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北网
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10月17日讯(记者马悦 庄园 王原龙)“林区困难时,我也曾经困惑过。后来,在所领导的带领下,我也跟其他职工一起投入到了二次创业大潮中,找财路,增收入,日子逐渐有了起色。”溪水林场职工杨如意在接受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报道组采访时如是说。
伊春市作为以林而兴的城市,绕不开的话题依旧是林子和林子里的人们如何生存。杨如意作为新一代的林业工人眼见过祖辈砍树、父辈种树、自己护树的场景,这些年他真切感受着林区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伊春区(现伊美区)新兴中大街。
当年,为了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伊春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和林业三师7000多名官兵挺进小兴安岭,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序幕。1958年,伊春建市,同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伊春林区委员会改为中共伊春市委员会,开启了伊春发展的新纪元。
上世纪80年代的伊春区北大桥。
上世纪90年代的老繁荣市场(现在的伊美区伊春商厦)。
作为全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在长达半个世纪时间里,伊春共为国家提供计划内木材2.7亿立方米,国家建设所需的木材有十分之一来自伊春林区。如今,当林业资源需要保护时,伊春林业工人又放下斧头据,开始保护大森林。
现在的伊美区人民广场远眺。
现在的伊美区松韵城小区。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自天保工程一期开始,伊春市就逐步下调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240万立方米减少到2010年的136万立方米; 2004年,全面停伐天然红松林,同时把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等濒危珍贵树种列入禁伐范围;2011年,全面停止了森林主伐,只保留33万立方米的抚育伐和更新性采伐;2013年,率先在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了商业性采伐,实现了由木材生产向生态保护的重大历史转折。截止到目前,林区群众从根本上改变了“烧柴举炊取暖”的生活方式。生态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成立了伊春保护红松联合会和伊春市保护白头鹤联合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累计认领红松37.66万株,募集保护红松资金4046.96万元;天保工程二期实施以来,全市森工系统完成中幼龄林抚育2314万亩,后备资源培育187.7万亩……
现在的伊美区天华大桥。
现在的伊美区新区夜景。
生态保护成为共识,伊春的各方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伊春市启动实施了林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全市完成棚改住房1896万平方米,惠及林区百姓75万人,人均居住面积翻了一番多,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5个、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温改造709万平方米,彻底改变“生态环境像欧洲、生活环境像非洲”的面貌。2017年,伊春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平安城市三块“金字招牌”的地级市。2019年末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现在伊美区桥北夜色。
伊春市的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森林经营所.
如今的杨如意,已经是溪水林业局的一名农家乐老板,吃上了生态旅游的饭。他感叹说:“过去,老一辈们伐木头,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现在,我们这代人保护大山,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更是为子孙后代们着想。金山银山,千年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