑怀贤、顾汝章、靳云亭、朱国祯、金一明、曹晏海、章启东等。他的拳架紧凑,步法灵活,开合有度,进退相随,人称开合活步太极拳,世称孙式太极拳。
杨露禅在京城授拳之间,据传某王府管家王兰亭、富周等得继其艺。与此一脉相关的拳艺传承者,诸如府内派(萧功卓)太极拳、李派(李瑞东)太极拳、犹龙派太极拳,以及流传于台湾的宗岳门太极拳、刘培中的昆仑仙宗太极拳等等,百态纷呈,莫衷一是。
杨露禅有子三:长曰凤侯、次曰班侯、三曰健侯,均承家学。
长子杨錡,字凤侯。生卒无考。其子杨兆林,字振远,承叔父杨健侯拳学,传弟子李香远、王其和、刘景西、张钦霖等。李香远(1889-1961),名宝玉,一名景清,邢台人。在杨兆林过世后,他又拜入郝为真门下学习拳艺。李香远主要弟子由董英杰、张士一等。其女李桂花传承家学,授徒吴六群、檀杏敏等。1998年出版《郝式太极拳》一书,时称郝式太极拳。
杨露禅次子杨钰(1837-1892),字班侯。性情刚烈,幼承庭训,承继家学。随父进京授拳,后被举荐任清旗营武术教官,授予武德骑尉官职。杨班侯的拳架紧凑,拳架高,步法活,劲力方圆相济,奇正相生,有别于杨露禅所传承的风格,时称杨氏小架太极拳。杨班侯弟子有凌山、万春、全佑等。全佑(1834-1902),满族,乌佳拉哈氏。初从杨公禄禅学拳,后拜杨班侯为师。全佑传子吴鉴泉,其他主要弟子有王茂斋、刘彩臣、常远亭等。吴鉴泉(1870-1942),原名乌佳拉哈.爱绅,1925年,他的女儿吴英华(1905-1996),由北京达仁堂乐家推荐,来上海西门子洋行华人买办管子菁家教拳。1927年,他的弟子徐致一出版《太极拳浅说》,且应精武会之邀,担任太极拳教师。1928年,吴鉴泉应上海九福公司黄楚九之邀,带弟子金玉琦、葛馨吾等来上海,担任被上海精武会教练和上海国术馆武当门主任。1929年女婿马岳梁(1900-1998)来上海,协助吴鉴泉在国术馆教拳。1931年,创办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出版《吴鉴泉氏太极拳》。此后全佑一系的拳学,世称吴式太极拳。全佑弟子常远亭(1860-1918),蒙古族。其子庆禄(1906-1970),字云阶。父子两人拳架低沉,动作起伏,龙身蛇形,俗称全佑老架。常云阶建国后被邀来上海授拳,传弟子戴笔、吴邦才、汪波、马殿臣、樊继芬(女)等。1991年,樊继芬著《常式太极拳》。此脉拳技,后也称常式太极拳。
杨露禅三子杨鑑(1839-1917),字健侯,号镜湖。幼承庭训,承继家学。他性情温和,拳架中正安舒,方圆相济,奇正相生,绵里藏针。世称杨氏中架太极拳。主要弟子有许禹生、张策等。三子兆熊、兆元、兆清皆能传继家学。书僮田兆麟随其左右,得益颇多。田兆麟受杨健侯临终所托,于1917年南下杭州,传授杨氏中架太极拳,开启杨式太极拳南下授艺之旅。
杨健侯长子兆熊(1862-1930),字梦祥。自幼随伯父班侯学拳,习练杨式小架太极拳,深得班侯精髓,性情刚勇,有班侯风范,号少侯。主要弟子有谭梦侠、田兆麟、马润之、尤志学等。他私授吴公仪以杨氏小架太极拳。吴公仪(1900-1970),一名润泽,字子镇。吴鉴泉长子,自幼从父学拳。他得杨少侯杨氏小架后,拳风骤变,人称吴氏方架太极拳。1937年,他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社分社,开启了吴氏太极传入香港和海外之旅。1954年他与白鹤拳家陈克夫之间在澳门的比武,轰动了整个东南亚的华人世界,为推动武侠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武术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杨健侯二子兆元,早逝。其女杨聪,嫁与赵树堂。杨聪育有一子赵斌,一女赵桂珍。赵桂珍适傅钟文。
杨健侯三子兆清(1883-1936),字澄甫。幼世习文,立志于万人敌。后承家学,精通太极拳艺。他体格魁伟,性格温和,拳架中正安舒,气势磅礴,支撑八面。1928年应邀南下南京、上海、杭州、广州传授拳艺,删定94式定势架,世称杨氏大架太极拳。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他的拳照成为太极拳界最为经典的范本。他为推广太极拳呕心沥血,成为太极拳开疆辟土的典范。他主要弟子由田兆麟、武汇川、阎月川、徐岱山、牛春明、陈月坡、王其和、崔毅士、褚桂亭、陈微明、张钦霖、李雅轩、王旭东、董英杰、吴志青、叶大密、汪永泉、吕殿臣、郑曼青、蒋玉堃、姜廷选、濮冰如(女)、濮伟、滕南璇(女)、奚诚甫、匡克明、张庆麟、于化行、郑佐平、曾如柏、傅钟文、赵斌等。育有四子:长子振铭、次子振基、三名振铎、四子振国,均承继家学。
