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
秋天,收获的季节,武汉乡村里,各种特色种植产业也进入丰收期。低糖健康的小香薯,非遗传承的甘蔗制糖,全年盛开的非洲菊,“药食两用”的瓜蒌……特色种植产业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产品,也带动当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金秋最香的村:新洲孙咀村
小香薯特色种植带领全村致富
从武汉主城区驱车近百公里,才能到达新洲区徐古街道孙咀村。进入11月,这里的农田上,依旧是火热朝天的丰收画面,武汉绿科达农业科技公司小香薯种植基地正在采收中。
村民采收小香薯。
2015年,武汉绿科达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梅顺林去浙江时,偶然吃到了一种叫“天目山小香薯”的红薯。“这种红薯的口感和传统红薯不一样,它是粉糯的,像板栗,也有点像贝贝南瓜,不甜,但是有红薯香。”梅顺林说。当时,“天目山小香薯”在江浙一带销售火爆,销售价格比普通红薯高好几倍。几乎没有怎么犹豫,梅顺林就在浙江农科院引进了这个品种,到新洲开始试种。
“小香薯喜欢沙质土壤,刚开始我选了几个村试点,经过对比,孙咀村种出来的口感最好,很粉糯,带着淡淡的甜味。于是我决定在这里流转土地,开始大面积种植”。2016年小香薯试种成功后,梅顺林开始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从100多亩到2018年的上千亩,小香薯成了孙咀村的支柱产业。
11月8日,小香薯基地迎来了最火热的开挖。“今天一天我们挖了近20亩地,挖了2万斤小香薯。”梅顺林说。小香薯基地分批播种,分批采挖,从7月开始收获,一直到12月才挖完。机器采挖后,再由工人在地头分拣。54岁的曹凤桂是地头的分拣员之一。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这个年龄,在城市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留守在村里,就近在香薯基地打工,一天收入近百元,一年的打工收入足够自己开销。“拣红薯可以坐着干,我们都做熟了,大的完整的扔在筐里,小的破损的丢一边,不是蛮累。”
梅顺林说,进入秋冬季之后,小香薯的需求量增大,所以采挖量也大。“江浙一带人更爱这种特色红薯,所以我的销售渠道比较畅通,基本都是熟悉的商贩来收,根据收购量我再采挖。这种红薯和传统红薯相比,低糖低卡,蒸着吃挺健康的。但武汉人更喜欢吃甜甜的烤红薯,那个热量高,糖分高。”梅顺林坦言,改变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还是挺难的,小香薯在武汉本地一直卖得不温不火,“有的超市有售,叫‘板栗红薯’或者是‘天目山小香薯’,网上也能买,但是在武汉本地菜场应该卖的人不多”。
孙咀村村支书陈金洲介绍,2015年之前,孙咀村有大片撂荒地,缺乏增收的好产业,集体经济也没有发展。小香薯基地在村里落户后,1000多亩荒地整出来了,都流转给绿科达公司,现在村集体一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在基地打工增收。“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小香薯这种较为健康的红薯销路肯定更大。我们村都看好这个产业,今年又整理出了200余亩荒地流转给绿科达公司,扩大他们的种植基地。”陈金洲说。
金秋最甜的村:新洲毛冲村
红糖小镇古法甘蔗制糖
刚走进毛冲村,一阵甜丝丝的香味便从前方飘来,越往里走,甜味越浓,一座挂着“点溪园古法红糖”牌匾的徽派院落,也映入眼帘。在院落前后,种植着100亩甘蔗林,绿油油的一片,在金秋时节格外亮眼。甘蔗林里,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熟练地将甘蔗砍下,捆绑好,一车又一车地送往加工车间。“每年11月,是小镇最‘甜’、也是最忙的时候,要赶在这一个月的黄金制糖期内,把甘蔗全部采收完。”点溪园负责人靖响林说,每天早晨5点,工厂里就传来轰隆隆的机器声,开始制作古法红糖,“红糖香味几乎能弥漫这个村子,也让毛冲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糖小镇’”。
将当天收割的甘蔗切碎碾压,汁液和渣屑分离,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后,用九口连环锅小火熬煮2小时,历经“五榨三滤两浮一沉”等工序,方可将红糖舀入模子,冷却成型。“古法红糖制作手艺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经过18道工序,匠心制作而成。”看着锅里热气腾腾的红糖,靖响林说,制作古法红糖既需要技术,也需要体力,不少返乡的年轻人被红糖制作手艺吸引,主动跟着老师傅学习,30多岁的温红桥就是其中一人。
2019年,温红桥偶然一次回乡,听到村民谈起红糖小镇,抱着好奇的心理来到产业园,看到不少邻居在这里做工,扛着甘蔗脸上乐呵呵的,一片热闹的场景,让他有了留下来工作的心思。“接触到这门非遗制作手艺后,我心动了,一有空就跟着老师傅学制糖,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享受。”温红桥表示,自己不仅要做好家乡的“宣传官”,还要争当非遗手艺的接班人,让这份甜蜜的技艺延续下去。
村里红糖产业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年轻人回乡,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据介绍,从2016年项目启动至今,产业园共带动村民就业逾万人次,人均年增收近万元。“这几年,我们家不仅顺利脱贫,还盖起了新房,现在长年没走动的亲戚都熟络了起来。”60多岁的陈爹爹激动地说,自己的腿脚不太利索,在园区只能做些看护工作,每年能拿到2万多元钱,这一干就是6年,精气神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实现了从单一红糖产业向“生态农业 休闲旅游”的转变,一年四季都有活动可以体验。“春天挖荸荠、夏天做鲜花饼、秋天做古法红糖、冬天打糍粑,每个季节来产业园,都有不同的体验。”靖响林表示,园区还建立了非遗文化展示场馆,市民不仅能免费参观学习,还能亲手体验非遗制作的工艺,全方位、多元素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看来,古法红糖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它传递的更是一种匠心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靖响林介绍,目前,点溪园古法红糖有原味、玫瑰、茉莉、生姜、陈皮、红枣六种口味,所有原材料都由基地种植,不添加任何工业用料,自2016年面向市场后,深受市民喜爱。
