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红爆品频出的今天,肉类的健康替代品“人造肉”也开始由星星之火逐渐向燎原之势迈进。
根据咨询公司尼尔森(Nielsen)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植物性肉类替代品销量较去年同期猛增200%。
在倍增数据对应的落地程度端,人造肉更是一步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在被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汉堡王、星巴克、赛百味、肯德基、喜茶等餐饮品牌先后推出相应产品,快速试水未来肉市场。
据悉,人造肉是一种健康产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肉,主要靠豆类蛋白转化制成,另一种则是利用动物干细胞人工培育而成。由于后者培育较长且成本较高,因此市面上人造肉企业大多为植物蛋白肉。
成立于2019年的珍肉定位于“中式植物肉”品牌,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生产人造肉半成品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助力B端餐饮企业提高餐品科技感、口感口味等综合竞争力。
珍肉团队大部分核心成员均具备食品工程研发背景,掌握植物蛋白肉产品开发能力。创始人&CEO吕中茗曾创立过国内首个蛋白棒品牌“腹愁者”。
“中国人均食肉量在逐年递增,特别是疫情重压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切实影响着肉类供应市场的需求,根据 OECD 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30年肉制品供应缺口或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若在这个缺口上植物肉的渗透率达到5%,中国植物肉市场也将达到千亿级规模。”吕中茗告诉创业邦。
据吕中茗介绍,我国在植物蛋白深加工领域积累深厚,市场教育完备。以前主要以大豆蛋白素肉形态为主,主要原材料为大豆和豆腐衣,是一种针对于小众素食人群的食物,而如今,经历了多年技术沉淀,国内企业已初步掌握人造肉技术,让植物蛋白具备肉类的口感风味。
而一种新型肉想要被推向大众市场,还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供应链的高效,生产效率能比肩猪、牛、羊肉,保证货源稳定,且成本低廉;二,要区别于素鸡素鸭,味道和口感的拟真程度必须与现有肉类口感相近,这决定了该产品能否被大众所接受。
在吕中茗看来,人造肉市场教育还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市场上的人造肉产品形态更多以西式快餐为主,用于汉堡肉和炸鸡块等,产品缺少本地化元素和独特性。
故,珍肉在创立初期,便确立了以“本地化”为核心发展目标,与B端餐饮品牌共同打造本地化人造肉生态,探索人造肉在国内各大菜系中的更多可能性。
2019年中秋时节,珍肉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人造肉月饼,限量销售的3000份月饼在预售期便抢购一空;今年6月18号,珍肉瞄准川渝火锅场景,推出搭配食品植物肉小酥肉和植物肉小龙虾。
“产品外观拟真度不错,有肉质的鲜香,纤维感丰富有弹性,且会溢出类似脂肪的油脂。”一名真实用户反馈道。
珍肉如何实现拟真?
吕中茗表示,首先,在口感层面,考虑到植物蛋白的松散特性,珍肉通过物理挤压、高温冷却高压、营养锁鲜工艺,使其改变为仿动物蛋白的拉丝蛋白纤维;
其次,在风味层面,珍肉科研团队在分子真空状态下对牛肉中上千种香气物质进行了萃取和定量分析,基于香辛料和天然香精,团队已建立了一套本地化的独特调味体系,能结合不同烹饪方式快速调味,尽可能接近真肉风味。
这便是珍肉得以快速抓住消费机遇的优势,更是与Beyong Meat、impossible food等海外人造肉品牌的差异化所在。
从商业模式来看,前期,珍肉会重点在产品口感风味研发以及降低成本两方面蓄力,打造不同动物细分部位的相应口感;中期,与各大中餐连锁品牌合作,用新食材吸引食客,以此教育市场;后期推出成熟可量产的半成品产品,长期供应货源。
现阶段,珍肉正处于前、中期过渡阶段,基于豌豆蛋白和大豆蛋白等本土化原料,产品成本可降至行业水平的1/3左右。同时,公司已与双塔食品、老大房等数十家B端企业深度合作。
据了解,珍肉已于2019年完成个人投资人的种子轮融资,2020年完成纽约替代蛋白专用基金BIV(Big Idea Ventures)的种子轮 融资,目前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
珍肉方面表示,随着餐饮市场的有序恢复,以及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健康营养话题关注度的提升,今年下半年,人造肉行业将迎来关键节点。
对此,珍肉将会在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方面重点发力,以免费提供科研解决方案的模式,加强与中餐连锁品牌的合作,并结合南北差异化饮食习惯,在火锅、水饺等方向探索布局。
未来,珍肉志在打造一家普适化人造肉品牌,让每个用户都能消费得起人造肉产品。
文章图片来源于珍肉,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