杨澄甫弟子陈微明(1881-1958),名曾德,字慎先,改名曾则,改字天均,号微明,浠水人。出生在北京一个累世为儒的家庭。1913年,任北洋政府清史馆编修,著有《海云楼文集》、《御诗楼续稿》、《双桐一桂轩续稿》等。他初从孙禄堂先生学习形意拳、八卦拳,后拜入杨澄甫门墙习练太极拳。师从李景林学习武当对剑。1925年在上海设立致柔拳社,编著出版了《太极拳术》、《太极答问》、《太极剑》等书,社员从十几人,数十人,发展到几百人,数千人,并开设女子体育师范班,且在苏州、目干山、广州等地开设分社,先后师从他学太极拳者不下万人。开民国太极拳传播之盛。1932年他应邀到广州、广西教拳,开太极拳南传岭南之先。1945年,台湾光复,他的弟子谢镜湖、周益敏从上海回台湾,在新竹开设太极拳社,开启了太极拳传入台湾的历史。1948年陈微明应他们之邀,与弟子陈铎鸣、陈文甫等飞台湾,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杨澄甫弟子王其和(1889-1936),字春山,邢台任县人。在杨兆林过世后,也师从郝为真学习拳艺,1914年入京,拜入杨澄甫门下学艺。其拳架人称“郝杨架”。主要弟子有刘仁海等。其子王景芳承继家学。刘仁海(1904-1982)授徒众多,其弟子李剑方以“王其和太极拳”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澄甫弟子董英杰(1897-1961),名文科,字英杰,任县人。早年从刘瀛州学三皇炮捶,后从杨振远学习杨氏太极拳,又从李香远钻研拳艺,之后拜入杨澄甫门下,且随杨澄甫南下南京、上海,协师教拳。1931年1月,协助杨澄甫整理《太极拳使用法》。1934年,随杨澄甫父子到广州教拳。1936年4月赴香港成立“董英杰太极拳健身院”,广收门徒,开启了太极拳传入香港之旅。之后长期往返于香港、澳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董英杰有四子二女,子名虎岭、龙岗、俊岭、豹岭,女儿华花、茉莉,均承家学。他主要弟子有董世祚、林伯炎、李琪佳、刘同禄、乐欢之等。长子董虎岭(1917-1992),1965年应邀访美国设场授徒,1966年移民美国夏威夷,创办“董氏太极拳学院”,开馆教拳。董英杰弟子林伯炎,上海精武体育师范学校毕业后,留任精武,先后在上海、汉口、广西、福建各精武团体执教,拜入董英杰门墙后,系统学习杨家太极拳术。1940年,先生南下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太极拳传播海外之先河。他分别在星州中正中学、吉隆坡雪兰莪精武会、南洋大学、九龙堂等传授太极拳,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推广和发扬。
杨澄甫学生叶大密(1888-1973),名寿彭,字祖羲,号伯龄,一号大密。文成人。幼承小八卦内功,1917年从田兆麟学习杨式中架太极拳,得孙存周、孙禄堂孙氏内功拳法,1926年在上海法租界创立武当太极拳社,是史上第一家以太极拳命名的社团。1927年师从李景林学武当对剑,1928年、1929年分别学得杨澄甫老师的杨式大架太极拳和杨少侯老师的杨式小架太极拳。期间也得到张钦霖道功的传授。他早年弟子有濮秋臣、濮冰如父女、严春堂、胡厥文、郑曼青、黄景华等,晚年弟子有蒋锡荣、金仁霖、曹树伟等。五十年代简化太极拳大潮中,他反其道而行之,以杨氏中架太极拳为基础,把从多位老师学得的拳艺,融入到杨氏太极拳大架的框架下,形成一套独具风格的杨式太极拳教案,人称“叶家拳”,或称杨式叶派太极拳。他引荐早年弟子濮冰如、郑曼青、黄景华等,拜入杨澄甫门下。
