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时光,沭阳的民俗与传统文化塑造了沭阳人的生活方式,寄托了沭阳人的美好愿景。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了丰富的有特色的家乡滋味。
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文化特征,饮食习惯上也兼有南北风格,淮扬菜比重最大,鲁菜次之,兼有徽菜、浙菜、川菜、湘菜等。其中,著名的民间小吃有:
一、庙头千张
千张,又名百叶,是一种豆制品,以其精薄、柔韧、香嫩而著称,且富有弹性,拉长可回缩,口感极好。庙头千张是庙头镇传统工艺生产的土产食品,目前已获宿迁市“地方名优产品”称号。
清朝大诗人袁枚在其《随园食谱》一书中曾提到“沭邑西”豆腐和千张,民国前后,以庙头镇冷庄村千张最为著名。利用传统工艺流程制作,以千张为食材可做20多种美食。
二、马厂三宝
五香花生米 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专拣红皮未破大花生米置锅中,倒入开水蒸煮数分钟后捞出晾干,拌在用香、甜、辣、咸数种佐料和若干中草药泡制出的液体中,侵泡一天一夜。然后捞出晾干,之后再用清水冲净的细黄沙拌和,放在锅里用中火翻炒30分钟,最后筛去细沙,即可食用。食时饱满酥脆,五味俱全,生津止渴,回味无穷。
季家馒头 马厂老街东头季姓馒头作坊制作,他们继承祖传工艺,做工独特而又复杂。其馒头白嫩松软,清香扑鼻。吃起来舒适可口,味道鲜美。夏天可保质三天,冬天可保质一个月,加热了吃,色香味形一点不变。
绿豆饼 马厂汪姓老字号食品。制作小豆饼共有六道工序:一是选料,选用马厂本地产的正宗绿豆;二是侵泡,将选好的绿豆用清水侵泡,直至自动脱皮为止;三是去皮,用清水反复过滤,直至将绿豆皮漂去为止;四是磨糊,用细牙石磨,将脱皮后的绿豆磨成糊状;五是配料,用少量的细山芋粉和细芝麻粉加水搅拌成糊;六是炕熟,用温火平锅把豆饼糊舀在特制的磨具中炕干,至微黄即成。
三、颜集朝牌
朝牌是烧饼类食品的一种,是沭阳颜集镇的特色食品。因其形状酷似封建王朝文武大臣上朝时手里捧着的笏,故称朝牌。
颜集朝牌为存手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和面、擀面是关键,面和得要恰到好处,软了硬了都不行;然后是发酵,也要掌握时机,老了嫩了、酸了碱了都会影响朝牌的质量,甚至会报废。因此,老人口授秘诀,有“和、揉、掷、擀”等之功,和要和得匀,揉要揉得韧,掷要掷得薄,有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都会前功尽弃。
在沭阳,刚出炉得朝牌配刚出锅得油条同吃,已成为沭阳游子回乡探亲后就餐时的首选。
四、钱集老鹅
钱集老鹅用料讲究,选用2年生以上食草老鹅最短也要达到一年生长期。宰杀时取活鹅从颈部割开,放清鹅血,用65~68度的热水烫毛,然后手工拔毛,拔净后剖开鹅肚取出内脏,分开放置;鹅身放在清水中侵泡约30分钟滤去血水后捞出,层层放在水缸中进行腌制,鹅肚里也要放盐,腌制时间6~12小时。腌好后再用水清洗,放在铁锅中,加入清水,再添入大茴、香草叶、丁香、花椒、生姜、大葱等调料品,然后进行蒸煮。煮鹅时要掌握火候。将煮过鹅的汤水,加入味精等调成卤子,食用时倒入鹅肉中,味道更加鲜美。
五、沭阳素鸡
沭阳素鸡(又称鸡糕)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素鸡具有口味清雅、色泽鲜明、粉嫩如酥、细腻上口的特点,所以又称之为“酥鸡”。
做素鸡在配料、刀工、拌工、火候上都十分考究,放多少鸡蛋、豆粉、山药等辅料及调味品的比例全在师傅的掌握之中。刀工是做鸡糕的关键,辅料斩得越细越好,做好的鸡糕口感就越嫩越丰富。至于用火,大小缓急以及用什么燃料,都对鸡糕的质量有所影响,其中奥妙不一而足。
沭阳素鸡的特点是嫩给、细、素、鲜、明,它色泽黄白相间,晶莹剔透,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清爽雅淡,细腻如膏、嫩而不化,鲜而不散。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即可当主菜,又可为配料。可烧、可扣、可炒,还可以做羹,同样别具风味。
六、沭阳煎饼
煎饼为苏北鲁南一带城乡居民的主食,在沭阳特别是新沂河以北地区深受人民喜爱,在沭阳城区街头小吃摊上更是常见。
煎饼的主要材料是小麦面、玉米面与菜品。煎饼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直径1近米的大饼,另一种是直径约40厘米的小煎饼,两者在口感上无区别。煎饼中摊拌的菜品大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白菜、韭菜、芹菜、香菜等皆可。有的会摊1~2个鸡蛋放入因人而异,也有的喜欢夹入油条。煎饼以刚起锅即食为佳。
七、沭城熏烧
沭城熏烧的品种较多,如猪耳、猪头肉、猪大肠、猪小肚、猪舌、猪蹄、猪尾等。供宴会、庆典、家庭食用,特别是酒席上不可缺少的菜肴。熏烧制作工序及其繁杂和精细,前后多达三十多道。首先是选料,焐煮时的佐料十分重要,如姜、葱、椒、茴香等十多种配料根据熏烧的分量和类别有所区别,在放佐料和食盐的过程中,要分类掌握,慢慢调节,最后达到最佳味道。
过去沭阳较有影响的民间小吃还有衙门口的胡辣汤,大元头的小饺子,西城门口的黄米糕,屠桥口的春卷、油果子,东关口的红糖果子,十字桥头的大馒头,颜集的茶食糕点,钱集酱菜、茶干、烧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