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一轮橘红色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原本笼罩在氤氲迷雾中的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大坝,慢慢披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朝霞。
六硐大坝上,平河村毛南族村民石国芬一大早就扛着锄头,来到坝区与姐妹们汇合,开始了她们一天的劳作,给大坝里的田地起垄、施肥、盖膜,准备种植茄子。一时间,机械声、欢笑声、耕作声交织在坝区田野里,冲破了清晨的安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田坝里来了专业公司
5年前,石国芬像大多数村民一样,每年都是种植油菜、水稻等传统农作物,除去成本,收入所剩无几。望着良田无增收,平河村开始探索产业发展之路,引进企业,以每亩1500元流转群众土地,在坝区实施高效农作物种植。在村支“两委”和网格干部的动员下,石国芬把自家4亩田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除了拿到固定的土地流转费,还在这里务工给家里增加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石国芬家所在的六硐坝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是平塘县500亩以上的大坝区之一。但一直以来,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当地群众常年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大片优质土地产出效益低,群众守着“金山银地”却无法转换为生活财富。2016年,为最大化挖掘土地价值,增加群众收入,破解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瓶颈,平塘县多方谋划,通过招商引资方式,率先引进有经验、有市场的公司在全县各个坝区承包土地发展高效农业产业。
六硐坝区轮作制经济
最先看中六硐坝区的是平塘天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茄子的种植和销售。公司技术负责人杨理华向记者透露:“六硐坝区主要是有优越的海拔、地理位置、气候温和等条件,茄子温度太高种不出来,温度太低没有产量,六硐坝区平河村这个地方,到了6月份以后28到33摄氏度的天气,基本上能达到100多天,非常适合我们紫茄的种植,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地方。”
然而,公司入驻坝区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在土地的流转问题上就与村民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冲突,村民们对公司租用田地持怀疑态度,大部分群众甚至认为耕种传统农作物虽然不挣几个钱,但是田地在自己手里比较“稳当”。公司也对来到这里能否顺利开展业务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一时间,事情陷入了僵局。
为了打开局面,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平塘县采取了“两手抓”的办法破题。第一手抓的是给群众做思想动员工作。平河村村支“两委”和驻村网格干部进寨入户,与群众谈发展、谈收益,让群众理解推进坝区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好处,支持提升坝区土地效益的做法,最终与部分群众达成协议,同意平塘天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流转600亩土地进行示范种植。
群众正在茭白基地里务工
第二手抓的是政策扶持,给入驻坝区的企业吃上“定心丸”。根据政策,公司以每亩1500元价格流转土地,由政府补贴给公司500元。在政策的支持下,平塘天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在六硐坝区成功流转土地600亩,发展水旱轮作蔬菜种植。通过一年的示范种植,群众在原先的田地里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以前春夏只种植水稻,秋冬只种植油菜的田土换了模样。在收获季节,田地里紫茵茵的茄子一车车销往外省,流转土地的群众腰包也不断鼓起来。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切实打消了群众“各守自家田”的念头。
成功的示范产生了积极的带动效应。看到了农业产业化的好处,不少群众流转土地给公司的想法强烈。六硐村群众刘学琴就是其中之一,她打起了算盘:“我们自己种稻子一亩只得千把元钱,还要找水、放肥料、打农药,费力。我们承包给老板,老板给我们1500元,我们给他打工一个月是3000到4000元,还是承包给老板划算多。”
第一家公司在六硐坝区成功示范后,平河村又先后成功引进了两家企业来到坝区发展。
三家专业农业公司的入驻,让平塘六硐坝区有了勃勃生机,各项产业相互轮作,每个季节都能产出不同的果蔬,优质果蔬的外销,让公司获取了大量的收益。与此同时,农业公司基地的大量用工需求,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杨理华说:“我们的茄子主要销往广东虎门、澳门等一带,一亩能产1.8万余斤,今年预计收入金额在1200万元左右,每年的收益非常的可观,在这里发展我们很有信心。”
群众捧着亲手栽种的西瓜止不住丰收的喜悦
经过五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轮作式耕种产生了滚动式的效益。如今入驻六硐坝区的三家企业都成了龙头企业,共流转坝区群众土地1800亩,按照市场需求,三家公司分别种植茭白、茄子、西瓜等果蔬,主要销往江浙、两广一带,从2016年起到现在共带动12万人次就业。