杨澄甫学生郑曼清(1902-1975),名岳,字曼清,号玉井山人,晚号曼髯。永嘉人。精诗、书、画、拳、医,仿郑虔“郑三绝”,人称“五绝老人”。1932年在《太极拳使用法》基础上,协助杨澄甫删编《太极拳体用全书》。1940年,编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8年,出版《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1949年,定居台湾,1951年,在台北创立时中太极拳社。他删定的三十七式简化太极拳,人称郑子太极拳,风行全球。主要弟子有罗邦桢、徐忆中、徐逢元、黄性贤、刘锡亨、宋志坚、鞠鸿宾、干啸洲、陈志诚、梁栋材、廖祯祥、叶秀挺、陶炳祥、吴国忠等。1957年,弟子陈志诚之波士顿、弟子罗邦桢在旧金山设馆,将太极拳传入美洲。1960年,郑曼青旅居美国,在纽约创立时中文化中心,往返于波士顿、旧金山、纽约传授太极拳。曾应邀赴联合国表演太极拳。子郑沛伦、女郑可欣,定居美国,承继家学。郑曼青弟子黄性贤(1910-1992),字心玄,福州人。从小学练白鹤拳,1949年渡海入台湾,师从郑曼青学习中医和太极拳。1956年应邀赴新加坡传授太极拳。1959年恰逢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创立,应邀从新加坡转来砂拉越。1970年由他新加坡弟子谢沐泰策划,与新加坡亚洲摔跤冠军廖广成在砂拉越首府古晋的一场对擂,堪称太极拳史上的经典。这场擂台赛不但为推动太极拳的全球化做出了贡献,其影响力还远远超越于太极拳本身,为当时全球反华的背景下,海外华人抱团自保,争取政治权利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与此同时,在他的弟子王其辉等人的推动下,四阶十层三十七级的“黄氏太极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郑曼青弟子叶秀挺、吴国忠也先后开拓马来西亚、泰国等太极拳市场。郑曼青弟子宋志坚(1910-2000),字石泉,号鉴清,益阳人。初从吴公藻习练吴式太极拳,后从郑曼青学练三十七式简化太极拳。于1981年设立中华太极馆,结合《易经》卦象,以易理说拳,创立64式“易简太极拳”。宋志坚的弟子张荣达先生创立台湾世界太极拳联盟,致力于太极拳的全球交流和推广。
杨澄甫学生汪永泉(1904-1987),字在山,满族,北京人。其父汪崇禄系溥伦贝子府总管家,12岁时,随父从杨健侯学拳。15岁后从杨澄甫学拳。1977年,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太极拳。弟子主要有张贤达、孙德善、孙德明、高占魁、朱怀元、齐一、魏树人等。1990年,编著《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出版,所练拳架保留许多杨式中架太极拳风格,俗称“老六路”。再传弟子石明曾以“如意太极拳”风领京城一时之骚。
杨澄甫学生吕殿臣(1886-1948),巨鹿人。出身武术世家,1923年经某旅旅长耿怡引荐从杨澄甫学习太极拳。其弟子王炬(1913-2003),原名惠林,字子和,号华步庭主,潍县人。1945年10月受命赴台湾推行国语。业余在居所的小庭院华步庭传授太极拳,称“禄禅学派”。弟子邓时海,再传弟子苏清标开始制订系统的传武体系和考核标准,将所传授的太极拳称作“杨氏老架太极拳”,传武机构普及全球多个国家,学员多达三万余人。
杨澄甫其他弟子如田兆麟、武汇川、李雅轩、崔毅士、牛春明、徐岱山、褚桂亭、张钦霖、吴志青、蒋玉堃、濮冰如(女)、奚诚甫、郑佐平、曾如柏等作为外姓弟子,都在各地传承有序,为推广发扬太极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近代太极拳发展的生力军。
杨澄甫长子振铭(1910-1985),字守中,永年人。8岁起陪父身边,随父习拳,助父教拳,随父辗转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父亲病故后,继承家业,辅导三位弟弟习拳。抗战胜利后重返广州,招次弟振基协助教拳事务。1949年移居香港传授太极拳。弟子主要有叶大德、马伟焕、张世贤、罗琼等。杨振铭无子嗣。女儿帝儿、玛丽、伊利继承家学。
杨澄甫次子振基(1921-2007),永年人,6岁随父亲和叔父兆鹏学拳。他秉性耿直倔强,有侠义心肠。1948年,赴广州随兄长杨守中练拳、教拳。被中山县第一中学和世光小学聘为国术教员。1962年起,担任河北省体工大队等地太极拳教练,教授河北省委、华北局一些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如李雪峰等习练太极拳,先后辗转全国各地推广太极拳,先后举办300多期培训班。整理出版了《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书中全本影印公开了杨家家传的太极拳经典老拳谱“三十二目”。他反对一些拳家的实脚转的练法,坚持家传的虚实分明法,为此将所练拳架称之为杨澄甫式太极拳,以此与倡导实脚转者划清界限。杨振基无子嗣。主要弟子有常关成、高振东、张国胜、严翰秀、郑豪、孟祥龙等。侄子杨志芳也从小随伯父承继家学。
