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文山
人们总是说,美国人喜欢畅想未来,所以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十分发达。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美国人不仅向前看,也向后看,他们开始“重构”历史。
以美剧为例,近年来,“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这种高概念类型十分盛行,至少已经出现了三部代表性作品。
第一部是流媒体Amazon在2015年推出的《高堡奇人》,该剧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PKD)的同名小说,目前已经播出4季。《高堡奇人》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美国东西部分别被日本、德国瓜分,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第二部是苹果旗下Apple TV 在2019年底上线的《为了全人类》。该剧的一张海报完美展现了这部剧的设定:一个美国宇航员站在月球上,他的宇航服反射镜中除了他的影子之外,还有早就捷足先登的苏联国旗。
第三部便是HBO上周开播的6集限定剧《反美阴谋》。这部剧开了这样一个脑洞:如果罗斯福在1940年第三次总统大选时,被具有反犹倾向的政坛新星取而代之,美国走向纳粹的道路,历史将会怎样?
什么是“或然历史”?为什么这几年开始在美剧中流行?这个类型对国剧有怎样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反美阴谋》:让历史沟通未来在疫情期间观看韩剧《李尸朝鲜2》,多少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恍惚感。如果说《李尸朝鲜2》与现实的对照是一种“形似”的话,那么《反美阴谋》与美国的时局多有“神似”。当然,这部剧的主创估计也没想到播出时会和美国社会产生如此强烈的互文。
3月19日,纽约市长白思德在一场发布会上抨击特朗普:“我并无意冒犯您,只是注意到了历史的相似。特朗普总统,现在您就是这一代的赫伯特·胡佛,您在观望、在等待,错过了每一个大胆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国家的机会。”
上世纪30年代,胡佛在其总统任期内的政策并未让美国走出大萧条,因此输掉了连任。继任者罗斯福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人民克服了危机,他也凭借极高的威望在1940年的战时状态下第三次连任,创造了美国历史纪录。
然而在《反美阴谋》中,罗斯福总统开始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公开支持纳粹、反犹太人的美国飞行员林白(Charles Lindbergh)成功在政界崛起并竞选成为总统。民粹主义对于美国政治体制的伤害,是《反美阴谋》与现实最大的对照。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林白,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林白是名飞行员,他曾完成了人类首次不间断飞跃大西洋的壮举,被视作美国的国民英雄。二战初期,林白多次奉美军之命前往德国,试探希特勒政府的动态,是美国政府亲德派代表。
林白还曾参与组建“美国至上委员会”(The America First Committee),并担任该组织的主要发言人。他多次批评犹太人并不爱国,密谋操控美国政府加入盟军。而特朗普在竞选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的口号,这种“孤立主义”的政策不由让人联想起这段二战时的历史。
《反美阴谋》中,在战争阴云笼罩和林白的鼓吹之下,有超过60%的美国人相信犹太人需要被“限制”或被驱逐出境,美国社会掀起了“排犹浪潮”,甚至有人主动攻击美籍犹太人。而在现实中,特朗普在这次疫情下“甩锅”,也对美国华人生活造成了不少影响。
在播出的首集当中,林白作为一颗政治新星正在冉冉升起,美国社会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纳粹化。作为犹太人,主人公一家的生活不断被波及和影响。
可以看出,“或然历史”虽然在重构历史,但和真实历史的走向息息相关,人类或许是由于侥幸,才没有选择最糟的历史走向。或然历史也是“未来”,是过去存在,但在我们的世界中未能实现的未来可能性。然而这未曾实现的“未来”总会昭示真正的未来,这就是美剧聚焦这个类型的现实意义。
“或然历史”:在历史中加入变量什么是“或然历史”?
《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四卷)一书总结道,“对历史事件与发展进程展开‘大开脑洞’般的文学想象,或悬置某个特别的历史事件,对其作‘如果没有发生’‘如果不这么发生’的推测。或抛开历史发展轨道,对已知事实进行逆向书写,可以被归纳入‘或然历史’。”
科幻作家宝树在其编选的《科幻中的中国历史》一书序言中写道,“或然历史作品常常假设已发生的历史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改变,转到一个迥异的方向。理论上,或然历史并不必然与科幻相关,但另一个历史方向如果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几个王朝,未免太缺乏想象力,有趣的内容几乎都会涉及科技的重构和社会制度的巨变。”
毫无疑问,菲利普·K·迪克的《高堡奇人》是中国人最熟知的一本“或然历史”小说,但是人们在界定类型时,经常会和两个概念混淆。
第一是“架空历史”。顾名思义,架空历史就是凭借着少量的历史资料,创造出虚构的新的历史世界。种种原因影响,国内的古装剧盛行架空历史。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架空历史剧一般是现代人对于古人的一种想象,它的剧作设定没有具体的朝代和真实地理空间,“纯属虚构”。
第二是“穿越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主人公要么利用历史知识打怪升级,如《寻秦记》;要么在一种“现代化焦虑”的冲动之下,打破历史进程,以期历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新宋》。但在“或然历史”中,历史的变量是自然的一种走向,没有外界干预,它提供了“历史必然性”之外的一种或然。
尽管《反美阴谋》播出在后,但它寄托了不少人的期望。事实上,《高堡奇人》和《为了全人类》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没能出圈。
《高堡奇人》虽然原著名声在外,但是剧集的亮点也仅仅体现在原著“脑洞大开”的创意上,极具风格化的片头没有拯救这部剧故事脉络上的平庸。更何况Amazon还将这部小说开发成了四季的“肥皂剧”,着实让人丧失了兴致。
