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八姐盗刀》剧照
文/马毅
白水县剧团在渭北大地可谓是赫赫有名的剧团,它之所以在渭北享有这么大的名气,主要得益于1956年党中央提出的文化支农(边)号召。陕西省政府将西安市三意社张秉民、董化清等五十余名中青年骨干演职人员选派到白水县支援山区文化建设,这一举措极大地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被选派的中青年骨干演职人员也成为后来白水县剧团的创始团队,在此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白水县剧团。
支援白水县剧团的这五十余名优秀青年,他们不仅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还在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鲜明地继承了秦腔剧种前辈们留下的传统精髓及门派风格。而我的老师李惠英正是这批优秀青年演员中的一员。
1956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文化支援山区的决定。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文化支援山区的号召,年仅16岁的李惠英正值青春少女、花枝招展、艳丽夺人,她怀着对党忠诚、爱祖国、服务基层的赤诚之心,放弃了都市西安安逸的生活,告别了父母、亲友,毅然选择了支援山区、扎根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来到了远离西安的白水小县。
在白水县98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论是在城内还是乡村,白水县剧团名演李惠英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提起她的演技,都会令人精神亢奋。谈到她出演《杨门女将》剧中的杨七娘、《游西湖》剧中的李慧娘、《穆柯寨》剧中的穆桂英、《杨八姐盗刀》剧中的杨八姐、《谢瑶环》中的瑶环、《窦娥冤》中的窦娥、《假婿乘龙》剧中的春草等剧目时,大家都会异口同声、赞不绝口。有的戏迷如此说:“看了李惠英的戏,真是一种精神享受,不看她的戏会终生遗憾。”由此可见,李惠英的表演艺术被千千万万的大众所认可,她的名字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拨乱反正”,明确指出要重新开放历史古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白水县剧团恢复新排了一批历史古典剧,如《铡美案》《三娘教子》《假婿乘龙》,还有部分折子戏,《杨八姐盗刀》《鬼怨》等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公演后轰动了全县乃至渭北,可谓是白水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盛宴。
我的老师李惠英表演细腻而饱满,将每一个角色表演得淋漓尽致。她主演的《花园卖水》中的云香、《樊梨花》中的樊梨花、《梁红玉》中的梁红玉、《鬼怨》中的李慧娘,个性鲜明、恰如其分,人物形象有声有色。尤其是在《假婿乘龙》剧中扮演的“丫环春草”,轰动全县,名噪一时。她以扎实的基本功、轻盈而优美的表演技法,塑造出了春草既稚质活泼、又随机应变的智慧,把花季少女的丽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春草闯堂》一节戏成为《假婿乘龙》剧中的亮点。我清楚地记得《春草闯堂》连续演出二十多天,一天两场也不卸妆,多少观众多方找关系、托熟人购买戏票,但却是一票难求。剧团外出演出《假婿乘龙》点座率最高,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我的老师李惠英曾受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的精心指导,根正苗红。她把京剧委婉细腻的表演特色融入到秦腔表演艺术中。她既追崇秦腔传统的表演技法,又善于吸纳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精华,形成了刚柔并济、悦耳动听的独特艺术风格。她善思、善学、有灵感、戏路较宽、功底扎实,她主攻刀马旦、花旦、正旦等行当。她的声腔亮丽,行腔饱满,韵味十足。她善于把秦腔传统的艺术表演技法与现代审美视角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武功扎实,把子功干净利索,刚中兼柔、柔中见刚,一招一式、展功见艺,使观众善于观看、乐于欣赏。正是由于多年来她对秦腔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才有了她在艺术道路上的成就。
我的老师李惠英不仅艺术精湛,而且对秦腔戏剧后继人才培养十分重视。白天,她要排戏;晚上,她又要演出。她的休息时间并不多,但却经常抽时间到学员培训班,不厌其烦地给学员示范戏剧传统“督马拉架子”“起霸”等传统教程,她毫不保留地给学生们传艺,关注学员们的每一步成长,她担任艺校业务校长,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为秦腔艺术后继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我的老师李惠英生活俭朴,性格内向,心地善良,处事低调,为人正派,待人热情诚恳,具有东方女性贤惠慈善的传统美德。她现已年逾八旬,尽管身体欠佳,但依然关心秦腔艺术事业的发展。在秦腔艺术道路上,她孜孜不倦,对艺术精益求精,视观众为上帝。凡了解她的人,无不称赞她为好演员、好朋友。我们称誉她德艺双馨、扎根基层是当之无愧的。
编辑:晓佳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