杨澄甫三子名振铎(1926-),永年人。自幼随父亲和长兄杨振铭习拳,定居山西省太原市。是杨氏第四代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82年4月4日,创立山西省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他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大型太极拳活动,应邀赴世界各国传授太极拳。198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里奥市授予他“荣誉市长”证书,同年,特洛伊市赠予他该市“金钥匙”。1998年,在美国成立国际杨式太极拳协会,任主席。杨振铎收授中外弟子200余人,主要有杨礼儒、宋斌、戈金刚等。嗣孙杨军、杨斌、杨勇也继承其学。
杨澄甫四子振国(1928-2013),永年人。自幼随父、兄练拳。他为人谦虚低调,退休后才课徒教拳,曾赴香港、台湾以及内地多个城市讲学授艺。著有《杨式太极拳五十五式》、《杨式太极拳三十七式》等书。成功入选杨式太极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名录。杨振国诞子二,长子永芳,已故。次子志芳,承继家学。主要弟子有王凤英(女)、檀训亭(女)、沈爱华(女)、唐才良、张延宏、周新魁等。
杨志芳(1959-),杨振国次子,作为杨澄甫唯一在世的嫡孙,自幼从父亲和二伯杨振基学拳,承继杨氏正脉拳艺。后又从三伯杨振铎学拳钻研拳艺。拳姿舒展大方,气势磅礴,神行意韵,颇得乃祖杨澄甫风范,是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的典范。他现任邯郸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主席。创立杨氏太极拳研究中心,致力于杨式太极拳散落在全球文化遗存的整理、保护和推广。2017年起,他开门纳客,每年在邯郸召开全球杨氏太极拳文化节,欢迎全球太极拳爱好者来广府祭祖,推动杨式太极拳全球的交流和推广。2019年成功入选杨式太极拳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另外,杨澄甫的侄外孙赵斌(1906-1999),字海元,号信心,永年人。系杨澄甫二兄杨兆元之外孙。1917赴京随舅姥爷杨澄甫习拳。1958年,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1984年11月,创办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主要弟子由赵子华、扎西(女)、赵廷铭、路迪民、翟金录、张世昌、郝宏伟等。其子赵小斌、赵幼斌皆继承家学。杨澄甫的侄外孙女婿傅钟文(1907-1994),永年人。娶杨澄甫二兄杨兆元之外孙女赵桂珍为妻。1928年杨澄甫南下,随妻舅姥爷杨澄甫学拳。且随杨澄甫南下广州,1944年10月1日,傅钟文在上海创立永年太极拳社,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1963年,编纂出版《杨式太极拳》,首次以“杨式太极拳”面世。1983年,永年太极拳社隆重纪念杨澄甫先生诞辰100周年,与会者多达2000多人。1984年聘为上海市武术队顾问。积极投身中日太极拳的交流。1988年国家体委授予“中国国际武术贡献奖”。半世纪的授拳生涯,学员多达10万之众。主要弟子有沈寿、顾树屏、王天籁、洪炳荣、周永余、王荣达、詹闲筱、戚瑞章、林汝豪、何洪涛、翟金录、奚桂忠、王嘉林、张雅君、徐光等。胞弟傅宗元、儿子傅声远、孙子傅清泉都能继承其艺。作为杨氏第五代姻亲的赵斌、傅钟文,他们两人和他的后人成为杨氏外姓姻亲中推广杨式太极拳的主力军,为太极拳推广到全球作出不朽的贡献。