对于喜欢太空科幻片的观众来说,《为了全人类》难免会让人感到失望。它虽然有着一个“高概念”设定,却进行了“低概念”处理,相比起美苏登月冷战,它的家庭戏、职场戏更多。客观地讲,《为了全人类》是一部宇航行业剧,即便是太空飞行,也没有太科幻的大场面。
“或然历史”有着悠久的传统,知名的作品还有很多。
在《反美阴谋》中,主人公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进行了募捐。那么,假如二战后以色列没能在中东复国,犹太人大批涌入阿拉斯加,并且成立了自己的联邦特区,那么这会对美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犹太警察工会》讲述的故事。
如果当年南北战争结果是主张畜奴的南方赢了,美国不叫"美利坚合众国“(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是成了"美利坚联盟国”(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那么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呢? 电影《美利坚邦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韩国2002年上映的《2009迷失的记忆》也是一部典型的“或然历史”影片。在电影中,“义士”安重根在1909年的刺杀行动完全失败,伊藤博文躲过一劫。之后日本联合美国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整个东亚。到2009年,朝鲜已经牢固地成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首尔成了完全日本化的日本第三大城市。
不过,《2009迷失的记忆》的重点不在于提出一个“韩版《高堡奇人》”的沉重议题,而在于寻找时空之门的钥匙,让变奏了的历史重回正轨,“Make Korea Great Again”。而在影片设定的“历史正轨”中,朝鲜半岛不仅获得统一,韩国还成为世界强国,甚至向中国提出交还“高句丽故土”的要求,这种无视历史的民族主义就有些鬼扯。
中国历史剧能告别“线性思维”吗?客观来讲,“或然历史”即便在科幻领域,也是一个小众的类型,它之所以近些年在美剧中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或然历史”自带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底色,满足了美国文艺工作者对现实发声的需求。《反美阴谋》的编剧大卫·西蒙在推特上称这部剧“和现实关联紧密”,并且他在推特上经常批评特朗普。
苏联早就解体,《为了全人类》继续书写冷战时期老掉牙的往事,很难和当下的观众产生共情。所谓苏联比美国早一步登月这个“或然历史”的设定,其实置换了在以5G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竞争中,美国“意外”落后的现实。也因此,《为了全人类》联系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其次,美国的流媒体和商业电视台在内容上的竞争进入到了一种白热化阶段,“高概念”剧集都是各家的心头好。所谓“高概念剧”,就是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天然能够引起关注和讨论的剧集。这也是各家流媒体巨头在“初登场”时最喜欢选择的题材,以期一鸣惊人。“或然历史”自带高概念属性。
Netflix的《纸牌屋》《怪奇物语》,Hulu的《使女的故事》,Amazon的《高堡奇人》《指环王》,Apple TV 的《看见》《为了全人类》,HBO的《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这些都是典型的“高概念剧”。
美剧中的“或然历史”热能给国产剧带来哪些启示?
首先,“或然历史”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创作环境不大协调。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历史的国家,历史评价总是和现实的社会秩序联系在一起,岂容随意加入变量进行历史实验?在实践中,即便是盖棺论定的“必然历史”,也会经历严格的把关与审查,更何况脑洞大开的“或然历史”?
“或然历史”探究的是历史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而中国人坚信“历史没有如果”。在香港电影《宋氏三姐妹》结尾,张曼玉饰演的宋庆龄去世之前,她的秘书问:“如果孙先生不是那么早去世,中国的历史会一样吗?”宋庆龄回答:“历史没有如果。”据导演张婉婷在访谈中回忆,当年为了留住这个结尾,大费一番周折。
其次,有些符合政策导向的“或然历史”IP还需平台有足够耐心和精力去打磨。刘慈欣以写“硬科幻”成名,但是他也写过一个短篇“历史科幻”——《西洋》。
在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开篇,大明船队马上就要穿越风暴角,进入大西洋……然而宣德皇帝下令返航。已经年逾花甲的郑和满头白发,仰天长啸,望洋兴叹。这种巨大的失落和沮丧感,其实更多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发出的惋惜:毕竟我们曾经距离开辟大航海时代那么近。《西洋》就满足了人们这样的期待:假如郑和船队越过好望角,中国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西洋》中,东西方的地位发生了逆转,西方成了东方的殖民地。刘慈欣以1997年7月1日为主要叙事线,讲述了一对中国外交官父子对于英国从中国手中收回北爱尔兰的“历史”发生争论的故事。通过这篇小品文,刘慈欣对殖民主义和世界差序格局进行了反思。
美国作家金·斯坦利·罗宾森的脑洞更大,他在《米与盐的年代》写了一部“西方人缺席的近代史”:如果14世纪的欧洲被黑死病毁灭了,世界将会怎样?作者编织了一个类似“十世轮回”的故事,构思了阿拉伯、印度、中国文明按照自己的轨迹而形成的庞大而奇诡的千年历史。
即便是Netflix拍《马可波罗》,那也是通过西方人的视角来打量中国。《米与盐的年代》这样一部西方人缺席的历史,显然不能指望美国人去做影视改编,中国影视人不妨一试。事实上,这部小说或许是对“一带一路”战略最生动的一个诠释。
所谓的“一带一路”,其实就是在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形成之前,欧亚大陆曾经自发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和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如今,以欧美为核心的全球化变数增多,“一带一路”倡议则提早预备了在经贸上的回旋空间和战略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