入驻六硐坝区的贵州新嘉能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能算了一笔账:“从年初到现在工人的工资600多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达到了700多万元。”
据统计,三个公司入驻六硐坝区后,每年仅支付群众工资和土地流转费高达1500多万元。平河村包村干部石兴美说:“农业产业化确实给我们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群众也切实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
“民工做工得实惠,开开心心挖姜去,一月赚得两千块,一家老小笑盈盈……”
走进通州镇丹平村生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姜叶随风摇曳,村里的妇女们一边哼着山歌小调,一边手持锄头忙着采收生姜。
“这些生姜可是我们坝子里的宝贝,我们按照技术员的采摘要求采收地里的生姜,我一天能够采收500多斤,能够得到100多元钱,听说这些宝贝还要运到广州、香港那些大城市去。”丹平村村民陈德芬一边采收生姜一边高兴地说。
丹平坝区生姜直供大湾区
丹平坝区是平塘县域西部的又一个500亩以上坝区,总面积1100多亩,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风水宝地”。
据丹平村村支书黄太周介绍,由于一直以来丹平坝区都以发展传统水稻种植为主,农作物产值较低。2020年,丹平村引进贵州众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坝区,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生姜和香葱,以此盘活坝区资源,增加群众收入。
引进公司后,丹平坝区原先荒废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由于公司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再加上坝区的自然条件优势,出产的产品很快就打开了市场,并通过在都匀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分中心流通体系,直接运送到粤港澳大湾区。
“我们在丹平坝区种植的产品,由于属于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很受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青睐,今年,基地种植的800亩生姜,200亩香葱,一经上市,就直接打包送到大湾区市场。光今年我们的产值就达到了1440万元,全年累计为当地解决1万余人次用工量。”贵州众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汪福华介绍道。
众人采姜幸福来
据了解,丹平坝区在今年种植取得成功后,贵州众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将继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南州配送分中心这一平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重点在坝区发展香葱、香菜、生姜等香菜系列农产品,把丹平坝区打造成为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坝区。
“飞地扶贫”拔穷根
“你们去哪里?”
“我们去京舟坝找钱……”
上午7时,平塘县金盆街道新兴社区和北环社区的易地搬迁群众在相互谈笑间,坐上了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公交直通车,15分钟后就直达务工目的地。搬迁群众所言的“京舟坝”,是平塘县一个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500亩以上大坝区,这里正在实施平舟镇京舟村茭白种植产业化扶贫项目,每天吸引几十名群众在这个基地里务工劳作。
金盆街道的项目,却实施在了平舟镇,这是平塘县创新实施的“飞地扶贫”模式。这一模式让搬迁到金盆街道的群众直接受益。
平舟镇京舟村距平塘县城所在地金盆街道9公里,京舟坝区耕地面积1449.5亩,机耕道覆盖范围广,京舟河穿坝区而过,水资源丰富,坝区内有沟渠,排灌方便,耕作层较深厚且为沙质土壤,非常有利于茭白的生长。
由于金盆街道没有较好的坝区耕地优势,2019年,金盆街道利用平塘县2019年第二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17.32万元,债权投资到平塘县民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选取有实力的企业,在水源条件好、资源丰富的平舟镇京舟坝区发展茭白种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搬迁群众带上工具来到茭白基地务工
陆义珍是新兴社区的搬迁群众,从乡镇搬到县城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无经济收入,家里的负担都落到了儿子、儿媳肩上,她一直想通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这不,她到京舟坝区茭白基地上班后,家庭负担一下减轻了。
陆义珍开心地说:“一天90元钱保底,包接包送,基地老板还补助6元钱伙食费,我们搬迁到这里还有工作,真的不错。”
平塘县天之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周小平介绍,通过“飞地扶贫”产业扶贫模式,“公司 合作社 贫困户”,带动了700多户贫困户,通过产销一条龙,产出的茭白主要销售到杭州、上海、南京、长沙,销路不用愁,带动了老百姓的脱贫致富。
