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3日泰州讯 兴化市昌荣镇位于江苏兴化中部,原名唐子。区位优势明显,历史上曾定位为兴化城市副中心;水陆便捷,有过“交通高地”的辉煌过往。1943年,改为现名,是远近闻名的红色乡镇。
在安仁村,村口一座牌坊寓意着“仁里安居”之义,一片渔乐园展示着捕鱼之趣,一个童趣园呈现出新旧之变,一道连心桥昭示着干群凝心。
这里的“百姓大食堂”“百姓议事厅”和“百姓大舞台”,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三百场所”。“议事厅”由“四老”负责,就是村里四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支书、老队长和老木匠,他们用乡情亲情的纽带和长辈们的谆谆教诲,融化群众与干群之间的冲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昌荣镇党委书记邵国昱介绍,因为有了这样的机制,昌荣镇现在的信访数量加速度下降。
安仁村环境美丽,更有吸引人心的故事。这里有一条小河,水质清澈水波涟漪,河边有一座石桥,石桥边上有一座石桌和四张石凳。本地企业家邹新木经常在这条河里游泳,还经常在河边的老榆树上攀爬,“如果有些石凳就好了。”邹新木说了不到三天,村干部就安装好了一副石桌。邹新木每年回村都会在石桌边喝杯茶,并留下20万用于村庄建设,这一留就是三年。
万昌村是一座以教育为主题的特色田园乡村,墙上金光闪闪的“宁可不建楼房,也要让孩子上学堂”的村训,每个村民都耳熟能详。一个192户的小村庄,走出了160多位大学生,在水乡垒成“人才之垛”。目前,村里准备面向所有在外大学生组织“家风助力乡村振兴”作品征集活动,将优秀的家风提炼进村规民约中,不断扩大家风村训的影响力,全力打造家风家训先行村。
去年,兴化市政府下决心打造昌荣到林湖的昌林线时,由于基础差、战线长、工作量大,邵国昱辗转难眠,要让工作“少走弯路”,自己就要“多跑几步”,邵国昱和分管负责人每天都往村里跑,最多一天跑三趟,每天在几公里的农路上走上好几个来回,每天微信运动都达到3万步。三个月下来,15.67公里的昌林线,硬是跑了100多趟,完成沿途211户的拆除量。现在的昌林线像掀去红盖头的美新娘,得到广大群众一致赞美。
昌荣镇提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这里每个村的书记,也都打造出自己的个人品牌。无论是“60后”的老支书姚月圣,还是“89后”的年轻支书卞玉祥。在挥洒汗水中,他们边化解矛盾边征集“金点子”,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马路书记”。还有同为89后的“鸡鸣书记”刘剑,“晚霞书记”夏春霞,“工作日不顾家、节假日不休息”的“两不书记”姚德银,靠着他们,将一个个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村建设成为泰州特色田园乡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为了让群众当好“主人翁”,昌荣镇党委广泛开展以“出智、出工、出物、出钱,助困、助学、助洁、助美”为内容的“四出四助”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家乡的热情。
走在昌荣,深深体会到“移步换景”的感受,一个废弃的猪圈,可以改造成精致的街角花园。一条河畔小路,可以变成深邃的时空长廊“万里好春光”。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个或者一组同姓的名人雕塑,比如万昌村的万章,他是孟子的高足,比如安仁村姓邹的人多,这里就以阴阳家邹衍为祖先。不得不说,这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并驾齐驱的。
走进昌荣,每个村都有一个美丽大方、风格各异的党群服务中心,在服务大厅墙上都挂着一个党建石榴工程的logo,两只手比作心型,捧着一颗红石榴,里面的石榴籽紧紧围绕在金灿灿的党徽四周,“有事到村部,交心找干部”醒目的标语分列两旁。旁边还有各村自己设计的村标logo,“安居仁里”“绿美欣荣”“创客万昌”“醉美双星”等。
邵国昱说,党群服务中心所在的地方,环境一定是整个行政村环境最漂亮的,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也必须是最好的,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戴。
除了环境的美丽与优雅之外,昌荣镇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凝聚起群众的向心力,带领他们追求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这“五感”。“五感”融通,借此打造“昌荣精神”,朝向“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刘根勤)
刘根勤:兴化人,学者、作家。中山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国学学会学术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从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