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赏#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伴随着这句低缓沉稳嗓音说出的俏皮话,一个不那么正经的介绍我们国家文物的纪录片揭开了序幕。
没想到,央视还会来这一手,可谓是一本正经地卖萌。
不过,这萌卖的,太够味了!
质量够硬核,文案美得不像话,既抒得了情,又卖得了萌,还能玩得转历史。
不但玩转历史,还跳出一国之界,放眼全球,一件文物同时勾连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文物,这等国际视野,令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央视推出的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这部纪录片一共100集,每集讲述一个国宝级文物。共4季,目前已播出了3季。
每季都是超高分:第一季的豆瓣评分9.4分,第二季9.5分,第三季9.4分。
这纪录片还曾获第16届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中国故事”优秀新媒体纪录片,第5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剧集提名。
评分高,口碑好。网友们纷纷表示,这片子,短小精悍不玩花活,比《国家宝藏》好看太多了。“央视,多多做这样的节目吧!”“完全不够看,把枯燥的文物都讲活了。”
更是激发了网友们想去博物馆去亲眼看看这些国宝的热情。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等待着倾听的故事。
这是一场跨时空的交流,跨越千年,我们深切凝望,它们无声诉说。
在每集5分钟短暂而精湛的“时空胶囊”里,这些经年沉默的文物,仿佛终于活起来了。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的墓主出土,她就是2100年前逝世的辛追夫人。
她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
青年时代,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晚年又失去了儿子。
虽贵为丞相之妻,拥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似乎并不快乐。
随着她的墓葬出土的众多陪葬品之中,有一只似乎并不起眼的餐具——狸猫纹漆食盘。
上面赫然刻画着一只猫。
圆圆的身子,大大的眼睛,尖尖竖起的耳朵。
一个可爱的狸猫造型在这块圆盘上,招人眼目。
狸猫纹漆食盘上,只有三个字——“君幸食”。
意思就是,好好吃饭,吃好喝好。
可爱的造型,简单的字句,美好的祝福,构成了一位汉代女子的“小确幸”。
这一集,采用了动画的灵动形式,表现狸猫憨态可掬的样子,还加入了萌萌的猫叫声。
解说文案,更是尽显俏皮之能事。
“前爪稳稳落地,保持绝对的安静,两只耳朵竖起,进入警戒状态,尾巴高高翘起,预示着尚未驯服的野性。朱砂勾画双眼,目露凶光,说明它是个狠角色。”
怪不得网友会说,央视一旦卖起萌来,就没有其他卫视什么事了。
讲狸猫纹漆食盘,却不仅仅局限于食盘。
而是俯仰古今,盘点历史上器具动物图案的嬗变,对比西周时期的伯矩鬲,采用牛头造型,对称设计,威严庄重,眼神惊悚。
但一进入汉朝,一切都变了,新生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苏醒,所造器物无不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
历史上不登大雅之堂的猫,突然获得了青睐,大摇大摆出现在贵族的餐盘上,散发着新时代的气息。
简短的篇幅里,把狸猫纹漆食盘的出现,放在历史的大背景里看,还不忘融入它的女主人辛追夫人的故事与个人际遇,给一个食盘赋予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可爱灵动之际,亦不失烟火气。
东晋诗人谢灵运生于世家望族,一生狂傲不羁,却唯独对一人赞不绝口:“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他就是曹植,才高八斗本斗,闻名遐迩的七步成诗的主人公。
曹植流传于世的最有名的篇章,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就是美轮美奂的《洛神赋》了。
传闻中,曹植暗恋他的大嫂,也就是曹丕的妻子甄宓,经过洛水时思念万千,写下了这首《洛神赋》。
后人据《洛神赋》作画,将辞赋的意境融入画中,因此才有了如今陈列在博物馆的《洛神赋图》。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开篇就介绍了这幅《洛神赋图》。
“一阵微风吹起,恍惚间,有位伊人,映入眼帘,烟波浩渺中,那如朝阳般新鲜的一瞥,瞬间击中了旅人内心。
洛神有多美?旅人如此形容: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又如云笼月、雪回风般朦胧……”
文案一如既往的惊艳,配得上《洛神赋图》的精美画卷,亦不辜负《洛神赋》的华美辞章。
这一集在画卷的展示里融入了动画元素,这一静一动,画上的人物景致,瞬间好像活了起来。
同样对画作的故事背景做了简洁的介绍。对于曹植创作的初衷,也给出了较为客观的阐释。
曹丕继位成为魏文帝,竞争失败的曹植处处受到排挤,前途一片黯淡。
所以,我们后人又如何得知,曹植途径洛水时,有感而发的,是至美而不可触的爱情,还是于穷途末路时超越现实的一种幻想?
不管文案有多么精美,解说又是多么幽默,其实都是人类在替国宝发声罢了。
国宝们,依然静默着,在历史的尘埃里,在现实的目光里。
唯有一件文物,它真的自己发声了。
那就是曾侯乙编钟,两千多年前的古老乐器,再次奏响了。
这是曾经响彻在殿堂之上的清音雅乐,是来自战国时期的声音。
音声清越,或澄澈,或浑厚,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向我们讲述着它的故事。
不再需要精美的文案,亦不必画蛇添足的解说,只是留观众静静地听着,这来自2000多年前的音声。
高音起,低音落,镈与钟,音声之间,千秋之别……
轻轻一敲,音声如同波纹一般晕染开来,随着空气的震动传入耳膜。
千年的音魂,它在诉,我们在听。
古老的音声,又将穿越至下一个千年,向未来的人们继续讲述它的故事。
“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
这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中介绍的第一件文物,人头壶,一件仰韶文化陶壶,它的“诞辰”距今已有6000多年了。
人头壶是由泥土塑成,后背可以注水,眼睛与嘴巴是出水口。
它的嘴部微微张开,像孩童一般纯真地仰起,露出些许的茫然。
“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简短一句话,传神地道出了这件人形陶壶面部的神韵。
这一集,是这部纪录片的总起。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有的是纯粹的艺术作品,有的既是实用的器具,同时也是艺术。
人头壶里,既包含着古人用泥土制作器具的技术,又蕴含着先人们的艺术思考,对自身的审视与自我的觉醒。
片中说,世界各大人类文明的觉醒,大约都是从人像艺术开始的。
这是古人们对于自身的凝望,而他们以自身为参照物创造出来的形象,拥有了比自身更为漫长的生命。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这部纪录片,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凝望,透过这些经年流转、传承至今的文物,古人在凝望我们,我们也在凝望着古人。
如果国宝会说话,它们诉说的,是历史,是文明,更是古人与现代人之间,经由这些不朽物件所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是中华文化与精神生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