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不良特征与教育措施初探,周振朝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5),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小学生学习焦虑的研究意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学习焦虑的研究意义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不良特征与教育措施初探,周振朝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5)
摘要:学习困难问题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不良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转化 ,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 , 通过教育训练 , 有利于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
笔记:
关于“学习困难”一词, 在医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有不同的解释。医学界认为, 学习困难儿童问题是大脑损伤的问题, 是由大脑器质性损伤而致。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认为, 并非所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是由于大脑器质性损伤而致, 有些儿童只是有轻微的脑功能失调或感知运动障碍, 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教育、生理方面的原因, 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在美国, 特殊教育专家和美国联邦教育署曾提出“学习无能” (Learning disabilities) 和“特殊学习无能” (The speci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等名词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困难的问题。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 (1963) 认为, 学习无能的儿童既不是指盲聋等感官障碍或智能不足的儿童, 也不是指环境因素引起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儿童, 而是指那些感官正常、又无显著的智力缺陷、只是在行为上与心理发展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 以致无法在家庭中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或在学校中依靠通常的教学方法不能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美国联邦教育署全国障碍儿童教育咨询委员会 (1968) 把“特殊学习无能”定义为:“特殊学习无能儿童一词是指儿童在理解及语言应用等方面有一种或几种以上的心理过程异常, 以致儿童在听话、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进行算术运算时显得能力不足。这些异常就像有知觉障碍、脑伤、大脑功能轻微异常、阅读缺陷及发展失语症的情况一样。但是, 这个词并不包括那些主要是由于视觉、听觉或动作障碍、或是智能不足、情绪困扰及环境、文化或经济不利因素导致学习问题的儿童在内。
霍拉汉与考夫曼在分析各家定义后, 总结归纳出学习无能的五点共同要素: (l) 学科上的迟滞状态; (2) 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 (3) 可能但不一定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4) “学习无能”不是环境上的不利状况引起的; (5) “学习无能”不是智能不足或情绪困扰所导致的。
综上所述, 所谓的“学习困难”是指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 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和不同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心理不良特征可能不同。但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
(一) 认知因素方面的不良心理特征1.感觉统合失调, 学习适应不良。感觉统合失调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常见原因之一。在学习困难学生中, 具有感觉统合障碍的学生, 往往不能对外的各种刺激做出适宜的反应, 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投向某一特定的活动上, 经常显得笨拙、忙乱、手脚不停, 在新的环境中对新的刺激适应不良, 表现为焦燥不安, 无所适从, 并通过一些多余的动作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的肌肉张力明显不足, 外表显得懒散和虚弱;活动时动作不自然、拙笨、手眼协调性差。在学校学习中, 他们用词贫乏、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 阅读时经常跳字跳行, 写字时常搞混上下或左右结构, 抄写时, 经常漏字漏行甚至漏段。2.注意发展水平显著偏低, 注意通道容量较小。注意品质的优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直接的关系。学习困难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注意搜寻、注意稳定、注意集中等注意特性发展水平显著低于优秀学生;与中等学生相比, 学习困难学生无意注意、注意搜寻、注意稳定的差异不显著但注意转移、注意集中的水平十分落后。3.认知结构零散无序, 难以激活和利用相关的知识。学习困难学生其认知结构的内容难以有效地唤起相关知识, 不能有效地利用已唤起的知识。 Lawson和Chinnapan[5]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考试后让学生自由回忆和提词回忆的方法, 发现优生能够唤起大量的相关知识并能有效地利用之, 而学习困难学生不仅唤起的知识量少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利用之。学生不能够回忆起已有知识的这种状态, 被称为“唤起失败”。唤起失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学生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激活知识结构中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 唤起相关知识失败, 被认为是导致成绩不良的普遍原因;二是学生唤起了相关知识, 却不能够有效地应用它, 这说明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 其知识结构是无序的。4.更多采用表浅的学习加工类型, 多注意描述性知识。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类型上有很大差异, 优生比学习困难学生更多的是注意应用深加工而较少运用表浅加工, 学习困难学生多注意描述性知识, 而优生则注意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表浅加工导致学习困难学生聚焦于描述性知识, 而忽略隐含在课文中的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 难以从给定的信息中引导出新的信息。5.元认知能力较差, 不能自觉地使用学习策略。有研究表明[6], 学习困难学生确实能进行语义编码之类的信息加工, 却不能认知这种信息加工过程, 也难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说明他们缺乏元认知能力。正由于学习困难学生元认知能力较差, 因此他们虽然能比较准确地进行语义分类, 但不能像优秀学生那样在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自觉地使用语义分类编码之类的学习策略以促进学习。可见, 元认知技能的差异是导致学习困难学生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非认知因素方面的不良心理特征1.学习动机水平偏低, 对学习放弃自我努力。有研究表明,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低于非学习困难学生;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也与非学习困难学生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7]进一步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认知水平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8]由于缺乏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 势必会影响其认知水平的提高。2.社会性发展水平随年龄递增而发展, 表现出性别差异和年龄特点, 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关键期, 并出现一定的行为问题。有研究表明[9], 学习困难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特点表现为, 学习不良女孩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略高于学习不良的男孩,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来源于社会对男女性别不同的评价和待遇, 以及性别模式化的教育。男、女学习不良学生与一般儿童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发展年龄特点表现为:①年龄递增, 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并无显著影响, 但父母对其监控程度有所加强;在亲子关系方面, 不同年龄阶段, 存在着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亲子关系, 但这种发展趋势不一定都是上升的, 有时会出现反复。②年龄递增, 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从总体上不断得到提高, 且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自我概念发展内容。③年龄递增, 学习困难学生的行为问题有所增加, 但年龄变化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无显著影响。
(三) 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心理不平衡等方面。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非学习困难学生要低。研究表明[10]主要地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1.学习困难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症状, 这意味着他们比非学习困难学生更突出地表现出明知没有必要, 但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及行为。2.学习困难学生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 这突出地反映在他们与人交往, 与别人相比时, 表现出不自在和自卑感。3.学习困难学生有较为严重的忧郁苦闷心情, 缺乏活动愿望, 对生活的兴趣减退。4.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水平高, 这主要反映在他们对客观情况做了过分严重的估计, 他们常感到无名的恐惧, 有时由于预感不祥而担心。5.学习困难学生在思想、感情及行为等方面比非学习困难学生更具有敌对性。6.在学习困难学生所有的心理健康障碍中, 强迫、抑郁及敌对性更为突出。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措施1.加强感觉统合协调训练。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有意识地调动学习困难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 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加工。同时,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学会认知, 加强感觉统合协调训练, 发展学生其感觉统合协调能力。2.培养元认知能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结合学科教学特点, 利用认知行为改变法, 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训练, 要求他们学会不断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纠正自己的错误,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学任务的要求, 这是促进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措施。3.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根据“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力求使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4.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帮助他们通过榜样学习、归因重塑和行为训练等方法,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这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促进学习成绩转化的前提和基础。5.提高学习动机水平。首先, 教师应注意尽可能地采用有效的方式将学科内容教给学习困难学生, 实施愉快教育, 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 让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逐步提高其志向水平和学习兴趣, 以激励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 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赞许和肯定, 以激发他们的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结合教学, 对这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点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7.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行咨询和治疗。通过优化情绪, 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心理适应性, 促进心理平衡等手段, 对症下药, 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进而促进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最终达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