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新报 昨天
2020年1月18日周六19:00档,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的《中国地名大会》第十期节目,便继续沿着地名的脉络,带领观众一起去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解开被历史尘封的文化密码。
地名是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符号,集聚了人类的智慧、美德、精神,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信息。
作为中国“寿命最长”的地名,河北省张家口涿鹿已近“五千岁”,它因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跟蚩尤的一场大战而闻名天下。
有一个竞赛选择题是:选择地名“涿鹿”的正确拼音 [zhuō lù]
点评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专家康震和胡阿祥老师也为观众讲述了许多地名背后的不同文化。他们指出: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国最早的地名是涿鹿,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
涿鹿在今中国河北涿鹿县东南四十里古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 “邑于涿鹿之阿”。即此。
按我国最早的两个传说地名“涿鹿”、“阪泉”推算,简化的地名大约出现在距今4000年以前。
下面刊发中华民族起源研究学者曲辰先生的文章
涿鹿因何而得名?
涿鹿之称,因述史释地之故,早就牵扯到了它的得名问题了。古人以为,涿鹿一称,是得自山名。如东汉的服虔说:“涿鹿,山名。”唐代的张守节,也认为如此,因此就说:“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
但是,涿鹿一称既得自山名,即涿鹿古城遗址南的涿鹿山。那么,山之得名为何又用了三点水旁的涿字呢?且“涿”字用途又不广,在全国现有的地名中,只有两个用“涿”字的,一是涿鹿县,一是涿县.而用“涿”字名水的,在现代的实际使用上却没有,即使翻烂了现代的所有地图和地名书籍、杂志,也找不到这样的水流名称。于是乎,“涿”字也称为一谜了!今人王畅在《“涿”字之谜》的文章中,经过了详细的考证,认为“涿”字及“涿鹿”一地名,是来自“逐鹿中原”的典故,“涿鹿”盖为“逐鹿”二字的误写。
但是,此种说法又不能服众,于是乎报刊上就此展开了一段时间的激烈论争。争论的结果,此种论点“是断乎不能成立的”。因为,“逐鹿”一词,是汉代以后才形成的,原出于蒯通的形容用语。《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对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班彪于《王命论》曰:“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游说之士,至此天下共逐鹿,幸捷而得之。”《汉书·蒯通传》亦载其语,颜师古注引张晏语:“以鹿喻帝位”。至于将“逐鹿”与“中原”联用,形成“逐鹿中原”一词,则在唐代了。而“涿鹿”一名,春秋战国诸典言之已多,岂有春秋之际就名著于史的古地名出自汉以后才形成的成语之理?
此说既难成立,探索“涿”字之谜者便改弦易辙,在《涿水·督亢·蚩尤坟》一文中,提出了涿鹿一名得自古涿水的新论。但由于考证者的目的原是要考证出“涿县古为涿鹿之野”,而郦道元所记的发源于涿鹿山的涿水又不流向涿县,于是,考证者便依现在的地图上无涿水之名,就说古涿水干涸或漫涣了。