目前,平舟镇京舟坝区种植茭白500亩,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 搬迁户”的模式,让群众得到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也得到了就近就业的收益。同时,易地搬迁贫困户也有了一份额外的分红收入。截至目前,第一期710户2364人搬迁贫困户利益联结分红资金141.732万元已经发放到位,户均分红增收1996.2元。“飞地扶贫”模式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居条件,更起到了安置好一方群众、带动一方群众脱贫的作用。现在,京舟坝区茭白基地已经成为了平塘“飞地扶贫”产业扶贫模式的示范点之一。
京舟坝区茭白基地
平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萍介绍:“下一步,我们在继续扩展茭白产业的基础上,辣椒、中药材,都可以采取‘飞地扶贫’的模式,除了解决坝区的效益,群众的收益之外,通过坝区产业收益覆盖其它两三个没有条件发展农业的地区,一些土地贫瘠地区的群众。”“飞地扶贫”让项目区外的群众获得了较大收益,同时也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还解决了项目实施地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通过企业典型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的产业扶贫效果。
目前,“飞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脱贫攻坚新模式和扶贫样板,正逐步在平塘全县各类产业发展中借鉴推广。
坝区农产品上演“绿色传奇”
平塘县六硐、丹平、京舟坝区引进专业农业公司入驻,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为平塘坝区农业产业现代化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全县25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
近年来,平塘县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中,紧扣“八要素”,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六个转变”,茶、菜、畜等九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壮大。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平塘县重点围绕坝区资源优势,不断加强标准化基地和试点建设,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加强科技培训,全县一批“企业 合作社 村支部(村委会) 农户 基地”模式得到夯实提升:平舟镇的“飞地扶贫”模式带动千人脱贫;大塘镇的“三建六有”开拓产业扶贫路径持续推进;在成功探索“校农结合”帮扶模式基础上,全力打造“乡厂校店”的“校农结合”升级版得到上级肯定……同时,出台农业企业奖励扶助政策,抓住广州市对口帮扶契机,积极引进省内外优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本地中小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广“公司 合作社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产销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做大做强产业文章。
“校农结合”营养餐蔬菜种植基地生机盎然
截至目前,平塘全县入驻坝区农业企业19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个,家庭农场3家;全县500亩以上坝区共25个3.8万亩,随着机耕道、灌溉沟渠、大棚及配套喷、滴灌设施、冷库、冷藏车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吸引了40多家经营主体入驻坝区。仅2020年,全县坝区农业产业产值累计达4.4亿元。
如今,平塘各坝区生机盎然,以市场为主导,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群众为主力,立足坝区成就“坝业”,在被誉为“中国天眼之城”的这片土地上,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上演着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传奇”。
【编后语】近年来,平塘县抢抓机遇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的重要部署,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因地制宜聚焦优势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主要组织方式,全力打造出以500亩以上坝区为基础的特色化产品、规模化产业、市场化品牌。
在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平塘县还创新实施“飞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了不同乡镇、村组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此外,平塘县还在追求坝区产业收益最大化的方向上,创新发展了坝区农业产业的“轮作制经济”,通过坝区四季轮作,实现了坝区产业的滚动式收益。
目前,平塘全县25个500亩以上坝区呈现了“一坝一策”“一坝一特”的良好发展格局,产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让坝区焕发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