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北影厂和上影厂相继开拍根据鲁迅原著改编的《伤逝》和《药》,而上影厂则选择了难度最大的《阿Q正传》,采用的是剧作家陈白尘改编的剧本。
这个剧本早在1980年春就已出炉,原定由黄佐临执导,赵丹一人分饰阿Q和开头和结尾处的鲁迅两个角色。不料,赵丹在当年的10月10日突然去世,黄佐临随即也宣布推出,接棒的是曾经在舞台上演过《阿Q正传》的导演岑范。
1929年吴剑秋所饰的舞台上第一个阿Q
在鲁迅小说中,最早改编成舞台剧且改编次数最多的当数《阿Q正传》,不过,在解放前的版本中,阿Q的形象大都以丑化处理。
关山版阿Q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首次将《阿Q正传》搬上银幕,破天荒地启用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新人关伯威(关之琳的父亲,影片拍摄过程中改名为“关山”)饰演阿Q。
张辉版阿Q
就在上影版《阿Q正传》筹备的同时,江苏省话剧团也将陈白尘的剧本改编成七幕话剧,阿Q一角的扮演者是在电影《家》中饰演觉慧的英俊小生张辉。
有此先例,岑范导演决定要选一个“漂亮的”阿Q,忽略人物的外部特征,重在角色的性格刻画。如此一来,史原、陈述等竞选者纷纷被排除在外,最后剩下两个竞争者,一位是本厂的青年演员郭凯敏,另一位是上海滑稽剧团的严顺开。
中学时代的郭凯敏
郭凯敏当时刚刚演了《庐山恋》,是上影厂的当红小生,很多观众并不知道他在上海光明中学念书时是跟滑稽戏编剧徐维新学的表演,很有喜剧天分,当年赵丹第一眼见到他就认为他的表演亦正亦谐,有望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上影厂领导其实是很想让他出演这个角色。
严顺开(左)主演滑稽戏《一千零一日》
而岑范导演则倾向于用严顺开,严顺开长相不算英俊,但很有特点。他曾看过严顺开自编自演的滑稽戏《一千零一日》,认为这位中戏表演系的毕业生在表演上很有想法,不走传统滑稽戏的老路,在形体动作上很有可塑性。
岑范(右)执导《阿Q正传》
但是,很多人对严顺开存有顾虑,认为他是滑稽演员,把握不好电影表演的尺度,而且年龄偏大(当时严已经44岁,而鲁迅笔下的阿Q只有30岁左右),脸上已有皱纹。岑范很坚决,说如果不用严顺开他就辞导,表演上可以帮他把关,年龄问题可以通过化妆解决,况且作为劳动人民有点沧桑感也解释得通。
由于《阿Q正传》是厂里的重点项目,主角人选非岑范一人说了算。当时,其他角色的扮演者都已经尘埃落定,岑范就让这些配角演员们化好装,分别和他们两人演小品,然后请来厂领导以及吴永刚、陈鲤庭、桑弧、刘琼、汤晓丹等专家审看两人的最后一搏。试镜当天,郭凯敏和严顺开都戴上毡帽,脑后拖着细长的小辫,身上披着破衣衫。郭凯敏非常想得到这个角色,使出了浑身解数,反倒因为过于卖力而显得表演痕迹太重,相反,严顺开自认为毫无银幕表演经验,演得很松弛,嬉笑怒骂间呈现出一个活脱脱的阿Q,最终,经过“集体会诊”,厂方同意让严顺开来演阿Q。
严顺开没让大家失望。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他很重视、很认真。他非常注重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不仅阅读了《阿Q正传》,还把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都读了,对角色的理解很深。他演阿Q正是从滑稽演员的幽默中提炼出喜剧效果,再加上深刻的演出,才让这个角色这样出彩,以至于后来他一穿上戏服,带上乌毡帽,根本没人看的出他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了。
在拍摄阿Q在尼姑庵偷萝卜翻墙逃走结果被狗追的这场戏时,严顺开摔断了肋骨,疼痛难忍。为了不拖延拍摄进度,他打上石膏,用衣服一遮,马上投入了拍摄,一点都不喊疼。
《阿Q正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部代表我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凭借在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严顺开获得了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和瑞士第二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的殊荣。
而他在银幕上塑造出的阿Q这个高难度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了经典,至今无人超越。