作者说:“历史上,千年百代,沧桑变幻,原来的河流,或因漫涣而几易其道,或因干涸而终至消失,大江大河尚且如此,何况一条涿水呢!”但此文一出,驳之者顿起,纷纷著文以《水经注· 水篇》所记涿水的详细流向,作古今对照,指出涿水不仅未“漫涣”、未“干涸”,而且依然按《水经注》记述的地理位置流淌。由是,便又引出了作者的新考证文章。在《释“涿”》一文中,作者一连20多处用“语焉不详”、“不能自圆其说”,“矛盾重重”、“漏洞百出”、“很不准确”、“出现乖谬”等语言将郦道元大批了一通,说郦道元所记之“涿水”之文,“是断乎不能成立的”!郦道元的著述既已“乖谬”,作者经过“设想”和“进一步的设想”,继而再“推衍之”的“源于涿鹿而流于涿县”的古涿水假说便宣告成立。可是,“涿”字就这样算是“说通”了,那么说涿鹿一名得自涿水,还有一个“鹿”字又该如何去“说通”呢?作者说:“‘涿鹿’的‘涿’字易解,‘鹿’字何来?其实这点疑问,也并不难解。涿水源于涿鹿山,‘鹿’乃古‘麓’字,涿水发源的山麓,谓之涿麓,即今之涿鹿”。至此,作者关于涿鹿县名得至于涿水,“涿县古为涿鹿之野”的考证工程便宣告完成。可是,人们若再对此提出反驳该怎么办?于是,作者就向全国辞书编写和出版单位建议道:“有鉴于此,我认为现在的常用字、词类书中,对于‘涿’字的诠释,应该是:涿:古水名,源于涿鹿,流于涿县。二县均在河北省,都因涿水而得名。鹿同麓,涿鹿,涿水发源之山麓。涿县古为涿鹿之野。”
涿县并不是古战场的涿鹿之野,古涿水从古至今都不流向涿县,这,我们在《古涿鹿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一文中谈到。鹿、麓二字无论古今都不等同。鹿,原指兽名,甲骨文作“ 、 、”等形,金文为“ ”,形,完全是一头梅花鹿的形象,小篆书作“ ”形,楷书为今“鹿”,借指力粮仓,粗陋;而麓字,在甲骨文中为“ ”,是 “用鹿在林中的生活环境以表现山麓”(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因鹿一般情况下都是生活在山脚下的林中的,故“麓”字初意专指山脚,以鹿形声,以鹿在林中示意。在小篆中已将原在鹿两边的木字移到鹿上合而为一林字。《传》曰:麓,山足也。”古代,因设有管理林苑的官吏,如《国语·晋语九》:“主将适蝼,而麓不闻”。故许慎言:“麓,守山林吏也。”在今天,则专指山脚而用了。因此,说“鹿同麓”也是一种穿凿。
涿鹿这一地名,既不是出自后世形成的“逐鹿中原”成语典故,也不是得自水名,鹿也不同于麓字,王畅提出的“涿”字之谜,事实上仍未揭开。 那么,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呢?这“涿”字之谜的谜底,即是一个“竹”字。涿鹿这一古县名,是得自城名,即历史上涿鹿县治所所驻的古涿鹿城,今天只残存了一个古遗址,历史上的古涿鹿城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不存在了。而古涿鹿城的名称,则是得自它南面的山名,即“涿鹿山”。而“涿鹿山”的名称,最初则是依山下植物“竹”,及动物“鹿”而得名为“竹鹿”的。对此,有以下历史依据可证:
涿鹿县的保岱村,历史上是汉代的潘县城,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之国都。在保岱村大街上,过去有一座砖砌照壁,上有横额砖刻“竹鹿高照”四个大字,为村人不解其意而称做异事。因为此照壁毁坏是为现代的事,所以,凡涿鹿县保岱及附近的人们都知此事。这照壁因是坐北朝南而立,正对其东南方向的古涿鹿山,其横额砖刻的“竹鹿高照”四字中的“竹鹿”,即指此山。历史上,轩辕黄帝奋战于斯山之下,“三战然后得其志”而定华夏,这在古人眠里可谓“王者所兴之地”,故以其高照潘城而为吉祥。此既为照壁横额上刻“竹鹿高照”四字之因,也是涿鹿山原为“竹鹿”山之一证。
在涿鹿,现在是不生长竹子这种植物的,但古今气候并不一样,现在不长,并不等于古代不生。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波动的初步研究》中,根据考古资料判断,华北地区在距今3000年到5000年的历史上,气温很高,而且比较湿润。按推算,当时1月份的气温较今高5℃,当时的华北盛长竹林。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即历史上的商末周初),开始出现了第一寒冷期,气温急速下降,华北的竹林从此绝迹。此为涿鹿山依竹、鹿得名为“竹鹿”之二证。