杨季子《拳家杂咏》云:“功令推行太极拳,于今武术莫能先。谁知豫北陈家沟,却赖冀南杨氏传。”从杨露禅、武禹襄开始,几代太极拳人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旗帜下,开启了太极拳广布之先。到了民国年间,太极拳被尊为“国术”,在“强种强国”的召唤下,“功令推行”,风靡大江南北。建国后,太极拳又被打造成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风靡城市乡村。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太极拳好”的号召下,太极拳逐渐以特有的中国形象走向全球。据不完全统计,而今全球有一亿五千万的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俨然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
1854年,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这些稀而弥珍的拳谱,几经微显阐幽,彰往察来,传承者参会自己的体悟,他们在修炼拳艺的同时,也发展着太极拳理论。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太极拳理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文论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舞阳某盐店获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关文字,会参了武禹襄等诸家讲论,侧重的是习练者自身的身体感悟和心得。这一时期的拳论,以两条脉络流传于世:其一是武禹襄将所得王宗岳拳论,加以释解后,赠贻杨家。杨家几代拳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窜益。最早见诸关百益于1912年十一月刻印的《太极拳经》,之后多附录于杨、吴两家公开出版的诸家太极拳论著中;其二,李亦畲得诸武禹襄赠贻的拳谱后,附以小序及五字诀等拳学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赠予舍弟李启轩,其二赠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
第二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代表,俗称“宋氏家传本”。此阶段拳谱,将李亦畲“老三本”中“不知始自何人”的太极拳,一下子与许宣平、李道子、韩拱月、程灵洗、张三丰、僧仲殊等众多佛道仙尊发生了关联(宋仲殊,其实只是宋时诗僧仲殊的误植)。这一时期的拳论,从一拳一脚的运动感悟中,“先求知我性”,而推及天地人之性。由一身一己之拳艺心得,向无形无象、尽性立命延伸。于拳史源流而论,纷繁芜杂,或荒诞不经,但却别具魅力,就像是黄山的云海,变化万千,神秘莫测。同时,此谱对后世武侠影响也最大。
第三阶段是太极拳理论的巅峰阶段。这一时期是以杨家传抄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为代表,俗称“三十二目”。此谱的部分内容陆续见诸杨澄甫、董英杰、陈炎林、田兆麟、顾留馨、沈寿等相关太极拳图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吴公藻藏《太极法说》及杨振基藏“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此拳谱,具备自身独特的拳学理念,且具系统的理论层次,文论内在逻辑严密,将太极拳理论从原本的呈一拳一脚之能,升华为“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尽性立命,穷神达化”的性命之学。
而与之同时,陈家沟和赵堡镇的拳术,一直没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及上述三个阶段的太极拳理论。指导他们的《三三拳谱》,其实是来自形意拳、心意拳的理论。陈家沟直至陈鑫编著《太极拳图说》才开始以易经卦象,来建树他们的太极拳理论。民国十八年,赵堡镇杜元化因参与陈鑫《太极拳图说》的出版补订,由此得到灵感,开始蹈袭陈鑫的理论,来构建他的《太极正宗》。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