金秋最美的村:黄陂许桥村
多彩非洲菊让生活美如花
11月8日,黄陂区六指街许桥村祥遇农业花卉基地,一个个花卉大棚里开满鲜花,红色、黄色、橘色、粉色等各色鲜花,将整个大棚装点得色彩斑斓。
花棚内,鲜花清香扑鼻,村民正忙着采摘,在包装车间打包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上海、昆明、深圳、太原等地各大鲜花市场售卖。
“我们大棚里种植的是非洲菊,又名扶郎花、太阳花,象征着互敬互爱,有毅力、不畏艰难。婚礼庆典和开业喜事时,人们都喜欢用非洲菊扎成花束来装饰婚车和新房,只要温度适宜,一年四季均可开花,花香淡雅,深受消费者喜爱,是这些年花卉市场的‘网红宠儿’。”指着大棚内的鲜花,许桥村党支部书记潘志超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近年来,村里在六指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通过引进企业投资,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非洲菊,依托许桥村紧邻交通干道的运输区位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据了解,非洲菊的生命周期为3年,3年内可以循环采摘。目前,许桥村有花卉大棚六七十座,主要种植10多个品种的非洲菊。“今年非洲菊的行情很好,即使现在处于销售淡季,批发价也在0.8元一朵,旺季时批发价在1元一朵左右,每隔两天就可以采集一次,大概能采2000枝左右,一亩地产值可达8000—15000元。今年基地收益在260万元左右,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好。”潘志超说。
种植非洲菊收益高,又能让村民生活美如花、日子红似火。如今,村里通过流转土地和集约种植经营非洲菊,带动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花卉基地旺季时,每天有近百人在这里干活。村民张细珍已经连续两年在基地务工,干着采摘和打包花卉的活儿,闲暇时,她还和其他村民姐妹组成了“采花姐妹团”,经常乐呵呵地在棚内拍照打卡,在朋友圈分享日常“鲜花生活”。
“我今年58岁,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还不能照顾家里,这几年在本村基地务工,一个月可以收入3500多元,生活条件也很好,大家都越干越有劲。”张细珍说,最让她开心的是,能和“采花姐妹团”的姐妹们咵天聊家常,干活轻松又有趣。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种植大户按照‘基地 公司 农户’的运作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择机扩充花卉的种植品种,同时考虑村民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入股,使农民变股民,从而获得分红收益。依托现有基础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更多村民稳定持续增收致富。”憧憬未来村里的花卉产业发展,潘志超干劲满满。
金秋最养生的村:东西湖辛安渡农场
小瓜蒌带动“药食两用”农产
立冬时节,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友吉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瓜蒌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瓜棚上爬满了相互缠绕的藤蔓,翠绿的瓜蒌挂满棚架。“成熟的瓜蒌是金黄色的,我们刚刚采收完,现在这些也快成熟了,所有瓜蒌这两个月都会完成采收。”基地负责人范海燕说。
“前些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引入‘药食两用’蔬菜的种植理念,首次培育出瓜蒌品种,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生产,可以说是边干边摸索。如今,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基地将村民创收与合作社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瓜蒌种植产业,50亩精品瓜蒌今年喜获丰收。”范海燕说。
瓜蒌种植,在辛安渡农场已有多年。范海燕介绍,瓜蒌又叫“药瓜”,其籽被称为“瓜子之王”,为药食同源产品,其根块、瓜蒌皮、瓜蒌籽均可入药,特别是瓜蒌籽,既是营养食品,又是保健食品的理想用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范海燕给长江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基地的瓜蒌籽亩均产量可以达到150斤以上,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25元每斤来计算,每亩毛收益就能达到3000多元,比以往传统蔬菜种植的效益翻番。
如今,瓜蒌等一系列特色种植成了辛安渡农场乡村振兴的特色,除了瓜蒌,友吉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还先后推出了紫玉淮山、金花葵、雪莲果等多个“药食两用”的明星农产品,基地产值更是持续多年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基地特色种植面积逾千亩,带动周边农户200余户,辐射农产品基地1.5万亩,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基地配套发展电商产业,利用‘互联网 ’,扩大辛安渡瓜蒌和药食同源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借助电商平台渠道,把好瓜蒌卖到大江南北,让瓜蒌变成实实在在的‘金果果’。”范海燕说,同时,基地正在推进健康养生园项目,计划打造一个集城郊休闲公园、网红打卡摄影基地、生态农业种植体验、团建拓展基地、休闲垂钓农家乐、研学实践基地等项目于一体的健康养生园,邀约市民下乡采摘、烹饪,请专家来指导市民如何养生。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