离涿鹿很近的泥河湾,中外考古学家发现的大量第四纪古动物化石中,不仅有步氏大角鹿、四不象鹿的化石,而且有纳玛象、板齿犀化石。至于本地区其他地方所发现的鸵鸟蛋化石,也存于地区博物馆中。这都证明在古代,涿鹿地方的气候是比现在要温暖得多。这里不仅有竹子生长的条件,而且现在只有亚热带、热带才有生存的犀牛、象,鸵鸟等动物,在古代的涿鹿,阳原盆地中也大量生存。此,为古涿鹿山依竹、鹿而得名为“竹鹿”山的证据之三。
涿鹿山,《山海经》记之为“轩辕之山”。其文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现在,涿鹿山东麓和南麓都有铜铁共生矿开采,大约《山海经》所记载此山下古代多竹,也不虚妄。此,为涿鹿山最初是依竹、鹿而得名为“竹鹿”山的证据之四。
综上四方面的古史料、古文物及考古发现证明,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涿鹿山便依山下长竹子,竹林有野鹿,而得名为“竹鹿山”。轩辕黄帝约在距今4700多年的历史上,曾居于此山之下一个黄土丘陵之上,并战蚩尤于竹鹿山东北的平野之地,战炎帝于竹鹿山北的阪泉之野。并在战争中为军事防御之目的,夯土筑方形永久性土城。因黄帝名曰轩辕,故古史中也称竹鹿山为“轩辕之山”,而他所居、所都的城即被称做“轩辕之丘”,在尚无“城”字出现和有专门名称之际,史料记此城以与天然土丘相区别之时,就特别指明“轩辕之丘,无草木”、“其丘方”。大约在后来有了“城”这个名称和汉字的商代,便依山而名城,称为“竹鹿城”了。到了商末周初,由于寒冷期出现,气温急速下降,竹子的生长绝迹,竹鹿一名在春秋之际,便依“竹鹿”二字之音,分别被各种史书记之为浊漉、涿鹿、独漉、蜀禄、独鹿等。发源于竹鹿山北坡的阪泉之水,初或亦因山而名之为“竹水”。
“涿”字的产生较晚,按《周礼·秋官》所载,周代曾设有“壶涿氏”一职,专掌击瓦鼓而惊除水中害虫:“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殴之,以焚石投之。”故,郑玄注云:“壶,谓瓦鼓;涿,击之也。”这就是说,“涿”字,初当敲击讲。因击瓦鼓之声同流水下滴之声相似,后“涿”字也就当流水下滴解。由是,许慎言:“涿,流水下滴也。从水,豕声。”“阪泉”之“阪”,即是“山坡”发源于竹鹿山北坡的竹水,其水也自然下滴。这样,在竹鹿山无“竹”之后,山名、城名以“竹鹿”二字之音乱记了一个时期后,到了春秋之后,便逐渐统一到“涿鹿”二字上来,“竹鹿山”变成了“涿鹿山”,“竹鹿城”亦变成了“涿鹿城”,“竹水”自然早被书作“涿水”了。
因为,不仅“竹”与“涿”字同音,而且“涿”又当“流水下滴”解,又有个“水”旁。这就是“竹鹿”一名为什么春秋之际曾被以音而记为“涿鹿”,“浊鹿”、“独鹿”、“蜀禄”等不同名称的原因,也是春秋之后逐渐约定成俗,书为“涿鹿”的具体原因。到了西汉,在古涿鹿城置以县治,其所治之县,自然以城名而为涿鹿县了。南北朝时,古涿鹿城毁坏,县治移驻矾山镇,涿鹿县一名未改,直到唐贞观八年才按涿鹿县久治矾山镇而改名矾山县。自1914年重新恢复使用古老的“涿鹿”这一古县名以来,在现实使用中,依“竹鹿”二字同音异写的名称,事实上还一直存在。比如一谈历史,就不免又翻几千年的历史旧帐,如1975年八卷本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燕赵中山图”上,今涿鹿县东南的位置就赫然而印“独鹿”两个较大的黑体字,以标古涿鹿在当时的称谓书写之名及地理位置。
综上所述,涿鹿这一古老的地名,县名是得自城名,城名是得自山名,山名是以山下植物“竹”、动物“鹿”而得名为“竹鹿”山的。商末周初因气候变冷竹子绝迹后,曾以“竹鹿”二字之音分别记以不同写法,战国之际,约定俗,逐步统一书为“涿鹿”二字,这是不会有什么错误的。
这,就是王畅同志三考而未考证准确的“涿字之谜”谜底。
说明:文章中原有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例发到网上就不能显示,除非一个个做成小图片插到文中,但这非常费事,对此,敬请网友原谅我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